我的2017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我看《芳华》的人性
看完《芳华》和朋友一起沟通,都表示心情都比较沉重,的确,这不是一部能让人心情愉悦的电影,会觉得内容太过沉重和残酷,对人性中的阴暗毫不掩饰和保留,直接血淋淋的摆在人面前,让人无所逃避,这可能也是芳华推迟档期加强审核的原因吧。但这也是最触动观众的原因,去观看这部电影的人群应该是75以前的,那个时代的事情很多人亲身经历过,现在通过芳华再一次唤起心痛的回忆。现在的社会,人们不会更多地去受时代的禁锢,可以更多地主宰自己的命运,更多的精力用在自身的感受和提升上,生活在这样一个正常的社会一个可以让人充分发挥自我的社会,真心感受是多么幸福。
很多人认为《芳华》更多的揭示了人性,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其实人性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展现,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展现的会更加深刻,结果也会更加让人那以接受。在当时部队的文工团应该是一个相对于外界其他地方还算平和的地方,能去当兵还能去文工团当兵的应该都是起码红五类的人员,或者说不是阶级矛盾最尖锐的群体,那些被划给敌人阶层的人员是根本没有这个光荣的资格的,他们的经历应该比他们还要悲惨和无奈。像陈灿、郝淑雯当权派的高干子弟不用说了,林丁丁、刘峰应该是根本苗红的家庭出身,萧穗子虽然父亲被关押,但是文革一结束很快平反,应该也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问题,何小萍虽然亲生父亲被劳教,但是她的母亲及时与父亲划清了界限,带着她改嫁到了出身较好的家庭,并给她改了姓,她才与父亲彻底脱离关系有资格去当兵,继父对她的嫌弃,是因为继父觉得自己的政治身份高高在上,母亲及何小萍是靠他的政治身份才能平安活着,他有资格这样对待她们,何小萍的妈妈不是不爱自己的女儿,她只能通过委屈求全和隐忍牺牲来求得生存的机会,她不让小萍每天去洗1毛5的澡,是不敢让小萍在这个家庭获得更多,引起更多的不满。文工团以外的残酷比之更甚。何小萍所遭受的欺负,是因为他在文工团这样一个社会优势团体中处于最底层,其他人都比他出身好,因此都有了可以欺负她的资格,人性的恶劣就在此,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哪里都会起作用,环境越非常起的作用就越大,其实何小萍对其他人没有什么影响(除了偷穿军装外),但是人人都想显示一下自己比何小萍的优越性,在所有事件中不是推波助澜就是起哄助威。也不是说人们受那个时代的影响思想扭曲厉害,是因为那个环境给了人们可以肆意发泄的机会,到处都在歧视和是非颠倒,文工团也不是世外桃源,就是在现在秩序正常的社会,诸如殴打环卫工之类的恶劣事件也是经常耳闻,为什么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甚至是无理由地要去殴打一个环卫工,是因为施暴者认为自己在社会层级上要优于环卫工,强者欺负弱者,甚至都不用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看来这个人性的恶劣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本以为通过当兵可以抬起头的何小萍,因为军装事件从再也抬不起了头, 一直在文工团屈辱地生活,不敢奢想有一点幸运的眷顾,别人对她的欺负她也只能逆来顺受,排练中朱克公开的嫌弃她,她也只能默不作声,连一句反抗也也没有,可见在平时她已经被众人欺负惯了,众人对她的忍受也都习惯了,萧穗子说他们一直没有认识到刘峰的好,一直认为刘峰无私地帮助是理所当然,同样他们也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恶,对欺负何小萍也当做了习惯和是理所当然,在这样的氛围中就是有个别会同情何小萍的人,也会害怕自己会被认为是和何小萍一样的人或者沦为何小萍的命运,也会积极地站到欺负者者的一边,并且比欺负者者更加有过无不及。何小萍这样灰暗的日子,因为刘峰的关注透出了一丝光亮,所以在刘峰离开时她独自勇敢地去为他送行,并且在楼下大声喊出我要去送你的话,在那一刻,何小萍不再一直隐忍了,她对这个集体的厌恶和鄙视因为刘峰事件达到了极点,她更加看清了这个集体的恶,她的心里也就开始释然了,以前是一直用隐忍来试图融入,现在她知道自己已经不屑于融入这个集体了,所以她坦然接受一切,在服装组默默工作,到分队长找到她补贴A角时选择了放弃,应该是刘峰事件后她脱离了演出队伍,去做服装后勤,这个也可能是她自愿的,她不愿意在待在那样一个团队中,不愿意再和那些人为伍。
