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那个格子控丨拜德雅满血复活第一弹
(本文同时发于我们的微信号拜德雅Paideia)
还有不到一周时间,2017年就要彻底逝去了。拜德雅今年出书十种,都是上半年的事了,之后,工作室走上了独立之路。筹备了大半年,拜德雅也终于要满血复活了。这下半年里,工作室渐趋稳定,加入了新的小伙伴,重新规划了之前的选题,手上出版项目也有序开展起来。恍惚间,仿佛半个世纪都过去了,感谢大伙的鼓励、支持和耐心等待。过完春节回来,我们的新书就会陆续上架,与大伙见面。
适逢圣诞,我们特别推出明年出版计划的第一弹:《超级工作室1966—1978:没有建筑的传奇建筑团体》。这是一部最全面展现意大利传奇建筑团体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的大书,收录该团体十二年间丰富的图文文献,可谓是一部建筑、设计和艺术的灵感圣典。鉴于此书内容的专业性和出版的特殊性,我们特为此书发起众筹。
▦关于本书
书名:超级工作室1966—1978:没有建筑的传奇建筑团体
原书名:Superstudio Opere 1966-1967
编者:[意]加布里埃尔·马斯特里伊(Gabriele Mastrigli)
译者:倪安宇 徐明松
尺寸:170×245
装帧:精装
印刷:全彩
页码:预计650页左右
出版时间:预计2018年4月
定价:486元
设计师:陈靖山
出品方:泼先生×拜德雅
出版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协作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书名号出版众筹网……
中文版直接从意大利语版翻译
方格设计灵感来自超级工作室
————————————————
目录(暂定)
导论
物如明镜:超级工作室的乌托邦批判
回溯:超级工作室与佛罗伦萨
补充说明
Ⅰ 创立超级工作室(1996)
1.超建筑
Ⅱ 理性之旅:计划、思维、建筑(1965—1968)
2.创意设计与消极设计
3.自由居住
4.三栋隐藏的建筑
5.特罗佩亚镇的度假设施
6.计划与思维
7.理性之旅
Ⅲ 建筑直方图:从别墅存目到古迹永续
8.物之摧毁、变形与重建
9.别墅存目
10.建筑直方图
11.格拉兹的房间
12.古迹永续
Ⅳ 迈向非具象建筑:教学计划案(1970—1972)
13.盘点、目录、流动系统……一则宣言
14.镜照建筑
15.观念建筑/隐藏建筑
16.星际建筑
17.十二座理想城市
18.乌托邦:反乌托邦:托邦
Ⅴ 基础行为:无物人生(1971—1973)
19.基础行为:超级工作室的五个故事
20.生活(超表面)
21.教育
22.仪式
23.爱情
24.死亡
25.基础行为:概论
Ⅵ 郊区物质文化:建筑与人类学(1973—1978)
26.从得意洋洋的建筑到体系
27.农村世界的铅笔之旅
28.罗得之妻及泽诺的告白
跋
29.1966年的建筑是如此美好
30.迈向建筑尽头
附录
31.作品年表1966-1978
32.团体成员资料
————————————————
▦关于众筹
参与众筹(均包邮)
套餐一:
3元无偿支持+1次抽奖机会
每80人无偿支持,抽1人赠图书1本
套餐二:
486元
1本书+1个袋+1册本
袋和本颜色随机发
限200位
套餐三:
856元
2本书+2个袋+2册本
最全收藏套装
袋和本黑白两款
套餐四:
1238元
3本书+3个袋+3册本+3张票
袋和本颜色随机发
票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超级工作室50年”展览门票(50元/张),3月11日前有效
套餐五:
3890元
10本书+10个袋+10册本+10张票
袋和本颜色随机发
票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超级工作室50年”展览门票(50元/张),3月11日前有效
识别二维码进入众筹:
▦关于超级工作室
『唯一的建筑是我们的生活』
————————————————
一个存在了十二年、但从未真正造过房子的建筑团体,不仅在许多著名美术馆参加展览,还把整个世界作为工作空间与实验基地,其脑神经连接外太空,把资本主义作为头号敌人,扬言要推毁所有现代主义城市建筑。
他们构想了最早的互联网世界,并创生出“反建筑”的风格:通过迷幻的渲染图、拼贴画和影片,展现引人深思的反乌托邦愿景。他们的设计理念深刻影响了雷姆·库哈斯和伯纳德·屈米等建筑设计师,成为“二战”后建筑设计史上的一个神话。
————————————————
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成员:
