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辣汤
早点各地不同。上海人早点一般都是豆浆、油条,图省事的拿昨天的剩饭用开水一泡,名之曰“泡饭”,也是一顿。北京人早点爱吃豆汁、焦圈,郭德纲相声:大街上逮一人“咣叽”一脚踹倒在地上,按脖子灌一碗豆汁,爬起来就骂街的那是外地人,起来就问“有焦圈吗”?不用问,准北京人。那咱徐州人呢?还用说,包子辣汤啊!有一个笑话,说俩打柴的,憧憬皇帝的生活,一个说,皇帝准是用黄金做的斧头砍柴;另一个说,当皇帝了还用砍柴?那一个问,那皇帝整天干吗?这个说,皇帝呀,整天啥都不干,就在那吃包子喝辣汤。这笑话一听就知道,徐州人编的。 包子到处都有,不稀奇,主要说说咱徐州的辣汤。好多人把“辣汤”和“饣它汤”分不清楚,上百度查查,居然说辣汤是彭祖发明的。其实彭祖发明的是“饣它汤”,古称雉羹,用麦仁和母鸡熬制而成,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徐州,喝了此汤,感觉味道不错,就随口问了一句:这是啥汤?厨师立马跪谢皇上赐名。于是,雉羹就改名叫“啥汤”了,又嫌“啥”字太平常,又生造了一个“饣它”字,仿佛这样才符合御赐的身份。这传说一听就是瞎编的,你想乾隆一北京人,怎么会问出徐州口音的“啥”字来? 辣汤名头虽然不如“饣它汤”响,但滋味远甚,徐州大街小巷也多以辣汤为主,仍坚持卖“饣它汤”的,印象中有点名气的也就剩马市街和龙凤蒸饺两家了。辣汤是用大骨、鳝鱼丝、母鸡熬制2而成,再加上面筋、黑胡椒、姜、鸡蛋花等,看起来黑乎乎的,很没有卖相,但是喝起来却美味无比。据考证,辣汤的起源应该是在宋代。宋熙宁十年,黄河夺泗入淮,鳝随水泛滥,捕不胜捕。当时任徐州知府的苏轼率军民抗洪救灾,赋诗《河复》作以描述:“巨野东倾淮泗满,楚人恣食黄河鳣。” 这里的楚人即指徐州人,他们从黄河中捕鳝并辅以佐料煮汤,形成徐州辣汤的雏形。陕西也有辣汤,河南有胡辣汤,做法和徐州辣汤相似,还多了海带丝和豆腐皮,但总感觉没徐州的鲜,就因为少了鳝鱼丝。我喝过河南逍遥镇的胡辣汤,其在河南的江湖地位大约等于咱这的两来风,里面居然加了牛肉,简直是岂有此理!徐州有名的辣汤里不放鳝鱼丝的就一家,原在大同街口现在三中上岗的凌云楼饭庄,因鳝鱼形状如蛇,凌云楼是清真饭店,不能用,以鮥鱼代替,味道也很鲜。 说起徐州辣汤,名气最响的自然是两来风,前几年因为一场官司,就更出名了。但也许是分店开得太多的缘故,其味道远不如以前,很对不起其如雷贯耳的名声。论起来,也就马市街路口的两来风精品店的辣汤还可以,但改造得太精品了点,少了点辣汤的野味。个人感觉最好喝的是公安局对面的老锅台,是那种正宗的老味,但包子实在很一般,我每次去都只要根油条,就为了喝那碗汤!原中枢街有一家郭氏辣汤相当好喝,蒸饺味道也不错,现在那一片拆迁,这家店不知搬哪里去了。下淀路铁路27宿舍有家李记一品香,味道和郭氏很像,难得的是包子和蒸饺也相当好吃,只是地点远了点,好多年没去了,不知店还在吗。老牌楼有家温州人开的早点铺,居然也卖辣汤,很好奇南方人做的辣汤是啥味道。去吃了一次。这家店的蒸饺是一绝,但那汤做的,没有鳝鱼丝不说,居然放的是白胡椒,就是碗放了胡椒粉的鸡汤! 南方人也许真的不能理解辣汤的真味,有一次招待几个南京朋友,带去喝辣汤。黑乎乎的汤端上来,几个人立刻鼓起眼睛:这什么东西,跟涮拖把的水样,能喝吗?把鲜美的辣汤比作涮拖把的水,唉,暴殄天物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