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画记 5-8卷 张彦远
歷代名畫記卷第五
作者:張彥遠 唐
晉
明帝司馬紹,字道幾,〈下品上。〉元帝長子。幼異,有對日之奇。及長,善書畫,有識鑒,最善畫佛像。《蔡謨集》云:「帝畫佛於樂賢堂,經歷寇亂,而堂獨存。顯宗敕著作爲頌。」大寧中,年二十七,謚曰明帝,廟號肅祖。〈見《晉書》。〉謝云︰「雖略於形色,頗得神氣,筆迹超越。」〈彥遠曾見晉帝《毛詩圖》,舊目云「羊欣題字」,驗其迹,乃于敬也。《豳詩七月圖》,《毛詩圖》二,《列女》二,《史記列女圖》二,《雜鳥獸》五,《游清池圖》二,《息徒蘭圃圖》,《雜異鳥圖》,《洛神賦圖》,《游獵圖》,《雜禽獸圖》,《東王公西王母圖》,《洛中貴戚圖》,《穆王宴瑤池圖》,《漢武回中圖》,《瀛州神圖》,《人物風土圖》傳於代。又畫《列女》、《禹會塗山》、《殷湯伐桀圖》。〉
荀勗,字公曾,〈中品下〉,潁川人。多才藝,善書畫。在魏爲大將軍掾,入晉爲侍中中書監、濟北侯、光祿大夫、尚書令。太康十年,贈司徒,謚曰成。鍾會嘗詐作勗書,就勗母取寶劍。會于時方造宅,勗潛畫會祖父形於壁。會兄弟入門,見之感動,乃廢宅。勗書亦會之比也。〈見《魏志》及劉義慶《世說》。有《大列女圖》、《小列女圖》。〉謝云︰「荀與張墨同品。」在第一品衛協下、顧駿之上。
張墨。〈下品。〉謝赫云︰「與荀勗並,風範氣韻,極妙參神,但取精靈,遺其骨法。若拘以體物,則未覩精奧;若取其意外,則方厭膏腴。可與知音說,難與俗人道。」〈屏風一,《維摩詰像》,雜白畫一,《擣練圖》,傳於代。〉
衛協。〈上品下。〉《抱朴子》云︰「衛協、張墨,並爲畫聖。」孫暢之《述畫》云:「《上林苑圖》,協之迹最妙。又《七佛圖》,人物不敢點眼睛。」顧愷之《論畫》云:「七佛與大列女,皆協之迹,偉而有情勢。」《毛詩北風圖》亦協手,巧密於情思。此畫短卷,八分題。元和初,宗人張惟素將來,余大父答以名馬并絹二百疋。惟素後却索將貨與韓侍郎愈之子昶,借與故相國鄒平段公家,以模本歸於昶。彥遠會昌元年見段家本,後又於襄州從事見韓家本。謝赫云:「古畫皆略,至協始精。六法頗爲兼善,雖不備該形似,而妙有氣韻,凌跨羣雄,曠代絕筆。」在第一品曹不興下,張墨、荀勗上。李嗣真云:「衛之迹,雖有神氣,觀其骨節,無累多矣。顧生天才傑出,何區區荀、衛,敢居其上?」彥遠以衛協品第在顧生之上,初恐未安。及覽《顧生集》,有《論畫》一篇,歎服衛畫《北風》、《列女圖》,自以爲不及,則不妨顧在衛之下。荀又居顧之上,則未敢知。〈《詩北風圖》、《史記伍子胥圖》、《醉客圖》、《神仙畫》、《張儀像》、《鹿圖》、《詩黍離圖》、《史記列女圖》、白畫《上林苑圖》、《卞莊子刺虎圖》、《吳王舟師圖》,並傳於代。又有《小列女》、《楞嚴七佛》。〉
王廙,字世將,〈上品上。〉瑯琊臨沂人。善屬詞,工書畫。過江後爲晉代書畫第一,音律衆妙畢綜。元帝時爲左衛將軍,封武康侯。時鎮軍謝尚於武昌昌樂寺造東塔,戴若思造西塔,並請廙畫。王敦用廙爲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護南蠻校尉,贈侍中。年四十七。〈見《晉書》卷七十六及何法盛《晉中興書》。〉廙畫爲晉明帝師,書爲右軍法。時右軍亦學畫於廙,廙畫《孔子十弟子》,贊云:「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將隆余堂構。今始年十六,學藝之外,書畫過目便能。就余請書畫法,余畫《孔子十弟子圖》以勵之。嗟爾義之,可不勗哉!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吾餘事雖不足法,而書畫固可法。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學畫,可以知師弟子行已之道,又各爲汝贊之。」〈見廙本集。有《異獸圖》、《列女仁智圖》、《獅子擊象圖》、《吳楚放牧圖》、《魚龍戲水絹圖》、《村社齊屏風》、《犀兕圖》,並傳於代。〉