阿道夫·纳塔利尼(Adolfo Natalini)
克里斯蒂亚诺·托拉尔多·迪·弗兰恰(Cristiano Toraldo di Francia)
吉安·皮耶罗·弗拉西内利(Gian Piero Frassinelli)
罗伯托·马格里斯(Roberto Magris)
亚历山德罗·马格里斯(Alessandro Magris)
————————————————
一场大洪水,一个超级构想
1960年代,意大利经济由波峰降为波谷,奇迹化成泡沫,但消费主义的浪潮并未因此衰歇,相反,人们对物的焦虑日益加深。那个年代,政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意大利也不例外。同时,人们对未来科技的构想与对外太空的探索也空前活跃。也就是在那样的年月,随着大学的扩招和建筑的商品化生产,意大利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失业率不断攀高。
1966年11月,一场大洪水席卷整个佛罗伦萨,对这座文艺复兴的核心城市造成了灾难性影响,不仅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损害了城市景观与历史遗产。此外,它也冲释了“二战”后意大利经济繁荣、生活甜蜜的幻景。
同年12月,佛罗伦萨近郊皮斯托亚小镇的Jolly 2画廊举办了一场名为“Superarchitettura”(超建筑)的展览,该展览由Superstudio(超级工作室)和Archizoom这两个实验性建筑小组联合发起。
超级工作室由纳塔利尼和弗兰恰创立,当时,他们都还是佛罗伦萨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之后,弗拉西内利和马格里斯兄弟在1967年至1970年相继加入,超级工作室变成五人团体(1970年至1972年,亚历山德罗·波利[Alessandro Poli]曾是第六人)。团体成员分工明确,纳塔利尼负责理论建构,弗兰恰负责影像制作,罗伯特·马格里斯负责产品设计,亚历山德罗·马格里斯负责日常运营,弗拉西内利则运用他的人类学背景,将建筑研究带入人类学领域。
这群年轻人开始反思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社会现状。他们渴望以建筑学发动一场变革,而革命宣言就是“超建筑”这场展览。他们写道:“超建筑是超生产、超消费的建筑,对超市、超人和超级汽油消费进行超诱导。”
在这场展览中,他们设计了许多充满波普色彩、奇形怪状的物什。但是,他们抽离了这些物什的特定功能与用途,赋予了其更多的使用性与可能性,以此让设计规避了“物的属性”的禁锢,突破了现代主义对于功能与理性的恪守。
我们可从这次展览一年后超级工作室发表的文章《发明性设计与规避性设计》中,窥见他们“规避(现存的技术陷阱)—颠覆(现代主义建筑学)—设计实践”的思想:“规避性设计旨在建立一个可以将外物导入系统内部的假说,例如使一个物品尽可能多地调动不同感官特性(色彩、触觉等),充满可以唤起注意或引起兴趣的符号和图像,使其对行为和举止都有所启发。”
————————————————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青春盛宴
超级工作室对既有社会秩序进行最极端的反叛,以一场建筑设计的青春盛宴,质疑并试图瓦解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关系。
1968年是超级工作室思想转变的一个分水岭。他们找到了创作的基本元素:方格(grid)。他们认为纯粹、理性的方格可以形成一种“单一连续的氛围”,同时也传达平均的、无等级的观念。
1969年,超级工作室将白色塑胶板覆盖在木质立方体上,并在表层丝网印刷了3×3厘米的方格。这便是作品《建筑直方图》(The ArchitecturalHistograms,1969—1970)的最初原型。直方图延续了他们之前“规避性设计”的思路,具备了去功能性、均质和同一的特色。直方图衍生出家具、环境、建筑等一系列设计。
随后,超级工作室创作了两件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连续的纪念碑》(The Continuous Monument,1969)和《十二座理想之城》(The Twelve Ideal Cities,1971)。
《连续的纪念碑》构建了跨越整个世界、甚至外太空的巨大网状结构。建筑在超级工作室看来是一种肯定人类拥有理性行事能力的方式,作品提出了反乌托邦的设计概念,同时带有讽刺意味地运用归谬法说明“建筑能够改变世界”这一假设的局限性和荒谬性。
