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大欢喜》
莎士比亚看来极喜欢性别错位带来的荒诞和喜感。
一个被放逐国王的女儿罗瑟琳,为了寻找自己的父亲女扮男装和自己的闺蜜来到一片森林的边缘,幸运的是罗瑟琳的心上人奥兰多竟然也同时来到了同一片森林。一个牧羊女菲芯在拒绝求爱者西尔维斯的时候,竟然阴差阳错地也爱上了女扮男装的罗瑟琳。
罗瑟琳意识到菲芯对自己的爱慕时,恰好也是罗瑟琳准备向还蒙在鼓里的奥兰多摊牌之时。所以,一个A爱着B,B爱着C,C爱着D的奇妙圈子就此形成。
其中有几个段落特别有意思:一个是女扮男装的罗瑟琳让不知真相的奥兰多把“他”就当作“罗瑟琳”来告白,这样帮助奥兰多缓解相思之苦。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伊丽莎白时代,据有些资料显示那个时代的戏剧中一些女性角色都是由男童扮演,所以关于性别的错位可以说是
真实的演员(男)-戏剧中的第一重演员罗瑟琳(女)-罗瑟琳扮演的少年(男)-奥兰多心中表白的对象(女)-奥兰多以为他面对的少年(男)-观众所看到的罗瑟琳(男?女?)
所以,到最后,观众看到的到底是男还是女?估计真的是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自己的看法了。至少在看牛津大学制作的关于莎士比亚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的公开课中,看到罗瑟琳竟然是由一个黑人男孩儿扮演,实在是有点张冠李戴的感觉。
第二个则依旧是莎士比亚的情诗:
你是不是天神的化身
来燃烧一个少女的心?
撇下了你神圣的殿堂,
虐弄一个痴心的姑娘?
(菲芯写给罗瑟琳)
也许莎士比亚的时代是戏剧的黄金时代?没有那么发达的信息技术,你的话剧虽然会被一遍又一遍的上演,但是人们需要的只是在戏院中的开怀大笑,没有人将戏剧作为自己的寄托,也没有那么深层次的故事结构,这才是平民的戏剧?而这样的戏剧是否也才真的值得一遍又一遍地被上演?对应的,如果真的埋藏了很深的故事隐喻,是否就经不起一遍又一遍的翻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果真的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沉船的真正原因背后是无比冷酷的阴谋,你又会看几遍?虽然《少》也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