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和哥们儿徐少觉“北上海”海门周末游
前段时间我和哥们儿徐少觉一起去这个江南海滨城市,走街串巷吃遍海门美食,听一听海风、赏一赏明月,感受海门的历史脉动和人文变迁。
海门顾名思义陆地与海洋的交汇处,南通海门位于长江入海口,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也毗邻中国十大港口之一南通港仅30分钟车程。

此地历史悠久,五代后周建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然如今未留下璀璨的历史文化遗迹,或许是因为地处入海口,历代河水肆虐,一切早被掩盖。但这个“金三角上的小浦东”仍然留有吴越文化的江风海韵。
◎玩在海门 海门现存的古迹无多,仅以国家4A级旅游景点——张謇纪念馆拔得头筹,在这个江南园林式建筑里,清朝实业家张謇曾居于此。
虽然在历史书里徒留寥寥数笔,但张謇对清朝末年实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对地方围垦沿海滩地、教育、慈善事业、交通发展出力颇多。斯人已去,去故地凭吊一番,也不枉他对江南发展所作努力的价值认同。

当然,当地较为出名的古迹还有余东古镇、三厂钟楼等等。余东古称余庆,又名凤城。始于唐代,兴于北宋,胜于明清,基于煮海为盐逐步发展而成。它有一条南通地区保存最完好的老街——余东老街,至今有近650年历史。因为开发较晚,这里游人少,还能体验老街居民的慢悠悠的小镇生活。走一走青石板路,摸一摸老墙头,感受远离现代文明的古朴遗风。

人文古迹说完了,还能去蛎岈山看看海边落日,找找贝壳牡蛎。蛎岈山是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是一个天然的两栖生态岛,由牡蛎活体和各种海洋生活构成。它的神奇在于,地形的峻峭、奇特,似山非山,似岛非岛,入水为礁出水为山,山影犹如碧波从中拖出一盘“海龟听潮”的盆景,因而当地人称为“沉浮山”。

据传,由于此地盛产牡蛎,千万年来一代代渔民在此劈去一半牡蛎取肉,留下一半贝壳,上边又长蛎岈,再劈去一半留一半,年复一年,日积月累,长高成山。因此,也成就国内乃至世界罕见的海洋奇观,无数专家学者、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在此留下华丽诗篇。
如今,蛎岈山山顶绿藻茵茵,山脚贝林迭迭,海浪冲击又变幻成一片片一条条贝壳场、贝壳道。
◎吃在海门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海门当然要吃海鲜。牡蛎粥、紫菜、文蛤……都独居地域特色,还有江河中的凤鲚鱼,以及海门特产香芋,一千多年的土鸡——黄鸡,明清颇有盛名的提汤羊肉,想起来就口水之流。

传统小吃长脆饼、小麻饼、糖枣、麻团、绳绞、云片糕、油面等,这些特色美食都是当地人逢年过节用以招待客人的美食。只可惜找到用料讲究、做工精致、口味地道的海门传统小吃已经很难了。

重点提下海门山羊肉,它可是上过CCTV的,还曾荣获江苏省的当家菜称号,可见口味一绝。长江下游肥嫩的青草培育出“海门山羊”独特的鲜美肉质,辅以苏式的烹饪技术,食而不腻、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