替补演出这件事是她反抗这个集体的极点,她用尽办法要维持自己的内心不屈从,这个时候她就像一支孤傲的梅花,倔强地展现着自己的态度,她不需要再去讨好谁,再去顾忌谁,她就听从自己。离开文工团到野战医院,她应该和刘峰一样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希望在战争中甚至通过牺牲来实现自己,所以她拼命工作,用极度的付出来找回自己。何小萍在如此年轻的时候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她已经超出自己的年龄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看淡了世间的一切,当炮弹袭来时,她没有选择躲避,而是扑身护住伤员,面对死生她已经心如止水。影片中安排何小萍成了精神病人,有点出乎意料,当自己以为自己就是路边的野草默默生长时,突然被当做了众人追捧的鲜花,这样的反差是不是摧毁了何小萍坚持已久的精神壁垒,生活开了一个如此残酷的玩笑,当她憧憬需求这些荣誉时,生活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当她失望至极不再有一点奢望时,生活又回馈了她英雄的荣耀,看着何小萍在操场独舞,你就知道她热爱舞蹈热爱演出是爱到骨子里的,这些年她就那么痛苦地压抑着自己的愿望,直到成为精神病人她才能毫无顾忌的释放出来,那个时候,真的想替她大喊一声,老天,为何要如此对我!
刘峰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劳苦大众,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解放后摆脱了受压迫和受剥削的地位,对新社会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激,愿意用全部的热情和付出来回馈这个社会,刘峰应该也在这个家庭环境中学会了奉献和付出,加上当时学雷锋的影响和能够加入到光荣的解放军文工团这样一个普通人无比羡慕的团体, 刘峰是发自内心的对集体和他人充满了善意和帮助,只要能帮助人他做什么都没有怨言,都心甘情愿,他觉得这是他能用来回馈这个社会给他幸运的最好方式,直到林丁丁事件爆发,他才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人性的不堪,调查室的两位,虽然言语不多,但是却揭示的入木三分,平时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高大上人物居然也有这样的下场,你也不是什么活雷锋什么优秀人物,也不过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平时与你的差距让我感到自卑和渺小,原来你也和我一样心地龌龊,这样千载难逢的发现新世界的机会让我感觉如此之爽,我的添油加醋的描述怎么了,难道你不是吗?我想的也正是你想的,你和我没有什么两样。。。。。,这是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已经超出了愤怒,而是从后背丝丝冒出凉气,人性险恶的深渊没有底,如此让人不寒而栗。离开文工团参加作战,就像剧中说的,他渴望牺牲,渴望通过这种壮烈的方式来解脱自己,但是他的目的我觉得并不是要让林丁丁以后能在唱颂他的时候还记得他,他已经对林丁丁彻底幻灭,在他心里那个名字连同他的过往早已经被抹去了。退伍后再到文工团故地重游,是去凭吊自己的青春、爱情和梦想。我想他这一路走来是不会后悔的,因为他一直保持住了内心的善良,并坚定了这种善良,其实不用安排与城管冲突的那段,也能想象出他的生活状态,不抱怨,不愤恨,不妥协,不纠结,不沉沦。文工团的事件让他看清了人性,战场的生死经历又让他超越了人性,这样的一个人,无论怎样都会坦然平和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感谢导演,剧终两个历经磨难但初心不改的人终于在一起了,让人在看完残酷沉重后还能相信生活终究是美好的,善良终究是会得到善待的,余生平和知足的心态相濡以沫的珍惜不也是善良的最好回报吗?电影结束,很多人并没有立即起身离开,而是静静坐在那里听完片尾曲,韩红的演唱是所有观影人的心声,一切终将过去,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美好留在心底!
