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Talk #16: 攻壳机动队——东西方价值的距离
距离看完这部电影快两个礼拜了,看完当日豆瓣的评分才只有寥寥三千多个,如今已经五万多条了,所谓违背原著内核的评论想来应该也不会少,凭借基本模糊的印象,加上只看过95动画剧场版,再就此多说并无助益。因此只简单谈谈两个观影之后的念头,权作记录。
好莱坞的特效已臻化境,场景设计是全片最佳。用特效来弥补写实拍摄的缺陷已经已经是电影制作的常态,并具备很多经验和定式。但是运用特效来视觉化超现实的事物对于每一部电影来说都有新的并且独特的难点。本片的特效在我看来需要达到两个目标,一个是有效还原95动画剧场版(或者还有更多前作)里所呈现的未来城市图景,另外一方面自然是基于现有技术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强化影像的逼真度,同时增加超现实的科技感。特效团队两方面都完成在水准之上,大量光怪陆离的午夜霓虹和3D人偶广告,纵横错杂的交通轨道和几何感太空感明确的建筑结构和配色,都是在95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加成的结果。所有的夜晚外景都成功制造了一种脆弱的平衡,让观众在既熟悉又陌生的都市环境中不由自主体验到朦胧和谐中险恶丛生的微妙紧张感。可惜一旦进入色彩单调的室内或者阴雨绵绵的白日外景,特效在这方面的补足并没有足够维持这种危机感和怪异诡谲的气氛,观众如我很容易抽离出之前场景所制造的浸入式幻觉,无法时刻保持在观影的心理巅峰。
本片和95版对于ghost in the shell 显然有不一样的理解。谓之东西方价值的对立可能言过其实,毕竟还要考虑本片的篇幅和商业运作方面的考量。针对对原著无了解的普通观众,无论东西方,都很难迅速对95版的主题有比较具体的理解。但确实可以看出东西方价值之间存在的距离,尤其是对自我身份认知的不同方式。本片中,女主角对自己新身份的认识基于假造的记忆并且自己近乎全机械化的身体是外界强加的结果。因此她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始于记忆的错乱,并且一旦确认了原始记忆,自我身份即被导正。这个是很典型的自我寻觅和自我实现的桥段,主角的行动动机来源于自我体察到的不和谐。而确认何为真实何为虚幻的基准都是自己确立的,尤其是女主角回到亲生母亲家中,或者和昔日的友人相见,那种强烈的和已知条件形成矛盾的感觉最终引导女主确定哪份记忆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也就是说,女主角一旦发问,不论外界如何掩盖,真相最终会被主体所确认。或者,只要主体放弃继续追索,这份所谓的原版记忆,不论其是否真实,都会成为主角认知自我的基准。我认为这反映了典型的西方个人主义,所有判断的标准都基于个人,真实与虚假的区别也止于主角探索的边界。
95版里女主角是自愿选择只保留大脑,而对自己身份的怀疑并没有外界因素的催化。她对原本身份认识所产生的动摇并不是因为记忆的错乱,而是对把记忆作为身份认知基础这个判定标准产生了怀疑。只要形成了类似记忆的信息,即使是没有灵魂的机械或者程序,也可以拥有足以媲美人类灵魂的对等物。那么此时,类似自己这样全身机械化,只留有所谓ghost在铠甲之下的人类将会失去认知自我的标尺。别的人类尚可以通过血肉之躯和机器人或者电脑程序形成对比,来确认自己的人类身份。而女主角这样仅仅仰赖记忆或者所谓灵魂来认识自我的人类,则很难区分何为人类原生记忆,何为程序生成的类记忆,从而产生身份认知错乱,迷失生存的意义。这某种程度上也很符合东方式的哲学:所有的身份认知是通过比较产生的。自我意识需要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普适特征来加以印证和强化。而一旦这类标准过于单一和模糊,则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游离感。这种怀疑相对隐晦,也比较难以解决,95版没有给出答案,就剧情完整度上可以说是开放式的留白,也因此就情节紧凑度和戏剧化效果上没有流程式作品游刃有余
在这两种价值评判之间很难评出高下,真实的人类社会往往不同程度地糅杂了这两种价值取向。两部作品都是基于艺术创作的考虑选取了某一个维度来夸张和深化解读,至于作品所呈现的效果,就见仁见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