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到底应该留住的是什么
有了人才有了一切,有了人就是要创造环境,让人有选择的自由而不是被当成羊羔驱赶进规划好的地方,然而建立漂亮的供人观赏的栅栏。

当前对农村小微学校关注、讨论和教学改革不少,有对乡村不能失去学校的呼吁,乡村学生教育权的争取(可见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相关文章),乡土教育的开发与实践(包含乡土情感的培育,可见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的学校),主张不要紧跟城市教育的步伐(直白说就是不要一味追求考试分数,因为乡村孩子比不过城市里的)。如此,不少地方的学校转而关注乡村孩子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技能(往上就是职业技能的学习,也就是到职业学校和院校学一门技术)的偏重,为他们将来的生活质量张目,这其中也包括传统文化甚至是农耕文化教育的大力提倡和实践。政府也的确是在大力投入,完成相关考核指标,如乡村学校的校舍修缮、扩建和完全新修,信息技术的推行(如电子白板配备、网络的接通),一些地方营养餐和住宿补贴的实施。这不得不说是基于很多现实问题的,就是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乡村极度缺乏活力,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现在的结构难题。
但也应当注意的是,农村教育仍然要为乡村孩子创造走出去的环境,不能因为什么战略考量,就想办法把他们都转换成留在乡村的建设者。事实上,有一些孩子去了职业学校一样感受不到希望,选择辍学,或毕业后就业一样成问题。
大学有了大楼没有大师,资金堆叠当然可以出一些成果(现在进入一圈层的高校,政府投入大,它们向外输送人才交流和留学,又可以砸钱请外援,不少诺奖获得者可来华讲座,一时之间很多表面的盛景),但很难达到一流。基础教育中的乡村教育一样,有很多漂亮的校舍,但是没有好的师资,一样是空谈。如何留住教师呢?提高教育待遇,提高准入制度标准,引进专业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还可以与一些机构和高校合作,建立长期的支教联系,就是充分运用好社会资源。另外,不要为了简单的数字指标和行政政绩,市区、县城和乡镇便大跃进,吸干农村的资源,要在推动城镇化的同时,也要适当在乡村投入,让人因为乡村条件的改变而愿意留下来。有了人才有了一切,有了人就是要创造环境,让人有选择的自由而不是被当成羊羔驱赶进规划好的地方,然而建立漂亮的供人观赏的栅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