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校人物分析
1852年,31岁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在繁华的纽约出版了他的诗集《恶之花》,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后浪漫主义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即波德莱尔所说的:“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化而为美,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
《恶之花》出版一百四十年后,美国演员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将这种以忧郁为美的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异曲同工之妙不知是巧合,还是借鉴。1993年,他凭借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精彩演技斩获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50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影片中他饰演一个因意外事故失明的中校弗兰克,在放飞自我、追逐生命最后荣光之旅中被临时助手查理打动,重拾了生命的希望。
《闻香识女人》这个名字容易给别人造成一种情色片的假象,实际它是以反衬的手法表现了人生的美好和人性的美好。以享乐主义为代表的中校弗兰克是以恶之花的形象出现的,他具有浪漫的情怀、卓越的心智和高超的社交技巧。以美国良心形象出现的高中生查理则代表着人性的美好纯真和对道义良知的坚持。影片的不俗之处就在于,它没有用追求享乐之美去反衬良知之美,而是接受了人性的多元。正是这种包容,使《闻香识女人》远离了陷于虚伪说教的窠臼,而以自然的情感发展为新鲜动力,给予人真实的感受。它敲碎了只有优秀品质的英俊男主角这一壁垒。敢于坏,敢于烂,敢于病态,敢于无耻,在这些黑暗之处,人性珍贵的宝石也能熠熠生光。
影片结构跌宕起伏,就像是一只不断打气,又不断放气的气球。影片里处处都在施压,当压强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每次都是短促的泄掉,归于平静,然后重新打气,达至高潮。比如第一幕查理见到中校,就在被中校无休无止的嘲讽。查理性格温润,只能遭受中校一波又一波的人身攻击却无力还击,这种无情无理的嘲讽对于观影者来讲也是一种煎熬,所以当中校让查理出去的时候,这种压力突然释放掉了,让人不由松了一口气。再比如中校去与家人团聚,从大家表情上可看出家人对中校的到来并不欢迎,随着中校坐主座、吹嘘自己的色情史到揭露侄媳妇欲求不满,这种不和谐的气氛一直在膨胀,等到中校意识到不受欢迎,为时已晚,侄子已经奋起反抗叔叔,当侄子对往事的揭露变得无法忍受,将查理叫成查查这样一根羽毛压上去,也已值得操戈相向,然后又随着周围人的作用和中校查理二人的离开,泄了气。这种大而化小小而化大跌宕起伏的剧情,挑逗着观影者的神经。
这种张力对人物心理层次感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对审美的高考验,无论是优雅的绅士,还是暴躁的瞎子,这种淡香浓抹总相宜的演技背后,是对淡香和浓抹的各自把握。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完美展现了中校复杂的心路历程,他采用了一切手段。他本身善于演绎这种英雄末路形象, 1972年他饰演《教父》里的小儿子麦克,一举成名。1975年饰演《热天午后》里的桑尼,1983年《疤面煞星》,还有《闻香识女人》里的中校弗兰克,他好像热衷于在自己的脸上创造残缺,这种残缺反而添加了浪漫魅力。中校除了失明,眼角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正是这个小小的疤痕,点缀了一张失意的脸。
一个人物的形象之所以立体、有信服力,在于他熟知构成他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他让眼神空洞,却让脸颊显得硬朗,故意用无理的语言,却又刻意带着优渥的自信。他所要傍身的还有军装武器、量身定制的西装、呢子大衣、整洁的仪表、杰克丹尼酒和名牌雪茄,最重要的,是抑扬顿挫的声调。这种声调,可嘲讽别人体现自己聪明,可温柔取悦女性,可老练泼辣与人周旋,也可掷地有声唇枪舌战。这个声调,尤其是吼哈二声,完美印刻了波德莱尔所讲的: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
他叼着烟倒着酒,绕过酒杯去开收音机。——他刻意将这种时而细腻温柔的美展现在他的轮廓里,让每一个动作都是铁汉柔情、值得推敲的美。在探戈舞里,表现最优异。
全世界都爱电影里那段探戈,起承转合中,是人间最珍贵的欢愉。美在哪里?是舞艺精湛,绅士名媛,赏心悦目?是情感释放?一个还能握着美女小手搂着美女小腰跳舞的瞎子,一个被男友嘲笑跳探戈可笑又没有舞伴的寂寞的探戈爱好者,萍水相逢惺惺相惜?我想这种美就在于不抱有目的性,是纯粹的感官快乐,而这种快乐本身是天然雕饰,可遇不可求的。这首迷人的曲子叫《一步之遥》(Por Una Cabeza ),这段迷人的探戈成为这部电影永远的标志。