王羲之,字逸少,〈中品下。〉廙從子也。風格爽舉,不顧常流。書既爲古今之冠冕,丹青亦妙。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贈金紫光祿大夫。〈見《晉書》。《雜獸圖》、《臨鏡自寫真圖》,扇上畫小人物,傳於前代。〉
羲之子獻之,字子敬。〈中品下。〉少有盛名,風流高邁。草隸繼父之美,丹青亦工。桓溫嘗請畫扇,誤落筆,因就成烏駮牸牛,極妙絕。又書《牸牛賦》於扇上。此扇義熙中猶在。官至中書令。太元十一年卒,年四十三。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曰憲。〈見孫暢之《述畫記》。彥遠按:俗稱逸少爲大令,子敬爲小令,非也。子敬爲中書令,年四十三,族弟珉代居之,珉年三十八。子敬大令也,季琰乃小令也。逸少官不至中書令,不可呼爲大令也。〉
康昕,字君明,〈下品。〉外國胡人,或云義興人。書類子敬,亦比羊欣。曾潛易子敬題方山亭壁,子敬初不疑之。畫又爲妙絕。官至臨沂令。〈孫暢之云︰「勝楊惠。」《五獸圖》傳於代。〉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上品上。〉晉陵無錫人。多才藝,尤工丹青,傳寫形勢,莫不妙絕。劉義慶《世說》云:「謝安謂長康曰:『卿畫自生人以來未有也。』」〈又云:「卿畫蒼頡,古來未有也。」〉曾以一厨畫,暫寄桓玄,皆其妙迹所珍祕者,封題之。玄開其後取之,誑言不開。愷之不疑是竊去,直云︰「畫妙通神,變化飛去,猶人之登仙也。」故人稱愷之三絕:畫絕、才絕、癡絕。又常悅一隣女,乃畫女於壁,當心釘之。女患心痛,告於長康,拔去釘乃愈。〈此一節事亦見劉義慶與《幽明錄》,而小不同,云︰「思江陵美女,畫像簪之於壁玩之。」亦出《搜神記》也。〉嘗欲寫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辭。長康曰:「明府當緣隱眼也。若明點瞳子,飛白拂上,使如輕雲蔽月。」畫人嘗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又畫裴楷真,頰上加三毛。云︰「楷俊朗有識具,此正是其識具,觀者詳之,定覺神明殊勝。」重嵇康四言詩,畫爲圖,常云:「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鴻難。」又畫謝幼輿於一巖裏,人問所以,顧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巖壑中。」又常畫中興帝相列像,妙極一時。著《魏晉名臣畫讚》,評量甚多。又有《論畫》一篇,皆模寫要法。義熙初,爲散騎常侍。〈見《晉史》、《中興書》、檀通鸞《續晉陽秋》、劉義慶《世說》及《顧集》。〉《建康實錄》云:「謝赫論江左畫人,吳曹不興、晉顧長康、宋陸探微皆爲上品,餘皆中下品。連五十尺絹畫一像,心敏手運,須臾立成,頭面、手足、胸臆、肩背,亡遺失尺度,此其難也。曹不興能之。長康又曾於瓦棺寺北小殿,畫維摩詰,畫訖,光彩耀目數日。」