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
移民前前后后忙了快两年,终于登陆到了美国,而且是曾经认为最应该生活的地方——纽约
年少的心总是不安定,总想去世界最精彩的地方看看—纽约,一度“纽约客”是最想形容自己的词语。
今天在纽约寒冷而略显压抑(每个人都是穿的黑色),我突然觉得自己就是纽约客了,但是否做一个精彩的纽约客,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2016年几乎都是在准备移民材料,把自己之前所谓的精彩简历都整理一下,同年也是自己博士后毕业的一年。2016年年底,顺利获批移民绿卡。
2017年开始准备面试,进入漫长一年的等待期,从4月改到10月,面试的前后又大费周折,几次资料准备时间,体检时间,面试时间,工作出差时间都把自己逼到几乎想放弃。移民面试,移民入关,获得禄卡,办理美国社保卡,一切都比自己想的顺利的多。纽约对移民的包容确实超出我的想象,在移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提出中文服务的要求。就像接待我的杨哥说的那样:“纽约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她欢迎全世界的移民,并提供便利让移民过得更好,因为纽约大部分都是移民”。
关于住宿
刚到纽约,最担心的就是住宿,第一站是同事出差定的在Brooklyn 的一间有五个床位的公寓,为了照顾我,给我安排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公寓有客厅,有热水洗浴,有厨房,很干净。最大的问题是房间老旧的空调完全不隔音,还透风。街道的嘈杂的汽车鸣笛声,说话声,几乎全部的进入房间。而且由于不熟悉纽约相对老旧的设备,纽约的寒气一直渗透到房间。第一个晚上,我穿着毛衣,毛裤,盖着床铺上一切能盖在身上的东西试着入眠。也许是时差,也许是噪音,一直睡不着,干脆起来处理北京的工作,并下载各种纽约,Manhattan 的租房,买房软件,几乎半个晚上都在找Manhattan 可以买,可以租的房子,进一步幻想着纽约客应在纽约过得那种高大上生活,公寓有看门人,窗户可以看到中央公园,每天衣冠考究的在博物馆看艺术品。(美国比较推荐的租房软件zilow ,trulia ,可以清楚的看到附近所有可以销售出租的房产,还有google 提供的周边场景和附近犯罪及教育情况,这一点美国的软件确实比国内做的更透明人性化)。在其他朋友的帮助下,联系Jersey city 一个上海阿姨的房子,定了10 ,11号两天的房子,12 号飞回北京。后来,得知Jersey 离机场太远和Manhattan的交通也不方便,就在中介杨先生帮助下 定了Flushing 华人的房子两天。
关于交通
自从开始全世界飞的节奏,就一直告诉自己,坚决不要再像难民一样挤在各种廉价的国际中转航班,时差混乱的和各国买廉价票的人们争抢仓位是否有放下行李的空间,长时间排队等待,一脸蜡黄的在狭窄的机舱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我开始要求自己坐更舒服,更人性化,服务更好的商务舱 。这次到纽约就是坐着香港国泰航空的商务舱,虽然为了便宜依然需要在香港中转,但毕竟在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中可以躺着看个电影,不用两腿酸麻的走下飞机,排队等待3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排队入关。香港国泰航空的服务员是不太会说中文的香港人,也许是美国人吧。饮食很好,服务很香港风格但算用心周到。下飞机是之前北京帮办理移民的中介安排的车,接我的司机是祖籍河南的杨先生。他因为来美国教中文,而趁机留在美国,在美国生活了10年,纽约7年。虽然是在国内大学教英文的,但是在接我的过程中,依然发现他说英文还是有些障碍,对纽约的路况很不熟,开着导航还走错了很多次,差点没找到机场出口。最后,算是顺利的到了住处。纽约下着大雨,冒雨走进公寓。杨先生服务很好,人很踏实忠厚的感觉。
接下来,一入住就赶紧和纽约中介对接人安排第二天美国社保卡的申请,Social security card 相当于中国的身份证,非常重要。去社保局还是请中介安排车。第二天早上,和纽约帮我们组织展览的曹玉西联系,买了纽约地铁的周卡32美金,详细问了如何搭乘纽约地铁及分布情况。今天一天在杨先生开车和自己联系坐地铁的情况下,自己基本熟悉了纽约的交通出行状况。Manhattan 地铁和Bus 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因为实在是太堵了,而且停车费太贵。其他几个区 queen , Brooklyn, Bronx都可以开车。
关于社区
今天最让我惊讶的是,中介杨先生带我去参观纽约皇后区的 Flushing 华人区,这个是区别于Manhattan 唐人街的另一个巨大的华人社区,离Manhattan 40分钟车程,归属于纽约皇后区。一进Flushing 还以为自己身处中国的某个二线城市,到处都是中文餐馆和相关店铺,街面走的人几乎都是华人,偶尔看到个黑人都觉得终于看到外国人了。中介杨先生一直在这个区工作生活,爱人孩子也都在这里工作和受教育。还带我吃了国内才有的大排档,大排档很便宜,而且只收现金。大排档不大,但充满油烟,卫生还算干净,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食物,而是这些华人,他们为什么来到美国?他们怎么来到的这里?他们过得怎么样?
