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法则主导的社会,我们要如何活下去
想要建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先有世界观,我想了很久关于如何才能活的有意义的问题,我觉得,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这个世界有没有根本法则,或者主导力量。 刘慈欣在《三体》中描写了一个丛林法则主导的星际文明世界,内核是猜疑链和技术爆炸,没有说谎能力的三体人的星球也在其中,所以,丛林法则的原动力并不是来源于人性,而是更高级别的未可知的领域,也许某一天我们发现整个宇宙都只是某个生物指甲盖里的一粒灰尘的时候,可能就不遵循丛林法则了。 丛林法则是生物现象的一种基底的状态。在濒临被灭亡,濒临饿死,或者战争年代,一切的文化艺术道德都变得没有意义,肉体的痛苦激发出人的无论精神还是身体的所有潜能,活下去是唯一的标杆,强者或弱者有了明显分野,在这个时候弱肉强食是百分之百有效的,无异于最原始的动物状态。 汪健说,他闺女申耶鲁落榜时,把自己反锁在家里绝食,第二天晚上出来说去他妈的精神痛苦,还是肉体痛苦更难熬。但是,不幸的的是,我们每天都吃的太饱,肉体满足之后产生了精神的痛苦。 《人类简史》告诉我们,人类驯化了小麦导致了从采集社会进入农耕时代,带来人口疯长的同时也使人类出现了颈椎病、腰椎病、营养不良,而且出现了阶级分化,你看,种族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往往是相悖的。如果个体不想痛苦,那最好的办法应该是集体商量好回到采集社会,每天只为吃饱而劳动,采摘打猎强身健体,除了晚上有一个人出来值夜班放哨警惕猛兽,幸福指数应该是远远高于现代人的……但是, 这显然不可能,没有人愿意回到用肉体痛苦解决精神痛苦的状态,如果每次出现精神痛苦都用饿两天来解决,就成了吃镇痛片了,毕竟不会集体同意回到每天都吃不饱的年代一劳永逸。 所以,我想说的是,在吃饱了的状态下,到底是否还遵循丛林法则,这个问题见仁见智。 首先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讲,只要全世界有粮食短缺的可能性,人类就需要去探索更多的领域;而人类作为整个宇宙里的一个小小种族,只要有外族入侵的可能性,它的未来就必须是进步,反过来,能够引领人类进步的,必须是强者,而这些人,就像汪健、《三体》里的罗技以及所有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领域奖项的科学家们,他们的使命是带领人类进步,而他们作为个体的人性,就要放在人类发展的维度上来讨论了,他们是否关心他人,同情弱者,好像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丛林法则依然适用。 随着时间演化个体之间会涌现出一些共生结构,在这个共生结构内部丛林法则就不再有效了,在吃饱了以后人们为了过得更好,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会了团结一致,学会了善良,学会了爱,人类从邓巴数150开始渐渐学会了建立部落、创办宗教、建立国家,完成了一些单一个体或者单一组织无法完成的事,开始了互利共生才会出现的文明。但是共生结构本身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破裂,一旦共生结构崩溃丛林法则就重新生效,在这些共生结构之外,比如国家和国家之间,仍然是丛林法则起主导作用。 王晋康在他的小说中提出了“共生圈”的概念,提出随着生态系统的演化,共生圈会不断扩大规模,丛林法则的状态不会永远持续。从这个维度上来讲,起主导作用的就不再是丛林法则,于个人而言,就像一只足球队里,团结的意义要大于个人表现。 这两个法则在我们的世界里究竟各占多大比例,我觉得要分维度分级别分事情来讨论。我们讨论这些,不是为了拯救世界的,终究还是为了解决个人活着的意义。基于以上两个逻辑点,我觉得于个人而言,既要充实羽翼让自己时刻充满危机感成为强者,也要善待周围的人,互利共生,毕竟谁也不可能永远是强者,既要保持机动性,又不至于过多的内耗。 由于人文科学终究无法证实证伪,它们永远都是人类对于眼前世界的脑中映射而已,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发展,也许都会发生革命性巨变,为了让自己活的更快乐,我能想到的途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坚持下去,在享受它的过程中让自己获得生存的本领;同时,享受爱与给予爱,让理论意义上的互利共生变成美好的事,人类最初的善——母爱尚且源于走投无路,所以我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我们天生并不具有,它需要去学习,但是爱本身会获得快乐,经过世世代代相传,我认为它是刻在基因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