《京師寺記》云:「興寧中,瓦棺寺初置,僧衆設會,請朝賢鳴剎注疏。其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既至長康,直打剎注百萬。長康素貧,衆以爲大言。後寺衆請勾疏,長康曰︰『宜備一壁。』遂閉戶往來一月餘日。所畫維摩詰一軀,工畢,將欲點眸子,乃謂寺僧曰:『第一日觀者請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及開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劉義慶《世說》云:「桓大司馬每請長康與羊欣論書畫,竟夕忘疲。」孫暢之《述畫記》云:「畫冠冕而亡面貌,勝於戴逵。」謝赫云:「深體精微,筆亡妄下。但迹不迨意,聲過其實。」在第三品,姚曇度下、毛惠遠上。李嗣真云:「顧生天才傑出,獨立亡偶,何區區荀、衛而可濫居篇首?不興又處顧上,謝評甚不當也。顧生思侔造化,得妙物於神會,足使陸生失步,荀侯絕倒。以顧之才流,豈合甄於品彙?列於下品,尤所未安!今顧、陸請同居上品。」〈彥遠以本評繪畫,豈問才流?李大夫之言失矣。〉姚最云:「顧公之美,獨擅往策。荀、衛、曹、張,方之蔑然,如負日月,似得神明。慨抱玉之徒勤,悲曲高而絕唱。分庭抗禮,未見其人。謝云聲過其實,可爲於邑!」張懷瓘云:「顧公運思精微,襟靈莫測,雖寄迹翰墨,其神氣飄然,在煙霄之上,不可以圖畫間求。象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顧爲最。喻之書,則顧、陸比之鍾、張,僧繇比之逸少,俱爲古今之獨絕。豈可以品第拘?謝氏黜顧,未爲定鑒。」〈《梁書•外域傳》:「獅子國晉義熙初獻一玉像,高四尺二寸,玉色特異,制作非人工力。歷晉、宋朝,在瓦棺寺。寺內有戴安道手制佛五軀,及長康所畫《維摩詰》,時稱三絕。齊東昏侯取玉像爲寵妃釵釧,俄爾而東昏侯暴卒。」顧畫有《異獸古人圖》、《桓溫像》、《桓玄像》、《蘇門先生像》、《中朝名士圖》、《謝安像》、《阿谷處女扇畫招隱》、《鵝鵠圖》、《筍圖》、《王安期像》、《列女仙》、白麻紙《三獅子》、《晉帝相列像》、《阮修像》、《阮咸像》、《十一頭獅子》,白麻紙《司馬宣王像》、《劉牢之像》、《虎射豹雜鷙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司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鳧雁水鳥圖》、《列仙畫》、《木雁圖》三、《天女圖》、行三龍圖》、絹六幅圖:山水、古賢、榮啟期、夫子阮沅湘并《水鳥》,屏風《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七賢》、《陳思王詩》,並傳於後代。〉
顧愷之《論畫》曰:〈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此以巧歷不能差其品也。〉《小列女》〈面如恨,刻削爲容儀,不畫生氣,又插置丈夫支體,不以自然。然服章與衆物既甚奇,作女子尤麗,衣髻俯仰中,一點一畫,皆相與成其艷姿,且尊卑貴賤之形,覺然易了,難可遠過之也。〉《周本記》〈重疊爾綸有骨法,然人形不如《小列女》也。〉《伏羲》、《神農》〈雖不似今世人,有奇骨而兼美好,神屬冥芒,居然有得一之想。〉《漢本記》〈季王首也。有天骨而少細美,至於龍顏一像,超豁高雄,覽之若面也。〉《孫武》〈大荀首也。骨趣甚奇,二婕以憐美之體,有驚劇之則,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布勢,是達畫之變也。〉