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音乐厅竞赛展览
歇业在家,周末去看了慕尼黑新音乐厅的竞赛方案展览,回来把几个获奖方案的评委陈述看了一遍,才明白了前几名方案各自技术和总平布局的硬伤所决定的排位。图片来自官网https://www.konzerthausmuenchen.de/projects_konzerthausmuenchen_information.htm和YinShi同学拍摄。 场地位于Ostbahnhof一侧的工业区Werksviertel。任务书要求1800座的主音乐厅,600座的小音乐厅,200座的“工坊”,同时要有提供文化教育功能的空间。

前几名的描述主要翻译自评审陈述。 第一名:Cukrowicz Nachbaur Architekten ZT GmbH, Bregenz/Österreich



关键词:公共性,轻盈感和透明性。 概念亮点:体量保守而立场鲜明,气氛营造得到位,到了夜间如一盏明灯。高度(45m)略微超过了限高,但是在上部逐渐收缩,是可以接受的做法。 场地关系:每个面都是开放的,和周围建筑发生联系。室内平面上每层的大厅都令人信服。 待解决的问题: 流线上地下停车库入口和主入口冲突;指出了声学,消防,流线,立面设计(双层立面实际的开放性?立面细节设计?)上的一些可以被深化解决的问题。 第二名:PFP Planungs GmBH, Hamburg,D



第二名算是形体Program概念上最独树一帜的方案了。 关键词:内外交互,功能体积 方案亮点:Program空间转译为体块,功能活动可以从外部被读出,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形成咬合的交互关系。 主要缺陷: 主音乐厅座位太少(难以解决),舞台深度和宽度不够,指挥休息室到舞台的距离太远,乐队的混响有问题;占地面积超出任务书,但是总建筑面积并不大,这一结果与形式概念有关; 第三名: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Gesellschaft von Architekten mbH, Berlin / D



关键词:坡道,混凝土体量,垂直交通组织 概念特点: 堆叠的体量(Gestapelte Räume),混凝土体量如同一个宣言,构成公共性的亮点在于不同寻常的螺旋上升的坡道,垂直交通不通过楼梯,而是主要依靠扶梯和两组电梯(容量是否充分有待验证) 缺陷硬伤:问题主要集中在主音乐厅:合唱和乐队的连接有声学问题,主音乐厅的体积过大,乐队被包围(eingekesselt),舞台空间太局促;地下车库入口和主入口的并置不合理; 第四名:3XN AS, Kopenhagen / DK



关键词:并置体量,立面概念
方案亮点:立面形态如同掀起的幕布,主入口开在建筑长向,入口的大台阶带来强烈的引导性,形式美学上很成功;
缺陷:内部布局问题:几个音乐厅前厅,咖啡,办公空间并置在一起,人流汇集于此,而入口空间的不足可能带来难以解决的拥堵问题;总平硬伤:主入口在长向和周边建筑的功能(住宅,学校等)相冲突,带来人流汇集和噪音问题,无法调和;
第五名:Staab Architekten GmbH, Berlin / D


关键词:流动平面,玻璃隔断
亮点:从工厂区既有建筑中找的形式原型,赋予异质化的表皮;自由平面的入口大厅,主音乐厅的玻璃隔断带来内外视觉联系;
缺陷:服务流线设置不合理;主音乐厅玻璃墙面的声学性能有问题。
回顾以下入围第二轮的选手们的形式策略,基本分为以下几类:

- 方正外体量:在立面细节,内部空间营造上下功夫。有几组都提取了工业区的形式元素。例如第五名和扎哈事务所。扎哈组重塑了一个筒仓外形结构体,室内也神似Heathwick在南非所的改建,新瓶装旧酒的概念也没能抵过公共空间放置在地下层带来的功能组织硬伤。
- 几何完形,向上收紧:结合主功能音乐厅垂直方向内置,交通和公共空间靠外侧布置的平面布局,头奖,赫尔佐格德梅隆,Snohetta等几个方案均采取了这一形式;
- 平面切分体量和立体组合体量:结合功能的平铺或垂直分布的策略;
- 不可描述的一些:Behnisch的两个蛋,gmp的金龟子(真是匪夷所思啊),Meili Peter的复古remix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