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求其次,你真想好了吗?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讲述者是一家杂志社的一个实习生,当时带她的前辈叫做Abby。 Abby是那种典型的职场女强人,而且总是一副战斗力爆表的样子。 她不怕总编辑催稿,也不怕得罪下属,凡是她主管的稿件,她都要求做到最好。 所以,上交给她的稿件,一般都会被要求修改很多次。 有人受不了,就当着她的面骂她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她火更大,直接把那稿子撕得精光。 可正因为挑剔,Abby的稿件质量一直是杂志社里最好的。 她的个性签名是:“我不是谁的影子,更不是谁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我不会按照任何人的想法去生活。” 时间过去了好久,再见时,只见她披散着头发,穿着一件灰色的风衣,双手抱着一大捆文件夹,完全没有了当年的气势。 谈话间了解到,这几年,因为岁数大了,脾气也磨光了,她最终没犟过家人,凑合着嫁人了。 后来为了照顾家人和孩子,她主动申请调到了清闲的行政部门。 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到月初了,舒舒服服地领一分不差的工资...... 两人分开时,Abby是这样说的: “千万不要轻易妥协,妥协只是看起来省力了。但只要你退了一步,哪怕是小小的一步,你就很难再有心气儿往前迈进了。” 这个故事不禁让人深思,原来退一步不是只有海阔天空,还有可能是万丈深渊。 很多时候,我们迫于各种压力,甚至只是为了不想麻烦,害怕困难就选择退而求其次。 回头才发现,除了失去更多,抱怨更多,自己想要的什么都没有得到。 不要因为觉得肯定没有停车位了,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20个街区远的地方。 直接去你想去的地方,如果车位已满,再绕回来。 在醒着的时间里,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否则你会后悔的。 人生之路很长,总有时间去实施备选方案,但不要一开始就退而求其次。 这是很著名的一段论述,是哈弗校长Drew Gilpin Faust的择业停车位理论。 这席话与近来上映的《一起同过窗2》里路桥川的话不谋而合。 “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喜欢B计划,B计划明明是对A计划的侮辱。 很多时候你选择放弃A计划,仅仅因为它看上去比B计划难得多。 拖延几天要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容易; 和叶老师求情要比在明天一天之内拍完片子容易; 让别人放弃要比自己陪着对方坚持下去容易。 我们每天要给自己找成千上万个选择B计划的理由,而且全部都可以心安理得。 但选择B计划,说白了是对自己执念的放弃不是吗?” 其实这就是大众心理,对于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事情,放弃总是显得更容易。 你本来想考一个一流的大学,但是想想那些呕心沥血的夜晚,弃之而选择了一个二本; 你看中了一双高跟鞋,太但是贵了没舍得买,于是你就买了一双便宜的; 你爱上一个让你心动的人,但是现实的阻挠让你错过了她,于是你选择了一个差不多的人结婚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你改变了自己的选择,真的能够满足你那颗心吗? 不!替代品就是替代品,它可以满足你一时的需求,却满足不了你的心和你的理想。 有时候,执念会让一个人死亡,就像花千骨和白子画; 但有时候,执念会让一个人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像何以琛和赵默笙。 七年的等待,七年的思念,七年的痛苦,终究不能让一方退让。 为什么?大概正如何以琛所言: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感情就是这样,它是一件很纯粹的事情,纯粹到为了这件事,不顾一切。 看《一起同过窗》时,觉得人物的情感很复杂,但是却更显真实。 爱而不得,多少人的感情都似这般令人痛苦,长痛短痛,各不相同罢了。 林洛雪喜欢毕十三,爱而不得,退而求其次,对路桥川有了感情; 路桥川喜欢林洛雪,爱而不得,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喜欢自己十三年的钟白; 钟白喜欢路桥川,一直坚守,终成所愿; 肖海洋喜欢钟白,爱而不得,却知道放手,理解。 肖海洋这样说:“爱而不得,也不能退而求其次,这与你的气节无关,而是你的将就,无形中也是对其次的一种伤害。” 纵然自己痛苦,也要做到不牵连其他人,这是一个人的底线。 至少一个人,你该为你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任,做事要做到问心无愧。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注定A计划不可行,明知自己的等待不会让对方爱上自己,难道还不可以选择B计划,难道要终身不嫁不娶吗? 当然不是!理想从来不会穷途末路,但前提是一定是A计划注定是死的了。 一个人就像是一朵花,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怒放的。如果你因为害怕凋零,而选择了不绽放,或者选择半死不活地活着,那么你就白白浪费了上天的美意。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设定底线,它决定了你不会失去什么。 一旦你失去了底线,你很快就会溃不成军。更严重的后果是,你想要的东西,也会跟着一样样失去。 退而求其次,你真的想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