《醉客》〈作人形,骨成而制衣服慢之。亦以助醉神耳。多有骨俱,然藺生變趣佳作者矣。〉《穰苴》〈類孫武而不如。〉《壯士》〈有奔勝大勢,恨不盡激揚之態。〉《列士》〈有骨俱,然藺生恨急烈,不似英賢之慨,以求古人,未之見也。於秦王之對荊卿,及復大閑。凡此類,雖美而不盡善也。〉《三馬》〈雋骨天奇,其騰罩如躡虛空,於馬勢盡善也。〉《東王公》〈如小吳神靈居然爲神靈之器,不似世中生人也。〉《七佛》及《夏殷與大列女》〈二,皆衛協手,傳而有情勢。〉《北風詩》〈亦衛手。恐密於精思,名作,然未離南中,南中像興,即形布施之象轉,不可同年而語矣。美麗之形,尺寸之制,陰陽之數,纖妙之迹,世所並貴。神儀在心,面手稱其目者,玄賞則不待喻。不然真絕,夫人心之達,不可惑以衆論。執偏見以擬過者,亦必貴觀於明識。末學詳此,思過半矣。〉《清遊池》〈不見金鎬,作山形勢者,見龍虎雜獸,雖不極體,以爲舉勢,變動多方。〉《七賢》〈唯嵇生一像欲佳,其餘雖不妙合,以比前諸竹林之畫,莫能及者。〉《嵇輕車詩》〈作嘯人似人嘯,然容悴不似中散,處置意事既佳,又林木雍容調暢,亦有天趣。〉《陳太丘二方》〈太丘夷素似古賢,二方爲兩耳。〉《嵇興》〈如其人。〉《臨深履薄》〈兢戰之形,異佳有裁。自《七賢》以來,並戴手也。〉又愷之《魏晉勝流畫讚》曰:「凡將摹者,皆當先尋此要,而後次以即事。凡吾所造諸畫,素幅皆廣二尺三寸,其素絲邪者不可用,久而還正,則儀容失。以素摹素,當正掩二素,任其自正,而下鎮使莫動其正,筆在前運,而眼向前視者,則新畫近我矣。可常使眼臨筆止,隔紙素一重,則所摹之本遠我耳,則一摹蹉積蹉彌小矣。可令新迹掩本迹,而防其近內防內若輕物宜利其筆,重宜陳其迹,各以全其想。譬如畫山,迹利則想動,傷其所以嶷。用筆或好婉,則於折楞不雋;或多曲取,則於婉者增折。不兼之累,難以言悉,輪扁而已矣。寫自頸已上,寧遲而不雋,不使遠而有失。其於諸像,則像各異迹,皆令新迹彌舊本。若長短剛軟,深淺廣狹,與點睛之節,上下、大小、醲薄,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俱變矣。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輕,而松竹葉醲也。凡膠清及彩色,不可進素之上下也。若良畫黃滿素者,寧當開際耳,猶於幅之兩邊,各不至三分。人有長短,今既定遠近,以矚其對,則不可改易闊促,錯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又《畫雲臺山記》曰:「山有面,則背向有影,可令慶雲西而吐於東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暎日。西去山,別詳其遠近:發迹東基,轉上未半,作紫石如堅雲者五六枚。夾岡乘其間而上,使勢蜿蟺如龍,因抱峯直頓而上。下作積岡,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次復一峯是石,東鄰向者峙峭峯,西連西向之丹崖,下據絕磵。畫丹崖臨澗上,當使赫巘隆崇,畫險絕之勢,天師坐其上,合所坐石及廕宜磵中,桃傍生石間,畫天師瘦形而神氣遠,據磵指挑,迴面謂弟子。弟子中有二人臨下,到身大怖,流汗失色。作王良穆然坐答問,而超昇神爽精詣,俯眄桃樹。又別作王趙趨:一人隱西壁傾巖餘見衣裾,一人全見室中,使輕妙泠然。凡畫人,坐時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鮮微,此正蓋山高而人遠耳。