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之十一:劳伦斯《听那支乐队》
听那支乐队
(英)劳伦斯
有一支乐队在还不太晚的夜色中演奏,
但这只是一些不幸的人在发出一片喧闹。
来淹没他们内心中刺耳的声响:还有我们的。
一轮静静的小小的月亮,整夜斜着身子为自己歌唱,
人们的音乐就像一只在啃东西的老鼠,
在一只木捕鼠夹中逮住了,啃着。
(裘小龙 译)
D.H.劳伦斯以其富有争议的小说闻名于世,但他也写作诗歌,这首诗被翻译者收录在《意象派诗选》里,可是劳伦斯的诗歌并不属于哪一流派,在诗人们中,大部分诗人总会居于某个阵营,形成某个流派,然而还有少数的诗人只是写诗,与任何流派都保持距离。劳伦斯的这首作品我们更应该从内容来理解诗人表达的主旨,而不是艺术手法。
诗歌中写道“一支乐队”的声响不过是“一些不幸的人在发出一片喧闹”,音乐成了掩盖与派遣自己内心苦闷与不幸的手段,“心中刺耳的声响”暗喻着这些不幸的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感受,而听着乐队演奏的“我们”也产生了共鸣,不是对音乐,而是对音乐所承载的人的情绪。因而,我们也是苦闷与不幸的。在诗歌的下段,诗人更进一步,写出了“人们的音乐”的实质,注意此处不再是“一支乐队”的演奏,而是“人们”,诗人早已悄悄地将主体置换成了我们存在的所有人。从听傍晚一支乐队的内心感受进入到了对现实之人的境况之思。“人们的音乐就像一只啃东西的老鼠”,人们的表达不过是一种细碎的聒噪和欲望的无止,一种卑微和幽暗。可是这样的“啃着”还在“一只木捕鼠夹中逮住了”,尚且忍受着疼痛。我们需要表达,而表达只得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不幸的人们的凄苦淋漓尽致地被揭示。
我们再读此诗,将会发现此诗的连贯在于诗人之思的推延,由具体的场景到普遍的人,通过隐喻表现出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境遇。所以,它不是意象诗,更接近于象征主义。
(英)劳伦斯
有一支乐队在还不太晚的夜色中演奏,
但这只是一些不幸的人在发出一片喧闹。
来淹没他们内心中刺耳的声响:还有我们的。
一轮静静的小小的月亮,整夜斜着身子为自己歌唱,
人们的音乐就像一只在啃东西的老鼠,
在一只木捕鼠夹中逮住了,啃着。
(裘小龙 译)
D.H.劳伦斯以其富有争议的小说闻名于世,但他也写作诗歌,这首诗被翻译者收录在《意象派诗选》里,可是劳伦斯的诗歌并不属于哪一流派,在诗人们中,大部分诗人总会居于某个阵营,形成某个流派,然而还有少数的诗人只是写诗,与任何流派都保持距离。劳伦斯的这首作品我们更应该从内容来理解诗人表达的主旨,而不是艺术手法。
诗歌中写道“一支乐队”的声响不过是“一些不幸的人在发出一片喧闹”,音乐成了掩盖与派遣自己内心苦闷与不幸的手段,“心中刺耳的声响”暗喻着这些不幸的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感受,而听着乐队演奏的“我们”也产生了共鸣,不是对音乐,而是对音乐所承载的人的情绪。因而,我们也是苦闷与不幸的。在诗歌的下段,诗人更进一步,写出了“人们的音乐”的实质,注意此处不再是“一支乐队”的演奏,而是“人们”,诗人早已悄悄地将主体置换成了我们存在的所有人。从听傍晚一支乐队的内心感受进入到了对现实之人的境况之思。“人们的音乐就像一只啃东西的老鼠”,人们的表达不过是一种细碎的聒噪和欲望的无止,一种卑微和幽暗。可是这样的“啃着”还在“一只木捕鼠夹中逮住了”,尚且忍受着疼痛。我们需要表达,而表达只得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不幸的人们的凄苦淋漓尽致地被揭示。
我们再读此诗,将会发现此诗的连贯在于诗人之思的推延,由具体的场景到普遍的人,通过隐喻表现出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境遇。所以,它不是意象诗,更接近于象征主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