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自己待一会儿
(二)对谁说
和妈妈通过电话之后,我的内心十分的纠结,而且很是困惑。回想最近几次的通话,貌似每次都是我会时不时的发火。其实这并非我本意,也并非是我情愿这样去做。当我真的没有那么多经历去照顾所有人的心情的时候,当我感觉自己的郁闷的情绪无法发泄的时候,“关心”我的父母介入,他们以高高在上,一副尊贵的养了我,我就必须要尊敬他的样子,必须要无条件的洗衣做饭的样子,让我很不爽,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他们比社会更社会,他们生活的并不富裕,已经经受过太多社会的摧残。
工作后的某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当你没有什么成绩的时候,好像全世界与你为敌。当你义无反顾决定献身社会,成为一份子的时候,必然与金钱为伍。
正如,知名台湾作家亦舒说过说过的一句话:
我最想得到的是爱,如果没有爱,那我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没有钱,那么拥有健康也是好的,
足见,作家对于钱的热爱,对于金钱的向往,成了创作的动力。因为动力,所以成就了后来的自己,活出了自己,活得通透、自信,受人尊敬。
又如,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提到的一句话:
从小似乎我就很喜欢钱,一学会“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我喜欢钱。因为我没有吃过钱的苦。---小苦虽然体验到一些,和人家真吃过苦比起来是在不算什么---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看到此处,貌似,不拜金的人就没有上进心。越长大越发现,事实的确如此。没有金钱的支撑,你的尊严便一文不值。
最近,我反思过后,觉得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尤其过分,尤其是对待父母和好友的态度上,对待工作以及消极对抗的心态,一切都在完美主义的压迫下变得一团糟。古人“水至清则无鱼”,竟然在任何时刻都很适用。
一般地,宣泄情绪,会去k歌。很多人也会通过运动的方式来缓和自己的情绪,而我,习惯用“闷”的方式化解,其实这是一种极其不理智的方式。最起码,也应该是文字的宣泄,虽然不能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出来,但是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心情,尽管有些东西当时觉得过分,不妨把她记录下来,照顾好自己的心情,然后才能照顾好自己。
最近一次聚会,毕业半年,总觉得不应该见面。减半过后,已经到了凌晨,打车到了酒吧,看到几个朋友已经坐在了固定的位置,大家面面相觑,甚至连寒暄都没有。我是第一个开口说话的人,身边坐着的小伙伴寒暄道
“看得我心疼。”
“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子。”
后来有说了一些关于年龄的话题,我实在听不下去,于是作为最晚到场的人,最早离开了现场。但是,离开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大家的寒暄让我听不下去,而是,这种成人的话题让我听得头大,“工资长了吗?在哪上班?现在工资多少?”
当我发现身边的人都在长大,变成了社会的一部分,而我还停在原地,才意识到,其实,我们的三观本就不同。而且,我们之间的相遇可能不过是一个错误,因为上学,我们相聚在一起,可能后来会越走越远吧。
不过,想让自己真正的开心起来,最佳的方式就是找到志趣相同的朋友,远离那些与己三观不同的朋友们,或许有不必要的见面,实属无奈可以见一面,平时,记得照顾好自己的心情。
如此看来,情绪的发泄似乎成为了一种必然。那么,三观不同的人能不能在一起,关键还是看自己的能力。如果选择情感的发泄,应该对谁说呢?是朋友?是父母?还是陌生人?如果是我,大概会选择后者吧!因为不管是父母还是朋友,都是不能抛弃的,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独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