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
![]() |
人这一辈子就像走楼梯一样,老是上上下下的。
要设计或者选择一部合适的楼梯,通常来讲也要注意5种尺度关系:
1、楼梯的宽度。家庭用的楼梯考虑到家庭成员的多少,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楼梯通常只考虑供一人上下使用,而不考虑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并排上下的情况,所以家用楼梯的宽度只要满足一个人的通行就可以了。那么一个人的宽度通常是多少呢?按照人体工程学的尺寸,人的肩宽通常在520㎜左右,当然这个尺寸只是作为参考的,有的人天生具有模特的骨架,肩膀特别宽,显得非常有型,也有的是像我这样肩膀比较窄小的,所以在设计楼梯时把种种特殊的尺寸考虑进去,再加上人走路时两臂摆动的范围,以及室内常用家具的尺寸等,住宅楼梯的宽度就确定在了1.1m~1.3m之间了。与此对应的是公共部位的楼梯,由于必须考虑至少两人以上并排通过的情况,所以1.4m~2.0m的宽度就必然宽于住宅楼梯的宽度。公共楼梯通常都是设置在专门的交通空间里,而家用楼梯的位置则多占用餐厅、客厅等部位的面积,所以设置较宽的楼梯实际上还会减小室内可利用的面积,每增加10㎝宽度的楼梯,大约会占用掉0.5㎡左右的使用面积,按照上海目前的房价,这就是将近1.5万的人民币。
2、扶手的握度。现在有的样板房楼梯是不装扶手的,看上去很前卫,其实是不符合使用规范的。楼梯的扶手有材质的要求,大量的木质扶手除了木材易于加工的特性外,最主要的是木材的手感好且易于“把握”。人上下楼梯的无外乎两种状态,一种是始终抓着扶手,另一种是不抓扶手。始终抓着扶手除了出于生理需要,通过借助上肢的力量减轻上下楼的负担外,还是一种心理需要,就是在这种高度变化的过程中,通过手臂寻找到一个相对稳固的支点,从而达到一种心理紧张情绪的缓解;对于上下楼不抓扶手的人,楼梯扶手同样重要,因为上下楼是处在一种节奏变化中,人的思想或者注意力一旦发生转移,那么脚下的节奏就可能跟不上上身的节奏,简单来说就是可能会“脚下绊蒜”或“一脚踏空”,而这时唯一能够保护自己的只能是手臂,因此扶手就成为了那一瞬间的救命稻草。既然是救命稻草,那就必须能够在关键时刻让手能够牢牢抓住,而且还要抓的稳当,抓得舒服。因此,楼梯扶手的握度需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抓得到,二是抓得牢。家庭楼梯宽度在1.1m左右,而人在张开单臂的时候,指尖到另一个肩膀的长度也在1m左右,这就是说一个正常行走的人,当他伸出手的时候,他应该随时都能够抓住扶手,而公共楼梯将近2m的宽度,意味着走在楼梯正中间的人伸出手是够不着扶手的,因此我们发现公共场合的楼梯两边靠扶手的地方通行人数最密集,而中间的“危险地带”则少人问津。除了抓得到,扶手抓得牢也很关键。设想我们要通过一根绳子爬上山峰,给你的无论是一根无比牢固但是细如发丝的细绳,还是换成一根像水桶一样粗的粗绳,我们的手恐怕都无从使力,只有能够被我们的手舒适掌握的绳子才是合适的。对于楼梯扶手来说,50㎜直径的扶手比较合适,不信你可以用手握握看。
3、楼梯的坡度。有的人白手起家,迅速积累起亿万家产,没多久又输个精光;有的人勤俭持家,慢慢积累财富,一生过着小富即安的日子,直到晚年。这些不同的人生实际上都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坡度”。人生的坡度与楼梯的坡度存在着相似性,陡峭的坡度可以让你更快地爬到新的高度,但是也意味着你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平缓的坡度虽然更加安全,但是你要花上更多的时间才可能实现那个别人早就达到的高度。从实际情况上来讲,流通量越大的楼梯,坡度就要越平缓,走的人少的楼梯坡度适当可以更陡一些,这种楼梯的坡度范围通常在20°~45°之间,30°左右的楼梯是最常见,舒适度最高的楼梯坡度,而调节楼梯坡度的主要是每一级踏步的宽度和高度,踏步的宽度一般在250㎜~300㎜左右,踏步的宽度通常在150㎜~180㎜之间,每一级踏步的宽度大一点,踏步的高度矮一点,楼梯的坡度就小;踏步的宽度小而高度增加,楼梯的坡度自然比较陡。讲到这儿,我们看一个企业甚至于一个社会,总是有少部分的人选择走更陡峭的楼梯,每一步都取得了比别人更高的成就,但是每一步又都走得那么如履薄冰;大部分人选择的是比较中间的坡度,即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又不至于走得那么艰苦;还有少部分人不愿冒什么风险,所以每一步的高度都非常有限。其实怎样爬上楼梯只是一方面,人的一生不可能只上不下,所以想想上去了怎样下来也很重要,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上与下的互动,陡一点的楼梯上去时其实并不太困难,可是要等到下来时,人人都想要坡度缓一点。难道说我们可以在家里造一部专门上楼的陡梯和一部专门下楼的缓梯吗?又或者像某些豪宅一样装一部室内电梯?要么干脆像有的人那样“上去了我就不下来了”。
4、扶手的高度。楼梯扶手的高度与门把手的高度设定差不多,就是在0.9m~1.0m左右。这种高度的设定是从成人的个体出发的,也就是说一个家庭里面楼梯扶手的高度是由家庭里面的成年人来制定的。成年人之所以把扶手的高度设定在≥0.9m,一方面是成年人双手自然下垂后握住扶手的高度在0.9m或1.0m左右最舒服,另一方面成年人也通过把上半身暴露在防护高度以外,表现自己作为成年人的特权,而对于一个学龄前儿童来说,1.2m左右的身高意味着只有头部可以超过扶手,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必须接受强制的保护,这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自由更少。
5、栏杆的密度。家用楼梯的栏杆一般不考虑横向安装的,因为这种近似梯子的结构会引起儿童攀爬的欲望,所以一般的家用楼梯栏杆都是竖向安装的,但是竖向的栏杆并非万无一失。两级踏步之间各安装一根栏杆,两根栏杆之间的空隙会达到25㎝~30㎝,一个成年人的身体厚度大约在30㎝左右,而一个未成年的儿童的身体厚度则要明显比30㎝小,所以儿童从栏杆缝隙里钻过去的风险就大大增加,因此栏杆与栏杆的缝隙必须小于儿童可以钻过的厚度。加粗栏杆的做法虽然可行,但是不够美观,因此常见的做法是增加栏杆的密度,例如在每一级踏步上安装两根较细的栏杆,这样一来每两根栏杆之间的距离就足够地小,不必担心儿童能够钻过栏杆发生危险。这种栏杆之间的密度问题,就像企业的制度问题一样,为什么有人会甘于违反规定呢,恐怕制度不够严密的原因比员工缺乏自觉性的原因还更重要一点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