中段東面丹砂絕㠋及廕,當使嵃㟞高驪,孤松植其上。對天師所壁以成磵,磵可甚相近。相近者,欲令雙壁之內,悽愴澄清,神明之居,必有與立焉。可於次峯頭作一紫石亭立,以象左闕之夾,高驪絕㠋。西通雲臺以表路。路左闕峯,似巖爲根,根下空絕,并諸石重勢,巖相承以合,臨東磵。其西,石泉又見,乃因絕際作通岡,伏流潛降,小復東出,下磵爲石瀨,淪沒于淵。所以一西一東而下者,欲使自欲爲圖。雲臺西北二面可,一圖岡繞之,上爲雙碣石,象左右闕,石上作孤遊生鳳,當婆娑體儀,羽秀而詳,軒尾翼以眺絕澗。後一段赤岓:當使釋弁如裂電。對雲臺西鳳所臨壁以成磵,磵下有清流。其側壁外面作一白虎,匍石飲水。後爲降勢而絕。凡三段山,畫之雖長,當使畫甚促,不爾不稱。鳥獸中時有用之者,可定其儀而用之。下爲磵,物景皆倒。作清氣帶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已上並長康所著,因載于篇。自古相傳脫錯,未得妙本勘校。〉
史道碩。〈上品下。〉孫暢之云:「道碩兄弟四人,並善畫,道碩工人、馬及鵝。」謝云:「碩與王微,並師荀、衛。王得其意,史傳其似。」〈《古賢圖》、《金谷圖》、《鵝圖》、《牛圖》、《七賢圖》、《七命圖》、《蜀都賦圖》、《三馬圖》、《八駿圖》、《服乘箴圖》、《酒德頌圖》、《琴賦圖》、《嵇中散詩圖》、《田家十月圖》、《馬圖》、《王駿戈船圖》、《梵僧圖》、《燕人送荊軻圖》,並傳於代。〉
謝稚,〈下品。〉陳郡陽夏人。初爲晉司徒主簿,入宋爲寧朔將軍、西陽太守。〈宋《鄧琬傳》有《稚子》、《列女》、《康侯像》、《列女母儀圖》、《列女貞節圖》、《列女賢明圖》、《列女仁智圖》、《列女傳》一、《遊仙翡翠篇》、《列女辯通圖》、《三馬伯樂圖》、《鸂𪄠圖》、《孝子圖》、《十弟子圖》、《三牛圖》、《濠梁圖》、《輕車迅邁圖》、《列女畫》、《秋興圖》、《孝經圖》、《列女圖》、《大列女圖》、《康侯圖》、《晉宣王及魏名臣像》、雜畫一、《楚令尹泣岐蛇圖》、《孟母圖》、《遊仙圖》、《秦王遊海圖》、《洛陽門翻車併水圖》、《汾陰醮鼎圖》、《符河陽圖》,並傳於代。〉
夏侯瞻。〈下品。〉謝云:「氣韻不足,精密有餘,擅名當代,事非虛美。」在第三品,毛惠遠下、戴逵上。〈《郢匠圖》、《高士圖》、《倕山圖》、《楚人祠鬼神圖》,傳於代。〉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人。能屬詞,善鼓琴,工書畫,美風儀。在魏拜中散大夫,入晉不仕。自以高潔難期,所與神交者,唯王戎、山濤等,爲竹林七賢而已。性巧絕,與向秀共鍛於柳樹下。鍾會,貴公子也,往訪之,康不禮焉。會構禍康於文帝,時年四十。〈見《晉書》。《獅子擊象圖》、《巢由圖》,傳於代。〉
溫嶠,字太真,太原祁人。秀朗有才鑒,善畫。明帝時官至平南將軍、江州刺史。年四十二。贈侍中大將軍,追封始安公,謚曰武。〈見孫暢之《述畫記》、《晉史》。〉
謝巖、曹龍、丁遠、楊惠、江思遠,已上五人,兼見孫暢之《畫記》。思遠,陳留圉人。有孝行高節。征西將軍庾亮請爲儒林參軍,其他辟召皆不就。年四十九。〈有傳。〉
王濛,字仲祖,晉陽人。放誕不羈,書比庾翼,丹青甚妙。頗希高達,常往驢肆家畫轜車。自云:「我嗜酒,好肉,善畫,但人有飲食、美酒、精絹,我何不往也?」特善清言,爲時所重。卒時年三十九。官至司徒左長史。〈《晉書》有傳,事見《中興書》。〉
