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得越多越傻?因为你不知道知识的分类
知识分2类
文 | 悟恩 图 | 网络
00
知识是有分类的,这里指的不是应用范畴上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等的区别,而是更高层面的分类。
在我看来,大抵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用来框住你,约束你的“知识”,其实是说教;
另一类,则是实用类的以及教你逻辑、教你思考、解放你的知识。
01
先说第一类。
第一类有哪些?
如各种追求“完美人设”的道德说教。
如修养,如君子,如各种高大上的意.识.形.态……这样的知识,其实是学得越多,越框住你的。
先别急着骂我,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当然,我不是说这样的知识就是错的,实际上它是中性的
——是统.治.机.器为了治理方便而人为发展出来的原则与规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再说大一点,是为人类文明的进程保驾护航的(否则世界会被人性的恶掌控而乱套,甚至自取灭亡)。
所以,这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你本来就是循规蹈矩的人,却没有想明白这一点,以为这一类知识就是真理,是你必须且不得不遵守的(规则当然要遵守,否则你会付出惨痛代价),那就会变得迂腐,且因为迂腐而吃亏,并且,还不自知。
如知书达理。
知书达理是素养,但如果你不懂得变通,在遇上恶人的时候就会被倒打一耙,事例不说了,老实人都懂——修养是值得钦佩的,但不是必须的,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
又如脸面,原则,君子之道……等等。
为什么一些学生时代成绩不错的人,到了社会上却吃不开甚至格格不入?
就是因为被第一类知识“框”住了。
这一类知识与现实常常是脱节的——它当然是对的,起码能让你不越矩,保全你,但你得学会把握度,如果你只是盲目、全然地接受,你反而是不自由的:学得越多,越不自由。
不懂得当中原由,不会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妥协”、圆融,就是害了自己。
如因为“形象”而不敢争取,因为要面子而不敢追求,或者在应该出手的时候被“君子”二字绑住了双脚……那就过了。
读书读成书呆子,就是这么来的。
写到这里,看到作家雾满拦江今天的推文刚好涉及到这个问题,这里借用他文中说的一个研究。
美国著名教育、认知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布鲁纳生前曾做过一个研究,他搜集了近百个名家案例,给这些学术有成的人士详列简历,查出名人们的小学名录。然后派人去寻访名家当年的同窗。
结果发现,在这些幼年同学的追溯中,对名家的记忆并不深刻。也就是说,名家们在读书时并不是班级里最聪明的,最多只排到中等。
接下来,按名家同学的回忆,再去寻找当年最聪明的学生,却发现那些人有极高的比例并不出色,甚至许多人终其一生,还未摆脱迷茫困苦。
我想,这样的现象现在依然存在——虽然不是全部,但一定有一定的比例人是被“所谓的教育”(并非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框住”造成的。
综上——
第一类知识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盲目照搬,会让你的行事为人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02
第二类,包括实用类(如可以让你谋生的专业知识,这里不谈)以及教你逻辑,教你思考,解放你思想的哲学、历史、人文、经济等社科类知识。
这一类知识要多学,因为它们是讲思辨与人性的
——让你学会辨真伪,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免于上当;
——让你洞察人性难以根治的自私自利;
——让你懂得人趋利避害的本性;
读懂人性,接受“利益的世界”,你才算看懂了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
在“人性”的、现实的框架里腾挪辗转,才是你需要去进一步学习与作为的。
之后,你就不会对一些看起来道貌岸然却暴露出龌龊与邪恶的人难以接受,也会因为懂得而接受社会的阴暗面。
你不会只相信别人要你相信的,不相信别人不想你相信的。
综上——
第二类知识是最贴近人类社会这个“生态圈“的,不要说所谓的上流社会的阳谋权术,即使是市井小民口口相传的看似上不了台面的生意经,于你而言,也比第一类重要且切合实际得多,更何况,它能让你真实地获益而不是做个只知道自我安慰的孔乙己。
第二类知识,才是帮你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
03
本文说的两类知识并无谁对谁错,孰重孰轻之分,而是说不要顾此失彼。要懂得分辨,懂得“自取所需”。
一些懂得越多,越让你不自由的知识,不懂也罢。
学知识,除了要学被动的、说教的,也要学些究竟的,思辨的,这样一来,你的思想、行为会更自由,也能更多地享受知识给你带来的益处。
说白了,我们的教育本来就不完善,如果再被一些不必要的说教甚至nu化的知识所框定,让学到的知识成为困囿自己的牢笼而不自知,令自己不敢或不能施展本有的才华与抱负,甚至不小心被当qiang使,岂不冤枉?
知识是有力量的,但这种力量,应该被你用来作为实现自我同时服务社会的武器,而不是用来自缚手脚的麻绳。
声明:写本文不是为了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主旋律唱反调,只是针对那些有才华、有人品、又善良,但被“所谓的主流教育”耽误的人说几句,倘若他们能从中悟出一点儿什么,就值了。
我是悟恩(公号kokyo98),因涉及到的部分内容比较敏感,故点到即止,希望你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吧。祝好!
