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参将卓麟英与卓家厝那些事

参将卓麟英(1826--1890)所建。行名永滋,字兰畹,号汉卿,清钦赏参将,诰授武义都尉(正三品)。宅准悬立“武翼第”直匾;妻叶氏诰封淑人,光绪庚子年(1900年)叶氏寿八秩荣庆时,清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人作序恭祝。时卓麟英文武兼资,武功尤为过人,勇冠一方,惯使一把大刀,重达100多斤。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起义,1853年占领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做为寿宁巨富的卓麟英积极响应清廷号召,斥资组办团练,1862年率团练与太平军作战,击溃进入寿宁的太平军杨辅清一部。清廷平定太平军后,卓麟英做为有功之臣被封赏为福宁府参将。而建造大宅的钱物何来何往其后人谁也不得而知。



被称的卓家大厝,实际叫“武翼第”,坐落在被俗称为“南门坑底”的清源乡清源村中,过去与公社所在地的姜厝村有一段距离,需经外韦村过。现有已全部连成一片,车至外韦的乡中学处停靠后,徒步几分钟就可到这座大厝了。大厝三进七榴两厢三层楼,过去还有三花园,四炮楼,一层有廊庑相通,第二三层的房间小而多,大部分都处空置状态,相连的廊庑有些已荒废拆除,需转外墙墙头上穿行,而这外墙也就是这座房屋较之寿宁传统民居的最大区别处,约三米宽的墙体虽为土夯却厚实而坚固,从墙头上一个个小单元的分隔与遗留的家舍,可以看出相当一段时间上面都住着居民。大厝第一眼就会看到用三块青石精工磨细后叠架而成的大门。门楣正中上方竖悬一块“武翼第”三字的石匾,左右石刻对联是:“云台绳祖武,仙案起人文”。十三个宋体大字,遒劲有力。据说联中寓“左武右文”之意,“左武”指卓麟英,“右文”则为增补贡生,候补同知的其弟卓凤英。“文革”期间,卓氏后裔俊明、俊伏、建宁、士群四人,在石刻上刷上白灰,由俊明执笔,上书“毛主席万岁”,下书“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才把这些石匾、对联完整地保存下来。两块石板旗杆,一块刻着“清光绪庚寅年榖旦”,一块刻着“钦赏参将卓麟英立”,冷冷清清地横卧在通往大厝甬道的另一头。




卓家大厝横宽五十余米,纵深七十余米,仅占地面积就达三千多平米,大逾五亩。据说,“卓家大厝”新落成时主建筑就有房间八八六十四间,取意于八卦先天之数,后来不断增添新房间,有的干脆把厨房和房间建到了墙头上,以致究竟有多少个房间,谁也说不清。大门处外门槛用青石打造,宽40公分、高50公分。主屋一进七榴,每榴三间,高三层半。中榴用三块中屏前后交缀隔成前后两个大厅。前厅高楣架构,宽7米,深10米,高6米。后厅低楣架构,比前厅略小。厅前天井略呈横扁方形约50平米,后天井呈长方形宽5米,长13米,约65平米。天井地面用3米宽甬道石阶隔开。后天井左右侧各两座连体伙房,可通左右花园。四周墙体高两层,但墙头外侧则仿城垛形式建造,墙上廊屋为穿斗构架,高5米,垛间设窗,仅前墙就有14个墙垛,13个窗户。屋顶瓦片为专门烧制,厚0.5公分,屋檐5层。在左伙房里有一个灶台,是用一块高80公分、长2.5米、宽1.5米的巨石为原料精工打造成的。其它如石槽、石笕、石斗、石磨等等,无不精巧绝伦。设计最科学的莫过于给排水系统和卫生系统。给水系统由水源、水道、蓄存三个部分组成。水源引自天然山泉,不易察觉;水道用块石镂空而成石笕,从地下引入,外人不知其水从何而来;蓄存则多采用石槽。排水系统相当先进,除了环主屋的下水道外,天井雨水及其他生活用水通过支道可流向主水道,形成一个蛛网式排水系统。主排水道宽40公分,深50公分,四面均用水磨石块砌成。卫生系统更具科学性,茅厕设在大门两边的墙体内,开有内外两道门,既不占空间,又方便使用。
▍内容来源:清史稿卷宁德城市资讯原创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