在《十二座理想之城》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时代美国科幻小说和航天员登陆月球事件对他们创作的启发和影响。这个系列蕴含着对胁迫性权力机制和现代机器的隐喻。
超级工作室认为“建筑从未触碰到我们生命中重大和基础的主题,它总是处在边缘地带”。因此,1971年,他们投身系列影片《基本行为》(The Fundamental Acts,1971—1973)的制作,分别就生活、教育、仪式、爱情、死亡这几个主题探讨建筑与人类行为的关系,追问生命与设计之间的联系,这一极具野心的尝试不仅展示了他们希望从人类学和建筑学层面重塑建筑范畴的探索。
《基本行为》呈现于扁平而无特色的网格——“超表面”(Supersurface)。“有点像是一个互联网的预先设想,”对此,弗兰恰说:“我们想证明,建筑和设计也可以是哲学性的、理论性的,并可以激起新的意识讨论;我们会保持沉默去倾听来自我们身体的声音,我们会去倾听我们的心,我们的呼吸;我们会去观看我们是如何生活的。”
————————————————
建筑之于时间,如盐之于水
1972年,超级工作室以作品《基本行为》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意大利:新室內景观”(Italy: The New Domestic Landscape)展览,这场展览使这帮年轻人名声大噪,并得到了国际视野的关注。随后,他们又将这件作品带去了第十五届米兰三年展。
1973年,超级工作室的首个个展“个人博物馆碎忆”(Fragmenteaus einempersönlichen Museum)开始在欧洲巡展,这也标志着这一建筑团体黄金时代的落幕。
随后三年间,“索特萨斯与超级工作室:心景”(SottsassSuperstudio: Mindscapes)在美国各博物馆巡展,这一阶段,五位成员的发展陆续分道扬镳。
1978年,超级工作室以《罗德之妻》(The wife of Lot)和《泽诺的意识》(La coscienza di Zeno)参加第三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这两件作品被视为该团体的思想结晶。
《罗特之妻》是一件装置作品:一张长桌上陈列了五个锌盆,内置小型盐雕建筑,上方安装着一个装水的倒金字塔容器,水经由管道逐一滴注在盐雕上,显露出内部结构,当盐雕全部溶解并滴入锌盆后,盐水会顺着预置的管道流入展示桌下的器皿之中,而这个器皿内部有一块解说性质的黄铜片,上面写着:“建筑之于时间,如盐之于水。”
同一年,超级工作室解散,《罗得之妻》或可被视为他们建筑思想的最终写照,就像是一则解散宣言。
————————————————
超级工作室在中国
2016年,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展出了“超级工作室50年”回顾展。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3月11日,该展览移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这是超级工作室在亚洲地区的首次大型回顾展,同时也是PSA“建筑与城市”展览和研究方向的年终大展。该展览向中国观众呈现这一意大利传奇建筑团体自1966年成立伊始至1978年正式解散的整个职业生涯,共展出逾两百件装置、绘画、蒙太奇摄影、设计手稿、版画、出版物及影像系列作品。
PSA馆长龚彦认为:“超级工作室从乌托邦走向反乌托邦,代表着1950年代到1970年代盛行于欧洲的建筑乌托邦运动正式谢幕。乌托邦最终消解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传奇,成为文化遗产。回顾这段建筑激进史的意义在于,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开启一场超越建筑范畴,对建筑本质和人类未来城市生活形态的追问。”
策展人加布里埃尔·马斯特里伊非常激动可以看到此次展览的举办。五十年前,超级工作室的创作就与现代性紧密联系,当时现代性的城市代表是纽约。五十年年后,当他们的展览来到了现代性的上海,更是激发了有趣的意义。
超级工作室成员纳塔利尼说,自孩提时代起,他就经常阅读马可·波罗的游记,因此中国一直存在于他的梦想之中。超级工作室是他与伙伴们一场尝试改变世界的梦想,他们希望以此改变建筑,并向国际风格与意大利设计发出挑战。纳塔利尼希望本次展览可以成为现在年轻人们梦想和冒险的灵感之源。
(以上图文资料整合自网络)
————————————————
一起做书,一起创造中文的超级工作室!
