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眩定晕汤治疗老年眩晕症37例疗效观察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人体本身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病人感外物或自身旋转摇晃、平衡失调,主要表现为头晕、站立行走不稳,常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耳鸣、全身大汗、面色苍白甚则昏倒等自主神经系统反应症状。在现代临床中多见于美尼尔综合症、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疾病。在眩晕症的治疗上西医多采用盐酸氟桂利嗪、地西泮等前庭抑制剂及镇静剂、止吐剂等,但只是对症治疗,因延长患者的前庭功能代偿时间而在短时间内起效,但不能消除其发作,并且有些人尚会对药物产生依赖,病者深以为苦。我院运用中医中药三眩定晕汤治疗37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37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男20例、女17例,年齡55岁~80岁。其中55岁~64岁25例(67.6%),65岁~74岁7例(18.9%),75岁以上5例(13.5%)。病程0.5 个月~5a。病因分类高血压病14例,低血压7例,脑动脉硬化6例,美尼尔氏病5例,颈椎增生2例,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 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37例均属肾虚兼血瘀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较甚,兼有头痛、精神萎靡、腰膝酸软、耳鸣健忘、舌边有瘀点。偏于肾阴不足兼有五心烦热、少寐、舌红、脉细数;偏于肾阳不足兼有四肢不温、小便淸长、舌淡暗、脉沉细涩。

3.治疗方法:均用三眩定晕汤方剂加减辩证施治,基础方:天麻、白术、半夏、陈皮、川芎、鸡血藤、赤白芍、茯苓、钩藤等十多味。伴见颈项强直,转头或改变体位加重者,加葛根、红花以活血通络;伴见耳塞听力障碍者,加泽泻、橘络以化湿通络;伴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泻热;伴见心烦意乱者,加牡丹皮、炒栀子以清心除烦;伴见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莲子心以清心安神。具体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将所有药液混合,即每日服用2次,每次120ml,1个月为一疗程,观察期间停用其它同类中西药物。 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和景物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或工作。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5.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5例(67.6%),其中1个疗程以内治愈5例(13.5%),2个疗程以内治愈10例(27%),3个疗程治愈10例(27%)。显效者8例(21.6%),有效者4例 (10.8%)总有效率100%。 6.讨论:眩晕是常见临床症状,其发生率仅次于疼痛和发热,目前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眩晕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引起眩晕的疾病多种多样,与全身各器官各、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眩晕的发病以老年人为主,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不断增加。现代医学认为老年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是椎底动脉供血不足。动脉硬化、脑血管痉挛、椎动脉受压使椎基底动脉狭窄或者血粘度增高,脑动脉内血流量减少,血流不畅,从而内耳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中医将老年性眩晕归属"眩晕"范畴,《直指方》:"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景岳全书·眩远》:"眩晕一证, 虚者居其居多,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所谓"无虚不作眩",老年人气虚血瘀、血行不畅,脑失所养而致眩晕。在临床治疗中需要根据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以补肾益气,活血通络为主。 三眩定晕汤组方是在总结医学诸家对眩晕病因病机论述的基础上,发掘古方、验方治疗眩晕症的经验,有机组合化裁而成。方中白术、半夏、陈皮健脾和胃,祛痰燥湿;天麻具有熄风效果治疗眩晕,为标本兼顾的治疗方法。川芎祛风止痛、活血行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可直接扩张周围血管,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镇静作用,可降代血压,降低冠脉血流量;葛根解热生津、透疹升阳,发表解肌,葛根现代药物研究其中的黄酮成分可使冠状血管及脑内的流量增加,对耳鸣、头痛、肢麻等临床症状有改善作用;赤白芍有活血化瘀、柔肝止痛之功效。如此,清窍既不失养,又不被扰,达到控制眩晕的目的。在有效控制各种眩晕症状的同时对于眩晕相关的一系列症状,则通过补益肝肾,减轻耳鸣;通过健脾利湿祛痰,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