我们能安慰一个骨折的人,安慰不了一个截肢的人。你若看清了这种徒劳,你就是一个聪明人,你若坚持这种徒劳,你一定是一个好人。他本是一个探戈跳的那么迷人的男人。他用这种娴熟的自信的舞步为自己做证明,用能开车飞驰转弯来为自己做证明,最终,他用他没有麻木到死,还有男人热血良知的心为自己做了证明:我是一个值得钦佩的牛逼闪闪的真男人。
电影名字叫《闻香识女人》,但是1992年我们还不能用点什么技术向观影者抛出一些香气或臭味儿,让演员来炫耀他灵敏的鼻子。可是阿尔•帕西诺做到了,感谢上帝,他没有夸张的耸着鼻子、像缉毒犬一样的瞎闻,而是用他的精湛演技,为大家模仿出了一个高敏感的人。
《恶之花》出版一百四十年后,美国演员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将这种以忧郁为美的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这种异曲同工之妙不知是巧合,还是借鉴。1993年,他凭借在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精彩演技斩获第6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50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影片中他饰演一个因意外事故失明的中校弗兰克,在放飞自我、追逐生命最后荣光之旅中被临时助手查理打动,重拾了生命的希望。
《闻香识女人》这个名字容易给别人造成一种情色片的假象,实际它是以反衬的手法表现了人生的美好和人性的美好。以享乐主义为代表的中校弗兰克是以恶之花的形象出现的,他具有浪漫的情怀、卓越的心智和高超的社交技巧。以美国良心形象出现的高中生查理则代表着人性的美好纯真和对道义良知的坚持。影片的不俗之处就在于,它没有用追求享乐之美去反衬良知之美,而是接受了人性的多元。正是这种包容,使《闻香识女人》远离了陷于虚伪说教的窠臼,而以自然的情感发展为新鲜动力,给予人真实的感受。它敲碎了只有优秀品质的英俊男主角这一壁垒。敢于坏,敢于烂,敢于病态,敢于无耻,在这些黑暗之处,人性珍贵的宝石也能熠熠生光。
影片结构跌宕起伏,就像是一只不断打气,又不断放气的气球。影片里处处都在施压,当压强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每次都是短促的泄掉,归于平静,然后重新打气,达至高潮。比如第一幕查理见到中校,就在被中校无休无止的嘲讽。查理性格温润,只能遭受中校一波又一波的人身攻击却无力还击,这种无情无理的嘲讽对于观影者来讲也是一种煎熬,所以当中校让查理出去的时候,这种压力突然释放掉了,让人不由松了一口气。再比如中校去与家人团聚,从大家表情上可看出家人对中校的到来并不欢迎,随着中校坐主座、吹嘘自己的色情史到揭露侄媳妇欲求不满,这种不和谐的气氛一直在膨胀,等到中校意识到不受欢迎,为时已晚,侄子已经奋起反抗叔叔,当侄子对往事的揭露变得无法忍受,将查理叫成查查这样一根羽毛压上去,也已值得操戈相向,然后又随着周围人的作用和中校查理二人的离开,泄了气。这种大而化小小而化大跌宕起伏的剧情,挑逗着观影者的神经。
这种张力对人物心理层次感的要求非常高。这也是对审美的高考验,无论是优雅的绅士,还是暴躁的瞎子,这种淡香浓抹总相宜的演技背后,是对淡香和浓抹的各自把握。阿尔•帕西诺(Al Pacino)完美展现了中校复杂的心路历程,他采用了一切手段。他本身善于演绎这种英雄末路形象, 1972年他饰演《教父》里的小儿子麦克,一举成名。1975年饰演《热天午后》里的桑尼,1983年《疤面煞星》,还有《闻香识女人》里的中校弗兰克,他好像热衷于在自己的脸上创造残缺,这种残缺反而添加了浪漫魅力。中校除了失明,眼角上还有一个小小的疤痕,正是这个小小的疤痕,点缀了一张失意的脸。
一个人物的形象之所以立体、有信服力,在于他熟知构成他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他让眼神空洞,却让脸颊显得硬朗,故意用无理的语言,却又刻意带着优渥的自信。他所要傍身的还有军装武器、量身定制的西装、呢子大衣、整洁的仪表、杰克丹尼酒和名牌雪茄,最重要的,是抑扬顿挫的声调。这种声调,可嘲讽别人体现自己聪明,可温柔取悦女性,可老练泼辣与人周旋,也可掷地有声唇枪舌战。这个声调,尤其是吼哈二声,完美印刻了波德莱尔所讲的: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
他叼着烟倒着酒,绕过酒杯去开收音机。——他刻意将这种时而细腻温柔的美展现在他的轮廓里,让每一个动作都是铁汉柔情、值得推敲的美。在探戈舞里,表现最优异。
全世界都爱电影里那段探戈,起承转合中,是人间最珍贵的欢愉。美在哪里?是舞艺精湛,绅士名媛,赏心悦目?是情感释放?一个还能握着美女小手搂着美女小腰跳舞的瞎子,一个被男友嘲笑跳探戈可笑又没有舞伴的寂寞的探戈爱好者,萍水相逢惺惺相惜?我想这种美就在于不抱有目的性,是纯粹的感官快乐,而这种快乐本身是天然雕饰,可遇不可求的。这首迷人的曲子叫《一步之遥》(Por Una Cabeza ),这段迷人的探戈成为这部电影永远的标志。
我们能安慰一个骨折的人,安慰不了一个截肢的人。你若看清了这种徒劳,你就是一个聪明人,你若坚持这种徒劳,你一定是一个好人。他本是一个探戈跳的那么迷人的男人。他用这种娴熟的自信的舞步为自己做证明,用能开车飞驰转弯来为自己做证明,最终,他用他没有麻木到死,还有男人热血良知的心为自己做了证明:我是一个值得钦佩的牛逼闪闪的真男人。
电影名字叫《闻香识女人》,但是1992年我们还不能用点什么技术向观影者抛出一些香气或臭味儿,让演员来炫耀他灵敏的鼻子。可是阿尔•帕西诺做到了,感谢上帝,他没有夸张的耸着鼻子、像缉毒犬一样的瞎闻,而是用他的精湛演技,为大家模仿出了一个高敏感的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