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感兴趣”次数,决定你的人生格局
论语中有一篇: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意思是说,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在现实生活,尤其是工作中,我们常有先入为主的习惯,至于“不感兴趣”、“这种东西平时用不上”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就成为日常中我们遇到了自己不常接触的事物而不愿对其进行探索的说辞,也就是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关在里面,不让自己继续前进,其实有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一个冷门的知识或者技能可能在不经意间让你有意外的收获,但是人们若是不通过日常的知识积累,又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那么为什么人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思想,阻碍自己的进步呢?
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是因为人的惰性,这使得人们不愿经常去思考,“懒得想”让人们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其二,因为思维的局限性,这也可能是性格的偏执造成的,每日重复着基本相同是生活模式使思维模式固定化,而且很容易演变成不愿轻易接受改变的状态,那么一旦一种新的想法或是事物出现,人们往往会下意识的去抵触,甚至反向而行。
第三,心智。心智这种东西是人类个体很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它与与生俱来的性格有关,与成长的环境有关,与人的年龄、经验、智慧都有关系,让我深有体会的一点是,心智越是健全的人,能够包容的东西就越多。如若是一个心智健全、心态平和的人遇到一种新学说、新思想,一定是会饶有兴趣的探究一番。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往往是有限的,更何况现在社会有如此之多的娱乐休闲方式引诱着你,集合上述可能的情况,再加上享乐主义,人就再一次落入了自己的象牙塔之中了。
说到这里你是否会感觉到一丝丝危机,在一个企业或是单位中,必然会要与社会接轨,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产品就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如果你依然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手头工作,不去主动了解这些信息,那么我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将会连公司有些什么产品都不知道,但是你会想自己明明是尽职尽责,终日忙碌的工作的。这里我们需要明白,想要不断的成长和进步,是一定要与惰性、欢愉之乐做抗争的,要有坚强的意志,并且需要克服困难挤出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的过程可能痛苦的、孤独的,但是只要记住,通过努力过后得到的成功的喜悦,一定要比一时的享受要快乐100倍,你就会重新获得动力。
还记得孩童时期,我们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不感兴趣”这样的句子根本不会出现在脑海里,那时的我们有无限的可能,重新像个孩子一样好奇,你将打破现有的人生限定,扩大你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