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哲理小诗的“非哲理”解读
在星辰闪烁的古代唐宋诗歌星空里,“哲理诗”以其思想的光芒而格外耀眼迷人。而本文选取了平日学习中偶遇的哲理小诗,抛开诗里被人所称道的哲理性,浅谈了对三首诗自己的“非哲理”看法。 一、《八至》:对女冠诗人李冶女性意识的质疑和思考 八至 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清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初读《八至》,八个简单到让人不寒而栗的“至”字,使我对这首小诗久久把玩,难以割舍。这冷峻零度的目光,入木三分的观察,惊为天人的论断让人无法相信这出自一个女诗人。《八至》明显是来之不易的,这看似简单的诗句背后一定有着作者风雷激荡的人生波折和修炼。 带着近乎猎奇的心理查阅了关于这首诗的资料,小诗不小,评价精妙。钟惺在《名媛诗归》里有言:“字字至理,第四句犹是至情”。明末清初的黄周星也偏爱这首诗的妙思和妙思背后的厚重感,他指出:“六字出自男子之口,则为薄幸无情;出自妇人之口,则为防微虑患,大抵从老成历炼中来,可为场然戒灌。”以这两个评价看来,后人对这首诗也是青睐不已。
古人对这首小诗的看重,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说理“理”的好: 在这首诗里,李冶列举了深浅,远近,日月,亲疏等一系列具有表面有绝对对立关系的概念,阐发出它们绝对关系下面的相对真相:最深的就是最浅的,最远的就是最近的,最亲蜜的就是最疏离的。揭示的是自然和人世间最普遍却也最矛盾的的关系,充满了哲理思辨的魅力和精妙,表现出她对现实人事关系的理性思考,可以看出老成的阅历及对人生的成熟认识。就像《道德经》第二章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认为,任何事物的自身中都存在着它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它们彼此对立,又相互依赖,是相生相成相和相随的。一般来说,女性更加长于感性思维,但李冶的《八至》诗,概说了世上八种对立统一的现象,观察敏锐,非常精深独到。 (二)说理“说”的好。 诗歌多半要用情感和形象打动人,说理,是诗家之大忌。但理说得好,说得透,说的读者不排斥,不嫌弃,不觉得突兀,就是作者独有的功力和妙处。而这首诗正是这样,初读觉得字句排列新奇,再读被其思考折服,多读却又有一丝人生现世的悲凉之感涌上心头,一种一切都是空幻的悲剧感在诗的字里行间不断盘旋翻卷。说理的表面下“至情”的内核让人对这首诗流连忘返。就像木心说:“一等一的文学家,把哲理也讲透了。”李冶可能算不上“一等一的文学家”,但这首诗里的哲思和情愫无疑是它受到读者赞誉的原因。 不仅是古代读者的评价高,现代学者对这首诗以及作者的评价也是不出意外的认同。“撕破了封建礼教所美化的夫妇关系的薄纱,揭露了男权社会男子薄情寡义、喜新厌旧的实质,极有见地。”“伤心历练后的参透与彻悟”“表现了其独立的人格”从这些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诗人作为一个女诗人从这首诗里表现的独到的见底,我们对其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格外看重,即对作者在诗中表现的女性的“独立思考”赞赏有加。可这首诗里真的表现出的是李冶从千年前的唐朝气象里带给我们的“女性意识”吗? 从文本本身和知名的评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全诗的重点是最后一句。也就是说,作者列举了深浅,远近等宇宙自然的具有普遍辽阔的现象中的矛盾辩证法则,“醉翁之意”却不在阐述这些道理,这些都是为了烘托陪衬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本来从宇宙自然现象的观察上升到人和人之间最微妙的关系--夫妻关系上来无可厚非,但用这些道理作为“砖”来引出后面“玉”就可以知道作者自己对夫妻关系的这个理解发现的重视。这种文本上升时或多或少的刻意让我们不得不觉得,或许这些看起来她最坚硬的“顿悟”,正是她生命里最不可触碰的脆弱的伪装。这份“独立思考”的背后,也许是她最不可言说的生命缺憾。这也可以从她一生的经历里得到证据和验证。看李冶的一生的际遇,我们也不难发现爱情和夫妻关系在其生命里的浓墨重彩的存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因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的随口一吟,其父便预言她“必为失行妇”。或许这件事的真假还有待考证,但是记载背后的逻辑真实性是存在的,那就是李冶是个生性放荡不羁的人,。而且由于李冶“女冠”的身份,和宗教身份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的性别身份,她获得了与家庭之外的男性交往的自由———李冶与陆羽、朱放、僧皎然、阎伯均、韩揆、刘长卿、萧叔子等关系密切,其中与陆羽,朱放,阎伯均都产生过超出友情的男女之情。而且李冶在现存的十八首诗中,对这些感情都有过大胆热烈的表露,情感浓烈细腻,勇气诚挚无畏。女冠在唐朝是可以结婚的,但是在古代,选择婚姻对象时要求门第相当,甚至攀附;原本是庶族寒素的,为求科第和仕进的顺利,在选择婚姻时也会对门第不好的女性敬而远之。李冶出身寒微,所以她想只凭借爱情和当时的名士联姻的梦想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李冶的爱情婚姻梦想一次又一次的破灭。