在一家华人的手机店,买了上网和手机卡,这样之后的一个星期就可以自由上网,用流量查地址,不会走丢了。
参观Flushing的途中,我对杨先生说:“正是因为我在英国伦敦生活过,我才更理解海外华人社区的重要性,银行,会计,律师,保险这些需要专业术语的行业,能用中文交流是多么的重要。2010年我初到伦敦,一心要融于英国社会,对自己说坚决不要和华人圈子接触,但走了很多艰难的路。半年后我在伦敦唐人街吃火锅的时候,只有亲切和想家的感觉,觉得这才是我的文化归属。”
离开Flushing, 脑子中依然是华人社区嘈杂的人流,天南海北的人说的不同语音的中国话,杂乱而有序的生活。这就是我想离开又割舍不掉的家乡。
关于纽约
纽约给我最大的印象,至少是这两天。就是一个字:冷。刚刚到下午5点,天就黑了,Mahattan 是个三面环海的小岛,风很大。天一冷一黑,就觉得特别压抑,加上大部分纽约人都是穿的黑色衣服,热情而冷漠,还有大量移民的迷茫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纽约什么都需要小费,买任何东西都需要加上税和小费。晚餐打包带走一个鸡蛋三明治,觉得既然打包就没有服务自然不需要支付小费,可是到家后一直都觉得好像欠了收银服务员的钱一样。这一点真的需要更多的了解和熟悉。买三明治的小咖啡馆,在我住公寓的对面,很温馨,早餐很好吃。晚上很多年轻人支着一台电脑,大家没有交流,就是一人一个电脑,一杯咖啡的消磨时间。纽约人还是很善良的,在我坐错地铁的时候,还有人热情的主动帮我,真的很感动。
在纽约最大的问题,还是语言。有的时候还是听不懂。虽然纽约处处照顾移民,整个移民过程都有中文服务,但是到了美国,日常还是英文为主,加上很多口头语。慢慢适应吧!
迷茫和兴奋
来美国做什么?这个移民的选择是否适合我?看到那些美国的华人移民,他们过的并不怎么好,那我该怎么办?怎么活?无数个疑问在纽约寒冷的夜里被放大。自己失眠并写下这些文字。还好一直在处理北京的工作,让自己一直有没有离开北京的感觉。我的美国梦?是噩梦还是美梦?