很多人认为《芳华》更多的揭示了人性,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其实人性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展现,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展现的会更加深刻,结果也会更加让人那以接受。在当时部队的文工团应该是一个相对于外界其他地方还算平和的地方,能去当兵还能去文工团当兵的应该都是起码红五类的人员,或者说不是阶级矛盾最尖锐的群体,那些被划给敌人阶层的人员是根本没有这个光荣的资格的,他们的经历应该比他们还要悲惨和无奈。像陈灿、郝淑雯当权派的高干子弟不用说了,林丁丁、刘峰应该是根本苗红的家庭出身,萧穗子虽然父亲被关押,但是文革一结束很快平反,应该也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问题,何小萍虽然亲生父亲被劳教,但是她的母亲及时与父亲划清了界限,带着她改嫁到了出身较好的家庭,并给她改了姓,她才与父亲彻底脱离关系有资格去当兵,继父对她的嫌弃,是因为继父觉得自己的政治身份高高在上,母亲及何小萍是靠他的政治身份才能平安活着,他有资格这样对待她们,何小萍的妈妈不是不爱自己的女儿,她只能通过委屈求全和隐忍牺牲来求得生存的机会,她不让小萍每天去洗1毛5的澡,是不敢让小萍在这个家庭获得更多,引起更多的不满。文工团以外的残酷比之更甚。何小萍所遭受的欺负,是因为他在文工团这样一个社会优势团体中处于最底层,其他人都比他出身好,因此都有了可以欺负她的资格,人性的恶劣就在此,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哪里都会起作用,环境越非常起的作用就越大,其实何小萍对其他人没有什么影响(除了偷穿军装外),但是人人都想显示一下自己比何小萍的优越性,在所有事件中不是推波助澜就是起哄助威。也不是说人们受那个时代的影响思想扭曲厉害,是因为那个环境给了人们可以肆意发泄的机会,到处都在歧视和是非颠倒,文工团也不是世外桃源,就是在现在秩序正常的社会,诸如殴打环卫工之类的恶劣事件也是经常耳闻,为什么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甚至是无理由地要去殴打一个环卫工,是因为施暴者认为自己在社会层级上要优于环卫工,强者欺负弱者,甚至都不用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看来这个人性的恶劣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本以为通过当兵可以抬起头的何小萍,因为军装事件从再也抬不起了头, 一直在文工团屈辱地生活,不敢奢想有一点幸运的眷顾,别人对她的欺负她也只能逆来顺受,排练中朱克公开的嫌弃她,她也只能默不作声,连一句反抗也也没有,可见在平时她已经被众人欺负惯了,众人对她的忍受也都习惯了,萧穗子说他们一直没有认识到刘峰的好,一直认为刘峰无私地帮助是理所当然,同样他们也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恶,对欺负何小萍也当做了习惯和是理所当然,在这样的氛围中就是有个别会同情何小萍的人,也会害怕自己会被认为是和何小萍一样的人或者沦为何小萍的命运,也会积极地站到欺负者者的一边,并且比欺负者者更加有过无不及。何小萍这样灰暗的日子,因为刘峰的关注透出了一丝光亮,所以在刘峰离开时她独自勇敢地去为他送行,并且在楼下大声喊出我要去送你的话,在那一刻,何小萍不再一直隐忍了,她对这个集体的厌恶和鄙视因为刘峰事件达到了极点,她更加看清了这个集体的恶,她的心里也就开始释然了,以前是一直用隐忍来试图融入,现在她知道自己已经不屑于融入这个集体了,所以她坦然接受一切,在服装组默默工作,到分队长找到她补贴A角时选择了放弃,应该是刘峰事件后她脱离了演出队伍,去做服装后勤,这个也可能是她自愿的,她不愿意在待在那样一个团队中,不愿意再和那些人为伍。