《超级工作室1966—1978:没有建筑的传奇建筑团体》众筹出版ing
还有不到一周时间,2017年就要彻底逝去了。拜德雅今年出书十种,都是上半年的事了,之后,工作室走上了独立之路。筹备了大半年,拜德雅也终于要满血复活了。这下半年里,工作室渐趋稳定,加入了新的小伙伴,重新规划了之前的选题,手上出版项目也有序开展起来。恍惚间,仿佛半个世纪都过去了,感谢大伙的鼓励、支持和耐心等待。过完春节回来,我们的新书就会陆续上架,与大伙见面。
适逢圣诞,我们特别推出明年出版计划的第一弹:《超级工作室1966—1978:没有建筑的传奇建筑团体》。这是一部最全面展现意大利传奇建筑团体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的大书,收录该团体十二年间丰富的图文文献,可谓是一部建筑、设计和艺术的灵感圣典。鉴于此书内容的专业性和出版的特殊性,我们特为此书发起众筹。
▦关于本书
![]() |
带护封效果图 |
![]() |
去护封效果图 |
书名:超级工作室1966—1978:没有建筑的传奇建筑团体
原书名:Superstudio Opere 1966-1967
编者:[意]加布里埃尔·马斯特里伊(Gabriele Mastrigli)
译者:倪安宇 徐明松
尺寸:170×245
装帧:精装
印刷:全彩
页码:预计650页左右
出版时间:预计2018年4月
定价:486元
设计师:陈靖山
出品方:泼先生×拜德雅
出版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协作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书名号出版众筹网……
中文版直接从意大利语版翻译
方格设计灵感来自超级工作室
————————————————
目录(暂定)
导论
物如明镜:超级工作室的乌托邦批判
回溯:超级工作室与佛罗伦萨
补充说明
Ⅰ 创立超级工作室(1996)
1.超建筑
Ⅱ 理性之旅:计划、思维、建筑(1965—1968)
2.创意设计与消极设计
3.自由居住
4.三栋隐藏的建筑
5.特罗佩亚镇的度假设施
6.计划与思维
7.理性之旅
Ⅲ 建筑直方图:从别墅存目到古迹永续
8.物之摧毁、变形与重建
9.别墅存目
10.建筑直方图
11.格拉兹的房间
12.古迹永续
Ⅳ 迈向非具象建筑:教学计划案(1970—1972)
13.盘点、目录、流动系统……一则宣言
14.镜照建筑
15.观念建筑/隐藏建筑
16.星际建筑
17.十二座理想城市
18.乌托邦:反乌托邦:托邦
Ⅴ 基础行为:无物人生(1971—1973)
19.基础行为:超级工作室的五个故事
20.生活(超表面)
21.教育
22.仪式
23.爱情
24.死亡
25.基础行为:概论
Ⅵ 郊区物质文化:建筑与人类学(1973—1978)
26.从得意洋洋的建筑到体系
27.农村世界的铅笔之旅
28.罗得之妻及泽诺的告白
跋
29.1966年的建筑是如此美好
30.迈向建筑尽头
附录
31.作品年表1966-1978
32.团体成员资料
————————————————
▦关于众筹
![]() |
立体效果图 |
![]() |
赠品,帆布袋,白色,价值26元 |
![]() |
赠品,帆布袋,黑色,价值26元 |
![]() |
赠品,笔记本,白色,价值38元 |
![]() |
赠品,笔记本,黑色,价值38元 |
参与众筹(均包邮)
套餐一:
3元无偿支持+1次抽奖机会
每80人无偿支持,抽1人赠图书1本
套餐二:
486元
1本书+1个袋+1册本
袋和本颜色随机发
限200位
套餐三:
856元
2本书+2个袋+2册本
最全收藏套装
袋和本黑白两款
套餐四:
1238元
3本书+3个袋+3册本+3张票
袋和本颜色随机发
票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超级工作室50年”展览门票(50元/张),3月11日前有效
套餐五:
3890元
10本书+10个袋+10册本+10张票
