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漫长请心地善良——《虚无的十字架》
早上七点多被阳光叫醒,翻来覆去睡不着,便起来坐在沙发上摊开这一本《虚无的十字架》,我和这本书应该有一种很奇怪的缘分,因为它本身可能代表着另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救赎。晚上九点左右合上书本,心中郁郁难平,便把豆瓣上相关书评梳理一遍,发现好些人只是想站着说说话,表明我看过了,有些心得,但故事的价值不应该只停留于此,它不是消遣的工具,文学承担的责任应该是更深刻的社会剖析、问题探索、人性救赎。所以忍不住想来谈谈这个故事里出现的人、事、问题、结论。概述故事如下:故事一:中原与小夜子两夫妻的女儿被人杀害,犯人被宣判死刑,但犯人毫无忏悔,甚至对于死刑满不在乎,使死刑无法抚慰两夫妻的伤痛,反而使他们感到人生失去了目标,最终无法面对彼此而选择离婚。故事二:仁科与沙织早恋相爱并偷尝禁果使沙织怀孕,因为害怕所以瞒着身边的人将孩子生下并杀害,埋尸于树海,两人因为愧疚和懊悔最终分手。成年后两人仍背负着罪恶感活着,仁科成为儿童医生,拯救生命,在树海遇到想要自杀怀孕的花惠,毅然选择迎娶花惠,以此方式进行自我救赎,而沙织自暴自弃,无法正常生活。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的被害者、受害者、施暴者用两个故事,三类人物,四个凶手讨论着一个问题:死刑是否应当被废止?自古以来杀人者死的金科玉律似乎成了人类文明开化进程的绊脚石,似乎哪个国家还保留着这样的刑法就是人权落后的标志,我们已经进化到如此智能的高等阶段怎么还能容忍此种类似茹毛饮血的野蛮行径的存在呢?所以我们决定以人道主义的名义赐予你改过自新的权利,然后告诉穷凶极恶的杀人犯,你要学会感恩,你要学会自我救赎,然后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或许还有出自对于未来将终身监禁的恐惧,他们从穷凶极恶脱胎换骨,然后从终身监禁变为减刑释放。回归社会温暖怀抱的他们演着洗心革面的说辞,做着心口不一的勾当,终有一天用尽仅剩的那点生存技能,重操旧业,再堕牢笼,踏上另一次心灵救赎之旅。无期徒刑与终身监禁就像一碗毒鸡汤,这碗毒鸡汤对于思维正常、行为正常的社会人没有任何诱惑力,因为正常的人是不会通过法律禁止的方式去达到某种目的,他们要么凭借勤劳苦干,要么凭借聪明才智至少都能达到自己正常期待值的一半。虽然不能完全满足他的心理预期,但至少不会让这个正常人就此偏离人生轨道。对这碗毒鸡汤垂涎三尺的往往是思维不正常,心理不正常的特殊人群,包括好吃懒做、不劳而获、铤而走险的某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社会群体。这类群体总是幻想通过某种不正常手段达到某种愿望,不愿意付出,却想收获果实,掠夺便成为最快捷的路径。所以即使你告诉他“杀人者死”也不足以威慑到他丝毫,因为于其而言,做与不做可能都是殊途同归。既然如此我们何必还要对于其保留人性最后的怜悯,再让这份怜悯结出的善良果实在下一次的犯罪中毒害他人。试想如果没有对蛭川的宽恕,就不会有爱美的离世。面对自己生命的去与留都嫌“太麻烦了”,就这样吧的人,何以去苛求他在铁窗中对着漫漫长夜忏悔自己的罪行。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这才是对亡者、对生命最高的敬畏。值得思考的是需要忏悔与救赎的仅仅是无情剥夺他人呼吸与生命的魔鬼吗?不,绝对不是。“仇恨和爱情都是很容易挥发的,它们是人类情感中炽热的大火,能很快把一切烧得灰飞烟灭。”人的一生会邂逅无数不同生命个体,在相同的时间空间里不只是肉体的伤害应该被铭记与忏悔,情感的伤害也理应得到相同的待遇。人的一生不只是肉体的生命个体消亡的过程,更像一个装满酒杯的情感容器被注满又流逝的过程。书中写到的种种苦痛的世人:被人骗财骗色的无知少女,不知如何应对意外怀孕的未婚父母,女儿意外惨死的母亲,不知如何维持婚姻的夫妻,单身抚养女儿的男人……一切的苦痛与伤害,情感比肉体体会的更加真切。这样的罪又该如何去赎?既然人的行为像既定程序,已经设置好便无法轻易更改,那么请每一个对于这项设定执行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人,多一份担当与责任,是不是就会少一些悲剧与痛苦。如果洋介对于女儿多一分关心与疏导,或许沙织可能就不会在中学便偷尝禁果酿成大错;如果家庭和学校能跟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或许始也便会求助师友也不至于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子;如果小夜子在出门前带上孩子,或者将她送去托管所,或许他们一家三口还能幸福长久;如果作造在女儿童年时期表现出一点点父亲的担当与责任感,或许花惠也不会遭遇渣男,骗财骗色。这些所有的伤害加在一起才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人间惨剧。死刑惩治了手拿凶器杀死肉体的罪犯,无尽的折磨惩治着手拿情感之刃以爱之名行伤人之事的芸芸众生魂灵。最十恶不赦的罪孽是将一个人的精神和肉体共同推向死亡,最备受煎熬的救赎是背负愧疚走完漫漫长路却无处解脱。没有任何个人能救得了身负罪责的人,没有任何行为能赎得了为他人带来的伤痛。最后只能对所有人说一句:所以岁月漫长,请对自己也对他人心地善良!
![]() |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