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关于梵高的电影,去看梵高的画
现因女生病卧床,正好絮絮叨叨我看过的梵高。
电影至爱梵高《Loving Vincent》,7年磨砺,首部纯手绘油画电影,没有上映就已经全球关注了。他的画在哪,就是哪里的镇店之宝了,按照《寻梦环游记》的脑路,生前并不太开心的文森特先生现在应该可以过得很开心了。

自己是小朋友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他的画,他的《星空》,我当时的猜测是一个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大孩子画的一幅色彩斑斓的儿童画,黄蓝相间,就像下面的这幅一样,很好看。

孩子时期的理解,只是在很有可能印刷颜色失真的画册上看到的一幅好看的有印象的儿童画而已。
少年时期,知道了有个叫梵高的画家,画了这幅画,它原来已经是一幅很有名的画了。
大学之前,弃文从艺,从同学们,老师口里听说,它有多棒,各种思想启迪,艺术追求,梵高是一位绘画大师,一位有精神疾病的穷困潦倒,一生只卖过一幅画的穷困失意的人,像语文中学到的历代著名文人一样。
大学工作之后,才有时间,有机会细细品味《星空》《罗纳河上的星夜》,了解真正的文森特·威廉·梵高,却真的是只道当时已惘然……
这时候也就更喜欢他的画了,每个年龄段都能看懂一些画上不同的东西,即便不懂绘画也觉得挺好看,既不是写实也不是高度抽象。
再后来在哔哩哔哩上看了卷福主演的英国纪录片电影《梵高:画语人生》(《Vincent Van Gogh:Painted With Words》),电影所有梵高台词均出自梵高与弟弟提奥的书信,卷福并未跳戏,几乎高度还原了真实的梵高。

一个出生小康家庭的少年,出于叛逆还是传说中的艺术家宿命,坚定的选择追随自己的内心,狂热追求丧夫表嫂,画与时代审美格格不入的画,逐渐转入热爱东方平面浮世绘,热爱阳光,色彩,善良。被确诊有精神疾病,治疗前后画了大量的画,没人购买,关系亲密的弟弟提奥,最终支承不起整个家和梵高的作品所需要的支出,这也是梵高自杀最重要的原因吧,尽管最后一刻并非情愿的早早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现代人了解梵高其实并不难,他与弟弟的书信,他画过的画都生动的展示着他自己,用心读就可以读懂,私以为梵高并没有什么迷团。
他的画,他的笔触,除了通过对他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读出与命运的抗争来,我更欣赏他的美,他的灿烂,他的时代把人画像,画逼真的写实派,把光影色彩变化捕捉的精准的印象派都已经存在了,摄影也已经出现了,此时的艺术家更需要创新,而不是一味追求像的绘画技师了。
所以这时才能理解,梵高不卖弄技法,不再追求画的细腻逼真,而是更追求画者的主观表达,即情绪。

美到几乎每一笔都不只有一种颜色,最冷的蓝色与最暖的黄色搭配在一起只有惊喜,没有突兀。连绵不断的短笔触,打着漩涡的表现出动态的画面。

这是梵高最素雅冷静的一幅画,《蔷薇》,据说是梵高精神状态最平静的时候画成的,远处看来,白白的素雅花朵,近距离观察,每一朵花都有的丰富笔触肌理的,是作者对绘画的创新。
以上都是我道听途说来的话,讲讲我见过的真迹。
看电影当天特意去了北京的松美术馆,那里有梵高生前6周画的最后一幅画《雏菊与罂粟花》(《Vase with Daisies and Poppies》)



最前方那朵红罂粟花,画家用颜料肌理表现花的纹路,惊艳到了我。

第一次看到梵高真实的笔触,还是很激动的。图上的二维码依然可以扫描,是美术馆官方对这幅画的介绍。
聊到这,分享一下松美术馆的见闻,是一座美丽的有199棵松树的私人美术馆。










附赠曾梵志先生的其他梵高相关作品,并没有在松美术馆收藏。



感觉是有受梵高先生的影响,笔触更加现代。
接着说松美术馆,著名画家的画还有巴勃罗‧毕加索的《盘发髻女子坐像》,乔治‧莫兰迪《静物》,吴冠中的《英国乡村旅店》等





进门一层看完这些还有一个小走廊通往地下,差点因为粗心而错过的我🤣





还有陈逸飞,陈丹青等等画家的作品,或许更多感悟,需要看过才能体会。
场馆布置的现代简约时尚,所以也会遇到很多网红或非网红在各种拍照,也是一股观展大军吧,还有背喵观展的小可爱,我是说喵是小可爱🌝
看梵高的那天真的是很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