袋和本颜色随机发
票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超级工作室50年”展览门票(50元/张),3月11日前有效
识别二维码进入众筹:
![]() |
征集300位支持者一起做书 |
▦关于超级工作室
『唯一的建筑是我们的生活』
————————————————
一个存在了十二年、但从未真正造过房子的建筑团体,不仅在许多著名美术馆参加展览,还把整个世界作为工作空间与实验基地,其脑神经连接外太空,把资本主义作为头号敌人,扬言要推毁所有现代主义城市建筑。
他们构想了最早的互联网世界,并创生出“反建筑”的风格:通过迷幻的渲染图、拼贴画和影片,展现引人深思的反乌托邦愿景。他们的设计理念深刻影响了雷姆·库哈斯和伯纳德·屈米等建筑设计师,成为“二战”后建筑设计史上的一个神话。
————————————————
![]() |
超级工作室(Superstudio)成员:
阿道夫·纳塔利尼(Adolfo Natalini)
克里斯蒂亚诺·托拉尔多·迪·弗兰恰(Cristiano Toraldo di Francia)
吉安·皮耶罗·弗拉西内利(Gian Piero Frassinelli)
罗伯托·马格里斯(Roberto Magris)
亚历山德罗·马格里斯(Alessandro Magris)
————————————————
一场大洪水,一个超级构想
1960年代,意大利经济由波峰降为波谷,奇迹化成泡沫,但消费主义的浪潮并未因此衰歇,相反,人们对物的焦虑日益加深。那个年代,政治运动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意大利也不例外。同时,人们对未来科技的构想与对外太空的探索也空前活跃。也就是在那样的年月,随着大学的扩招和建筑的商品化生产,意大利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失业率不断攀高。
1966年11月,一场大洪水席卷整个佛罗伦萨,对这座文艺复兴的核心城市造成了灾难性影响,不仅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损害了城市景观与历史遗产。此外,它也冲释了“二战”后意大利经济繁荣、生活甜蜜的幻景。
同年12月,佛罗伦萨近郊皮斯托亚小镇的Jolly 2画廊举办了一场名为“Superarchitettura”(超建筑)的展览,该展览由Superstudio(超级工作室)和Archizoom这两个实验性建筑小组联合发起。
![]() |
“超建筑”展览海报,1966 |
超级工作室由纳塔利尼和弗兰恰创立,当时,他们都还是佛罗伦萨大学建筑系的学生。之后,弗拉西内利和马格里斯兄弟在1967年至1970年相继加入,超级工作室变成五人团体(1970年至1972年,亚历山德罗·波利[Alessandro Poli]曾是第六人)。团体成员分工明确,纳塔利尼负责理论建构,弗兰恰负责影像制作,罗伯特·马格里斯负责产品设计,亚历山德罗·马格里斯负责日常运营,弗拉西内利则运用他的人类学背景,将建筑研究带入人类学领域。
![]() |
纳塔利尼在“超建筑”展览现场,1966 |
这群年轻人开始反思以消费主义为主导的社会现状。他们渴望以建筑学发动一场变革,而革命宣言就是“超建筑”这场展览。他们写道:“超建筑是超生产、超消费的建筑,对超市、超人和超级汽油消费进行超诱导。”
![]() |
《市集》,1969,组合式沙发 |
在这场展览中,他们设计了许多充满波普色彩、奇形怪状的物什。但是,他们抽离了这些物什的特定功能与用途,赋予了其更多的使用性与可能性,以此让设计规避了“物的属性”的禁锢,突破了现代主义对于功能与理性的恪守。
我们可从这次展览一年后超级工作室发表的文章《发明性设计与规避性设计》中,窥见他们“规避(现存的技术陷阱)—颠覆(现代主义建筑学)—设计实践”的思想:“规避性设计旨在建立一个可以将外物导入系统内部的假说,例如使一个物品尽可能多地调动不同感官特性(色彩、触觉等),充满可以唤起注意或引起兴趣的符号和图像,使其对行为和举止都有所启发。”