替补演出这件事是她反抗这个集体的极点,她用尽办法要维持自己的内心不屈从,这个时候她就像一支孤傲的梅花,倔强地展现着自己的态度,她不需要再去讨好谁,再去顾忌谁,她就听从自己。离开文工团到野战医院,她应该和刘峰一样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希望在战争中甚至通过牺牲来实现自己,所以她拼命工作,用极度的付出来找回自己。何小萍在如此年轻的时候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她已经超出自己的年龄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看淡了世间的一切,当炮弹袭来时,她没有选择躲避,而是扑身护住伤员,面对死生她已经心如止水。影片中安排何小萍成了精神病人,有点出乎意料,当自己以为自己就是路边的野草默默生长时,突然被当做了众人追捧的鲜花,这样的反差是不是摧毁了何小萍坚持已久的精神壁垒,生活开了一个如此残酷的玩笑,当她憧憬需求这些荣誉时,生活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当她失望至极不再有一点奢望时,生活又回馈了她英雄的荣耀,看着何小萍在操场独舞,你就知道她热爱舞蹈热爱演出是爱到骨子里的,这些年她就那么痛苦地压抑着自己的愿望,直到成为精神病人她才能毫无顾忌的释放出来,那个时候,真的想替她大喊一声,老天,为何要如此对我!
刘峰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劳苦大众,社会底层的手工业者,解放后摆脱了受压迫和受剥削的地位,对新社会对共产党充满了感激,愿意用全部的热情和付出来回馈这个社会,刘峰应该也在这个家庭环境中学会了奉献和付出,加上当时学雷锋的影响和能够加入到光荣的解放军文工团这样一个普通人无比羡慕的团体, 刘峰是发自内心的对集体和他人充满了善意和帮助,只要能帮助人他做什么都没有怨言,都心甘情愿,他觉得这是他能用来回馈这个社会给他幸运的最好方式,直到林丁丁事件爆发,他才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人性的不堪,调查室的两位,虽然言语不多,但是却揭示的入木三分,平时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高大上人物居然也有这样的下场,你也不是什么活雷锋什么优秀人物,也不过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平时与你的差距让我感到自卑和渺小,原来你也和我一样心地龌龊,这样千载难逢的发现新世界的机会让我感觉如此之爽,我的添油加醋的描述怎么了,难道你不是吗?我想的也正是你想的,你和我没有什么两样。。。。。,这是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已经超出了愤怒,而是从后背丝丝冒出凉气,人性险恶的深渊没有底,如此让人不寒而栗。离开文工团参加作战,就像剧中说的,他渴望牺牲,渴望通过这种壮烈的方式来解脱自己,但是他的目的我觉得并不是要让林丁丁以后能在唱颂他的时候还记得他,他已经对林丁丁彻底幻灭,在他心里那个名字连同他的过往早已经被抹去了。退伍后再到文工团故地重游,是去凭吊自己的青春、爱情和梦想。我想他这一路走来是不会后悔的,因为他一直保持住了内心的善良,并坚定了这种善良,其实不用安排与城管冲突的那段,也能想象出他的生活状态,不抱怨,不愤恨,不妥协,不纠结,不沉沦。文工团的事件让他看清了人性,战场的生死经历又让他超越了人性,这样的一个人,无论怎样都会坦然平和地面对生活的一切。
感谢导演,剧终两个历经磨难但初心不改的人终于在一起了,让人在看完残酷沉重后还能相信生活终究是美好的,善良终究是会得到善待的,余生平和知足的心态相濡以沫的珍惜不也是善良的最好回报吗?电影结束,很多人并没有立即起身离开,而是静静坐在那里听完片尾曲,韩红的演唱是所有观影人的心声,一切终将过去,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美好留在心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