无论怎么说,自己的内心还是很兴奋的。我用了两年走过了很多老华人一辈子的路。我用自己的努力站在了这个世界最著名的城市,我不仅仅站在这里,也正式成为他的一员。“在北京出名了,就在中国出名了:在纽约出名了,就是在世界出名了”忘记谁说的这句话,一直有很深的印象。
恐惧,迷茫,焦虑一直陪伴着我的美国移民之行,但我知道这条路的前方,有很多未知,
但这些未知一定是:更全面的世界观,更高的眼界,体验灿烂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年少的心总是不安定,总想去世界最精彩的地方看看—纽约,一度“纽约客”是最想形容自己的词语。
今天在纽约寒冷而略显压抑(每个人都是穿的黑色),我突然觉得自己就是纽约客了,但是否做一个精彩的纽约客,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2016年几乎都是在准备移民材料,把自己之前所谓的精彩简历都整理一下,同年也是自己博士后毕业的一年。2016年年底,顺利获批移民绿卡。
2017年开始准备面试,进入漫长一年的等待期,从4月改到10月,面试的前后又大费周折,几次资料准备时间,体检时间,面试时间,工作出差时间都把自己逼到几乎想放弃。移民面试,移民入关,获得禄卡,办理美国社保卡,一切都比自己想的顺利的多。纽约对移民的包容确实超出我的想象,在移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提出中文服务的要求。就像接待我的杨哥说的那样:“纽约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她欢迎全世界的移民,并提供便利让移民过得更好,因为纽约大部分都是移民”。
关于住宿
刚到纽约,最担心的就是住宿,第一站是同事出差定的在Brooklyn 的一间有五个床位的公寓,为了照顾我,给我安排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公寓有客厅,有热水洗浴,有厨房,很干净。最大的问题是房间老旧的空调完全不隔音,还透风。街道的嘈杂的汽车鸣笛声,说话声,几乎全部的进入房间。而且由于不熟悉纽约相对老旧的设备,纽约的寒气一直渗透到房间。第一个晚上,我穿着毛衣,毛裤,盖着床铺上一切能盖在身上的东西试着入眠。也许是时差,也许是噪音,一直睡不着,干脆起来处理北京的工作,并下载各种纽约,Manhattan 的租房,买房软件,几乎半个晚上都在找Manhattan 可以买,可以租的房子,进一步幻想着纽约客应在纽约过得那种高大上生活,公寓有看门人,窗户可以看到中央公园,每天衣冠考究的在博物馆看艺术品。(美国比较推荐的租房软件zilow ,trulia ,可以清楚的看到附近所有可以销售出租的房产,还有google 提供的周边场景和附近犯罪及教育情况,这一点美国的软件确实比国内做的更透明人性化)。在其他朋友的帮助下,联系Jersey city 一个上海阿姨的房子,定了10 ,11号两天的房子,12 号飞回北京。后来,得知Jersey 离机场太远和Manhattan的交通也不方便,就在中介杨先生帮助下 定了Flushing 华人的房子两天。
关于交通
自从开始全世界飞的节奏,就一直告诉自己,坚决不要再像难民一样挤在各种廉价的国际中转航班,时差混乱的和各国买廉价票的人们争抢仓位是否有放下行李的空间,长时间排队等待,一脸蜡黄的在狭窄的机舱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我开始要求自己坐更舒服,更人性化,服务更好的商务舱 。这次到纽约就是坐着香港国泰航空的商务舱,虽然为了便宜依然需要在香港中转,但毕竟在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中可以躺着看个电影,不用两腿酸麻的走下飞机,排队等待3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排队入关。香港国泰航空的服务员是不太会说中文的香港人,也许是美国人吧。饮食很好,服务很香港风格但算用心周到。下飞机是之前北京帮办理移民的中介安排的车,接我的司机是祖籍河南的杨先生。他因为来美国教中文,而趁机留在美国,在美国生活了10年,纽约7年。虽然是在国内大学教英文的,但是在接我的过程中,依然发现他说英文还是有些障碍,对纽约的路况很不熟,开着导航还走错了很多次,差点没找到机场出口。最后,算是顺利的到了住处。纽约下着大雨,冒雨走进公寓。杨先生服务很好,人很踏实忠厚的感觉。
接下来,一入住就赶紧和纽约中介对接人安排第二天美国社保卡的申请,Social security card 相当于中国的身份证,非常重要。去社保局还是请中介安排车。第二天早上,和纽约帮我们组织展览的曹玉西联系,买了纽约地铁的周卡32美金,详细问了如何搭乘纽约地铁及分布情况。今天一天在杨先生开车和自己联系坐地铁的情况下,自己基本熟悉了纽约的交通出行状况。Manhattan 地铁和Bus 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因为实在是太堵了,而且停车费太贵。其他几个区 queen , Brooklyn, Bronx都可以开车。
关于社区
今天最让我惊讶的是,中介杨先生带我去参观纽约皇后区的 Flushing 华人区,这个是区别于Manhattan 唐人街的另一个巨大的华人社区,离Manhattan 40分钟车程,归属于纽约皇后区。一进Flushing 还以为自己身处中国的某个二线城市,到处都是中文餐馆和相关店铺,街面走的人几乎都是华人,偶尔看到个黑人都觉得终于看到外国人了。中介杨先生一直在这个区工作生活,爱人孩子也都在这里工作和受教育。还带我吃了国内才有的大排档,大排档很便宜,而且只收现金。大排档不大,但充满油烟,卫生还算干净,最让我感兴趣的不是食物,而是这些华人,他们为什么来到美国?他们怎么来到的这里?他们过得怎么样?