————————————————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青春盛宴
超级工作室对既有社会秩序进行最极端的反叛,以一场建筑设计的青春盛宴,质疑并试图瓦解整个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关系。
1968年是超级工作室思想转变的一个分水岭。他们找到了创作的基本元素:方格(grid)。他们认为纯粹、理性的方格可以形成一种“单一连续的氛围”,同时也传达平均的、无等级的观念。
![]() |
直方图砖,1969 |
1969年,超级工作室将白色塑胶板覆盖在木质立方体上,并在表层丝网印刷了3×3厘米的方格。这便是作品《建筑直方图》(The ArchitecturalHistograms,1969—1970)的最初原型。直方图延续了他们之前“规避性设计”的思路,具备了去功能性、均质和同一的特色。直方图衍生出家具、环境、建筑等一系列设计。
![]() |
家具原型《测量》系列,1970 |
随后,超级工作室创作了两件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连续的纪念碑》(The Continuous Monument,1969)和《十二座理想之城》(The Twelve Ideal Cities,1971)。
![]() |
《连续的纪念碑(穿越沙漠)》,1969 |
![]() |
《连续的纪念碑(岩石海岸)》,1969 |
![]() |
《连续的纪念碑(斗兽场)》,1969 |
![]() |
《连续的纪念碑(纽约新象)》,1969 |
《连续的纪念碑》构建了跨越整个世界、甚至外太空的巨大网状结构。建筑在超级工作室看来是一种肯定人类拥有理性行事能力的方式,作品提出了反乌托邦的设计概念,同时带有讽刺意味地运用归谬法说明“建筑能够改变世界”这一假设的局限性和荒谬性。
![]() |
《十二座理想之城(第一城)》,1971 |
![]() |
《十二座理想之城(第三城)》,1971 |
![]() |
《十二座理想之城(第五城)》,1971 |
在《十二座理想之城》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时代美国科幻小说和航天员登陆月球事件对他们创作的启发和影响。这个系列蕴含着对胁迫性权力机制和现代机器的隐喻。
![]() |
《基本行为:教育》,1971 |
![]() |
《基本行为:生活》,1972 |
超级工作室认为“建筑从未触碰到我们生命中重大和基础的主题,它总是处在边缘地带”。因此,1971年,他们投身系列影片《基本行为》(The Fundamental Acts,1971—1973)的制作,分别就生活、教育、仪式、爱情、死亡这几个主题探讨建筑与人类行为的关系,追问生命与设计之间的联系,这一极具野心的尝试不仅展示了他们希望从人类学和建筑学层面重塑建筑范畴的探索。
《基本行为》呈现于扁平而无特色的网格——“超表面”(Supersurface)。“有点像是一个互联网的预先设想,”对此,弗兰恰说:“我们想证明,建筑和设计也可以是哲学性的、理论性的,并可以激起新的意识讨论;我们会保持沉默去倾听来自我们身体的声音,我们会去倾听我们的心,我们的呼吸;我们会去观看我们是如何生活的。”
————————————————
建筑之于时间,如盐之于水
1972年,超级工作室以作品《基本行为》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意大利:新室內景观”(Italy: The New Domestic Landscape)展览,这场展览使这帮年轻人名声大噪,并得到了国际视野的关注。随后,他们又将这件作品带去了第十五届米兰三年展。
1973年,超级工作室的首个个展“个人博物馆碎忆”(Fragmenteaus einempersönlichen Museum)开始在欧洲巡展,这也标志着这一建筑团体黄金时代的落幕。