李冶的爱情悲剧是现实规则的残酷还是个人的无情我想我们无从怪罪,但李冶作为一个女性从最开始独立追求爱情的“女性意识”受到了接二连三的打击是不争的事实,她的确是有“女性意识”的,但这不是反映在《八至》里,而是体现在她之前大胆追求的情诗和唱里,但她的这些个体意识没有得到反馈和肯定,使得反映在《八至》里的“至亲至疏夫妻”在我看来和中国传统的闺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是更“高级”的闺怨。因为其将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命价值的最大化诉诸于爱情,爱情成为了生命存在的一种近乎偏执的证明。这不是所谓的“女性意识”,在我看来,真正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首先是一个独立成熟的个体,这样的个体,会追求感情,相信感情,但不会依赖,不会将自己的价值附着于感情。《八至》哲理诗的初读感受掩盖不了它文字下作者长长的一声叹息,而这声叹息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作者李冶对自己甚至女性价值的自我怀疑?我不否认诗里揭示出道理需要独到的眼光和勇气,但这种独到的背后是对男性及其感情的依附,对自己因追求而不得而渐渐沉默的“自我意识”的又一次自我否认。 二、《观潮》:享受距离的前提是理解距离 观潮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很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也是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可是《观潮》一诗,就完全是另一种抒写,值得玩味。 初读《观潮》,被一四两句的重复出现吸引住了目光。毫无疑问,这首诗从什么角度理解完全取决于对这两句重复出现的诗句的解读。目前对这首诗的解读,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一)不过如此
从诗句里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变得平淡无奇了。即一种“不过如此”的“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人生悖论之感跃然纸上。诚然,从一个角度来看,这首诗的确揭示了我们的一种人生困境:我们一直都在追逐,路上最幸福的是想象到拥有时的满足,可真的拥有的那一刻,画面不一定欢喜不堪,人却早已灯火阑珊。这个观点意在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 (二)正是如此 另外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认为: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满足,没有失落,没有遣憾。禅意是,很多人终身在追寻某种东西,未追求到手时是痛苦,追求到手后是厌倦、无聊,觉得“不过如此”。但其实这种“不过如此”的感受是由于没有一颗平常心,将得不到的东西神化,没有正常看待。但当你具备了平常心,得到了你的魂牵梦萦的追求物,发现它就是你想象的那样,那种目标达到的快乐就是“正是如此”的心灵契合的默契和快乐。 (三)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观潮》之我见
这是东坡居士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写下了此诗。这样一个独特的背景让我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了新的可阐发空间。经历了一生坎坷曲折的苏轼真的在生命的就只想告诉儿子人生的虚无悖论吗?还是想要告诉儿子人生在世莫不过有一颗平常心来的幸福?在我看来,都不是。