在一家华人的手机店,买了上网和手机卡,这样之后的一个星期就可以自由上网,用流量查地址,不会走丢了。
参观Flushing的途中,我对杨先生说:“正是因为我在英国伦敦生活过,我才更理解海外华人社区的重要性,银行,会计,律师,保险这些需要专业术语的行业,能用中文交流是多么的重要。2010年我初到伦敦,一心要融于英国社会,对自己说坚决不要和华人圈子接触,但走了很多艰难的路。半年后我在伦敦唐人街吃火锅的时候,只有亲切和想家的感觉,觉得这才是我的文化归属。”
离开Flushing, 脑子中依然是华人社区嘈杂的人流,天南海北的人说的不同语音的中国话,杂乱而有序的生活。这就是我想离开又割舍不掉的家乡。
关于纽约
纽约给我最大的印象,至少是这两天。就是一个字:冷。刚刚到下午5点,天就黑了,Mahattan 是个三面环海的小岛,风很大。天一冷一黑,就觉得特别压抑,加上大部分纽约人都是穿的黑色衣服,热情而冷漠,还有大量移民的迷茫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纽约什么都需要小费,买任何东西都需要加上税和小费。晚餐打包带走一个鸡蛋三明治,觉得既然打包就没有服务自然不需要支付小费,可是到家后一直都觉得好像欠了收银服务员的钱一样。这一点真的需要更多的了解和熟悉。买三明治的小咖啡馆,在我住公寓的对面,很温馨,早餐很好吃。晚上很多年轻人支着一台电脑,大家没有交流,就是一人一个电脑,一杯咖啡的消磨时间。纽约人还是很善良的,在我坐错地铁的时候,还有人热情的主动帮我,真的很感动。
在纽约最大的问题,还是语言。有的时候还是听不懂。虽然纽约处处照顾移民,整个移民过程都有中文服务,但是到了美国,日常还是英文为主,加上很多口头语。慢慢适应吧!
迷茫和兴奋
来美国做什么?这个移民的选择是否适合我?看到那些美国的华人移民,他们过的并不怎么好,那我该怎么办?怎么活?无数个疑问在纽约寒冷的夜里被放大。自己失眠并写下这些文字。还好一直在处理北京的工作,让自己一直有没有离开北京的感觉。我的美国梦?是噩梦还是美梦?
无论怎么说,自己的内心还是很兴奋的。我用了两年走过了很多老华人一辈子的路。我用自己的努力站在了这个世界最著名的城市,我不仅仅站在这里,也正式成为他的一员。“在北京出名了,就在中国出名了:在纽约出名了,就是在世界出名了”忘记谁说的这句话,一直有很深的印象。
恐惧,迷茫,焦虑一直陪伴着我的美国移民之行,但我知道这条路的前方,有很多未知,
但这些未知一定是:更全面的世界观,更高的眼界,体验灿烂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