随后三年间,“索特萨斯与超级工作室:心景”(SottsassSuperstudio: Mindscapes)在美国各博物馆巡展,这一阶段,五位成员的发展陆续分道扬镳。
1978年,超级工作室以《罗德之妻》(The wife of Lot)和《泽诺的意识》(La coscienza di Zeno)参加第三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这两件作品被视为该团体的思想结晶。
![]() |
弗拉西内利、弗兰恰 、纳塔利尼与装置《罗得之妻》,1978 |
《罗特之妻》是一件装置作品:一张长桌上陈列了五个锌盆,内置小型盐雕建筑,上方安装着一个装水的倒金字塔容器,水经由管道逐一滴注在盐雕上,显露出内部结构,当盐雕全部溶解并滴入锌盆后,盐水会顺着预置的管道流入展示桌下的器皿之中,而这个器皿内部有一块解说性质的黄铜片,上面写着:“建筑之于时间,如盐之于水。”
同一年,超级工作室解散,《罗得之妻》或可被视为他们建筑思想的最终写照,就像是一则解散宣言。
————————————————
超级工作室在中国
![]() |
“超级工作室50年”展览海报 |
2016年,罗马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MAXXI)展出了“超级工作室50年”回顾展。2017年12月16日至2018年3月11日,该展览移至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出。这是超级工作室在亚洲地区的首次大型回顾展,同时也是PSA“建筑与城市”展览和研究方向的年终大展。该展览向中国观众呈现这一意大利传奇建筑团体自1966年成立伊始至1978年正式解散的整个职业生涯,共展出逾两百件装置、绘画、蒙太奇摄影、设计手稿、版画、出版物及影像系列作品。
![]() |
布展现场 |
PSA馆长龚彦认为:“超级工作室从乌托邦走向反乌托邦,代表着1950年代到1970年代盛行于欧洲的建筑乌托邦运动正式谢幕。乌托邦最终消解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传奇,成为文化遗产。回顾这段建筑激进史的意义在于,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开启一场超越建筑范畴,对建筑本质和人类未来城市生活形态的追问。”
策展人加布里埃尔·马斯特里伊非常激动可以看到此次展览的举办。五十年前,超级工作室的创作就与现代性紧密联系,当时现代性的城市代表是纽约。五十年年后,当他们的展览来到了现代性的上海,更是激发了有趣的意义。
![]() |
纳塔利尼以视频形式寄语此次展览 |
超级工作室成员纳塔利尼说,自孩提时代起,他就经常阅读马可·波罗的游记,因此中国一直存在于他的梦想之中。超级工作室是他与伙伴们一场尝试改变世界的梦想,他们希望以此改变建筑,并向国际风格与意大利设计发出挑战。纳塔利尼希望本次展览可以成为现在年轻人们梦想和冒险的灵感之源。
(以上图文资料整合自网络)
————————————————
一起做书,一起创造中文的超级工作室!
![]() |
《超级工作室1966—1978:没有建筑的传奇建筑团体》众筹出版ing
-
小淘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4-07 08:19:25
拜德雅Paideia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去独立书店,抢先试阅《像女孩那样丢球》 & 试读招募 (10人喜欢)
- 拜德雅图书工作室2023年年中报告+新书预告+赠书福利 (79人喜欢)
- 请查收这张广播放不出来的海报 (3人喜欢)
- 胜利?我们没有丨拜德雅2022年度报告 (169人喜欢)
- 时间的马匹 (4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