读这首诗的时候不知为何总会想起海子的那句“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有人解读这句诗表现的是海子理想破灭的悲剧感,可我觉得不是,海子最喜欢德国艺术大师保罗克里的一句话“在最远的地方,我最虔诚”。而且海子在这句里没有任何的感情介入,没有放大远方的幸福,更没有夸大远方的痛苦。只是平静的揭示出了一个道理:远方对我们的意义就是遥远,就是距离。心理学揭示人焦虑的原因是因为失去了与目标物的距离,所以人生所有的得到反而成了虚无痛苦的开端。这种虚无感在我看来不是智慧,不是顿悟,而是一种自我牢笼。怎么冲破这个自缚的蛹?我想也只有认识到这个距离,享受距离带给我们的美好,知道距离消解后呈现的也是我们和周围一样的平常后仍然对远方和未知有所向往才是人生的幸福。就像罗曼罗兰说的那句“看到生活的真相,然后爱上它。”在我看来,苏轼想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意思,他清清楚楚的告诉儿子,没见到和看到之后都是同样的“庐山烟雨浙江潮”,但之前没有看到的想象和看到之后的欷歔,即将看到的激动人心和担心看不到的隐隐担忧不都是幸福吗?不去强调“不过如此”的人生荒诞感,更不去摆“正是如此”的人生智者姿态,而是不断知道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对未知远方的恐惧,期许,和未知变成现实那一刻后的焦虑。有了对自己的理解,眼前的“浙江潮”和远方的“浙江潮”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三、《题壁》:稳妥的可惜 题壁 无名氏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漫腾腾地暖烘烘。
这首诗浅显易懂,明白如话。它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荒原上一大堆茅草乱蓬蓬地堆放放一起,一旦点燃,刹那间烈焰腾空而起,形成通天之势,可倾刻又化为一空。它怎能相比往火炉中满满地垠上老树的根呢?燃起来慢慢悠悠,却始终是暖暖烘烘。看似简单的描绘了一副常见的生活场景,但思想蕴含却不止此。查阅资料,对这首诗的理解大都如此:要想成就一件事业,凭着一时心来潮地蛮干猛干,犯傻劲忽冷忽热,绝然是干不好的。只有那种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固守一种持久的耐性,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这些解读我们就不难看出,这首简单的诗里蕴含着我们传统价值甚至衍生到现在的关于价值体现价值完成的“民族心得”:一步一个脚印。我不否认这样的价值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是朴素的,有力量的,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民族智慧。但是,这不证明这种自我价值完成的观点就是的。在我看来,诗里体现的价值体现观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一)对另一种价值完成方式的不认同
诗中明显的是想通过茅草“蓦地烧天蓦地空”的短时间的幻灭来对比出一步一个脚印的价值完成方式的踏实稳健。对比的字里行间是对前者不认同的。而这,正体现了这种价值观的问题之一: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完成方式,从本质上看,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同,而在诗中对“茅草”速度极快,方式更为极端,瞬时表现力更强的价值完成方式不认同,就反映了我们也长期以来的一个思维上的不宽容。 (二)我们倡导的个体价值实现方式:稳妥的可惜 “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朴素中有力量,简单中的壮举。但是,这种价值完成方式的缺点也正是由此衍生。这样的过程,多了稳妥,少了可能;多了胸有成竹,少了别来生面;换句话说,这种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价值体现方式,稳妥的有点可惜。这种可惜,是由于少了更多的可能性造成的。而价值体现作为一个个体的实现方式,如果失去了可能性这个“不稳定”因素,就会成为一条被人修好堤岸的大河,看似壮阔的向前不停流去,却少了很多未知的波涛汹涌,风雷激荡。并不是否定了“一步一个脚印”也会遇见很多的未知,而是在这些未知也被规范,框到了一些可能中去。就像我们的价值导引里一直说“枪打出头鸟”,却没有在普及这种价值观的同时宽容的,同样大声的说明“有一种鸟生下来就不是为了躲枪子的。”这不是狂妄,而是相信生命个体有另一种可能的个体自信和态度。有这种态度和稳扎稳打的行事方式是不冲突的。因为这两种状态都是灵魂的一种状态,他们都不是在期待某些事情最终会成功,而是确信某些事情值得我们为之努力。所以,这首诗在我们一直倡导的价值完成方式上,带来了值得反思和商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