文 | 悟恩 图 | 网络
00
知识是有分类的,这里指的不是应用范畴上的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等的区别,而是更高层面的分类。
在我看来,大抵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用来框住你,约束你的“知识”,其实是说教;
另一类,则是实用类的以及教你逻辑、教你思考、解放你的知识。
01
先说第一类。
第一类有哪些?
如各种追求“完美人设”的道德说教。
如修养,如君子,如各种高大上的意.识.形.态……这样的知识,其实是学得越多,越框住你的。
先别急着骂我,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当然,我不是说这样的知识就是错的,实际上它是中性的
——是统.治.机.器为了治理方便而人为发展出来的原则与规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再说大一点,是为人类文明的进程保驾护航的(否则世界会被人性的恶掌控而乱套,甚至自取灭亡)。
所以,这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你本来就是循规蹈矩的人,却没有想明白这一点,以为这一类知识就是真理,是你必须且不得不遵守的(规则当然要遵守,否则你会付出惨痛代价),那就会变得迂腐,且因为迂腐而吃亏,并且,还不自知。
如知书达理。
知书达理是素养,但如果你不懂得变通,在遇上恶人的时候就会被倒打一耙,事例不说了,老实人都懂——修养是值得钦佩的,但不是必须的,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
又如脸面,原则,君子之道……等等。
为什么一些学生时代成绩不错的人,到了社会上却吃不开甚至格格不入?
就是因为被第一类知识“框”住了。
这一类知识与现实常常是脱节的——它当然是对的,起码能让你不越矩,保全你,但你得学会把握度,如果你只是盲目、全然地接受,你反而是不自由的:学得越多,越不自由。
不懂得当中原由,不会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地“妥协”、圆融,就是害了自己。
如因为“形象”而不敢争取,因为要面子而不敢追求,或者在应该出手的时候被“君子”二字绑住了双脚……那就过了。
读书读成书呆子,就是这么来的。
写到这里,看到作家雾满拦江今天的推文刚好涉及到这个问题,这里借用他文中说的一个研究。
美国著名教育、认知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布鲁纳生前曾做过一个研究,他搜集了近百个名家案例,给这些学术有成的人士详列简历,查出名人们的小学名录。然后派人去寻访名家当年的同窗。
结果发现,在这些幼年同学的追溯中,对名家的记忆并不深刻。也就是说,名家们在读书时并不是班级里最聪明的,最多只排到中等。
接下来,按名家同学的回忆,再去寻找当年最聪明的学生,却发现那些人有极高的比例并不出色,甚至许多人终其一生,还未摆脱迷茫困苦。
我想,这样的现象现在依然存在——虽然不是全部,但一定有一定的比例人是被“所谓的教育”(并非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框住”造成的。
综上——
第一类知识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如果盲目照搬,会让你的行事为人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
02
第二类,包括实用类(如可以让你谋生的专业知识,这里不谈)以及教你逻辑,教你思考,解放你思想的哲学、历史、人文、经济等社科类知识。
这一类知识要多学,因为它们是讲思辨与人性的
——让你学会辨真伪,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免于上当;
——让你洞察人性难以根治的自私自利;
——让你懂得人趋利避害的本性;
读懂人性,接受“利益的世界”,你才算看懂了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
在“人性”的、现实的框架里腾挪辗转,才是你需要去进一步学习与作为的。
之后,你就不会对一些看起来道貌岸然却暴露出龌龊与邪恶的人难以接受,也会因为懂得而接受社会的阴暗面。
你不会只相信别人要你相信的,不相信别人不想你相信的。
综上——
第二类知识是最贴近人类社会这个“生态圈“的,不要说所谓的上流社会的阳谋权术,即使是市井小民口口相传的看似上不了台面的生意经,于你而言,也比第一类重要且切合实际得多,更何况,它能让你真实地获益而不是做个只知道自我安慰的孔乙己。
第二类知识,才是帮你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
03
本文说的两类知识并无谁对谁错,孰重孰轻之分,而是说不要顾此失彼。要懂得分辨,懂得“自取所需”。
一些懂得越多,越让你不自由的知识,不懂也罢。
学知识,除了要学被动的、说教的,也要学些究竟的,思辨的,这样一来,你的思想、行为会更自由,也能更多地享受知识给你带来的益处。
说白了,我们的教育本来就不完善,如果再被一些不必要的说教甚至nu化的知识所框定,让学到的知识成为困囿自己的牢笼而不自知,令自己不敢或不能施展本有的才华与抱负,甚至不小心被当qiang使,岂不冤枉?
知识是有力量的,但这种力量,应该被你用来作为实现自我同时服务社会的武器,而不是用来自缚手脚的麻绳。
声明:写本文不是为了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主旋律唱反调,只是针对那些有才华、有人品、又善良,但被“所谓的主流教育”耽误的人说几句,倘若他们能从中悟出一点儿什么,就值了。
我是悟恩(公号kokyo98),因涉及到的部分内容比较敏感,故点到即止,希望你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吧。祝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