戴逵,字安道,譙郡銍人。幼有巧慧,聰悟博學。善鼓琴,工書畫。爲童兒時,以白瓦屑、鷄卵汁和溲,作小碑子,爲《鄭玄碑》,時稱詞美書精,器度巧絕。其畫古人、山水極妙。十餘歲時,於瓦棺寺中畫,王長史見之云:「此兒非獨能畫,終享大名,吾恨不得見其盛時。」逵嘗就范宣學,范見逵畫,以爲亡用之事,不宜虛勞心思;逵乃與宣畫《南都賦》,范觀畢嗟歎,甚以爲有益,乃亦重畫。逵既巧思,又善鑄佛像及雕刻,曾造無量壽木像,高丈六,并菩薩。逵以古制朴拙,至於開敬,不足動心,乃潛坐帷中,密聽衆論。所聽褒貶,輒加詳研,積思三年,刻像乃成。迎至山陰靈寶寺,郄超觀而禮之,撮香誓曰。〈云云〉既而手中香勃然煙上,極目雲際。前後徵拜,終不起。太元二十一年也。〈見《晉書》及《宋書》及《逵別傳》、徐廣《晉記》、《會稽記》、《郭子》、劉義慶《世說》、宋朝《臨川王冥驗記》。此像今在越州嘉祥寺。今亦有逵手鑄銅佛并二菩薩,在故洛陽城白馬寺,隋文帝自荊南興皇寺取來。〉謝云:「情韻綿密,風趣巧拔。善圖賢聖,百工所範。荀衛之後,實稱領袖。」劉義慶云:「戴公從東出,謝太傅往見之。謝本輕戴,見之但論琴書而已。戴亡咎色,而說琴畫愈妙。謝知其量。」又「戴安道中年畫行像甚精妙,庾道季看之,語戴云:『神猶太俗,蓋卿世情未盡耳。』戴云:『惟務光當免卿此語耳。』」〈務光者,夏時人也。耳長七寸,好鼓琴、服蒲薤根。湯將伐桀,謀於光,光曰:「非吾事也。」湯曰:「伊尹何如?」光曰:「強力忍詬,不知其他。」湯克桀,以天下讓於光,光曰:「吾聞亡道之世,不踐其上,況讓我乎?」負石自沉於瀘水。見《列仙傳》。戴逵畫有《阿谷處女圖》、《孫綽高士像》、《胡人弄猿圖》、《濠梁圖》、《董威輦詩圖》、《孔子弟子圖》、《金人銘》、《三馬伯樂圖》、《三牛圖》、《向子平白畫》、《嵇阮像》、《稽阮十九首詩圖》、《五天羅漢圖》、《名馬圖》、《漁父圖》、《獅子圖》、《吳中溪山邑居圖》、《杜征南人物圖》,並傳前代。〉
逵子勃,〈下品。〉有父風。孫暢之云:「山水勝顧。」晉義熙初,以散騎郎徵,不至。〈見《宋書》。有《曹長孺像》、《三馬圖》、《九州名山圖》、《秦皇東游圖》、《朝陽谷神圖》、《風雲水月圖》,已上並傳於前代。〉
勃弟顒,字仲若,巧思亦逵之流。一門隱遁,高風振於晉宋。傳父之琴、書、丹青。凡所徵辟,並不起。宋太子鑄丈六金像於瓦棺寺,像成而恨面瘦。工人不能理,乃迎顒問之,曰:「非面瘦,乃臂胛肥。」既鋁〈音慮。〉減臂胛,像乃相稱,時人服其精思。年六十四。〈見《宋書•隱逸傳》及王智深《宋記》。〉
彥遠曰:漢明帝夢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羣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長丈六,黃金色。」帝乃使蔡愔取天竺國優瑱玉畫釋迦像。仍命工人圖於南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以形制古朴,未足瞻敬。阿育王像,至今亦有存者,可見矣。後晉明帝、衛協,皆善畫像,未盡其妙。洎戴氏父子,皆善丹青,又崇釋氏,範金賦采,動有楷模。至如安道潛思於帳內,仲若憑知其臂胛,何天機神巧也!其後北齊曹仲達、梁朝張僧繇、唐朝吳道玄、周昉,各有損益。聖賢肹蠁,有足動人;瓔珞天衣,創意各異。至今刻畫之家,列其模範,曰曹、曰張、曰吳、曰周,斯萬古不易矣。
歷代名畫記卷第六
作者:張彥遠 唐
宋
陸探微,〈上品上。〉吳人也。宋明帝時,常在侍從。丹青之妙,最推工者。〈《宋書》有名。〉謝赫評云:「畫有六法,自古作者,鮮能備之,唯陸探微及衛協備之矣。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後,古今獨立,非激揚可至,銓量之極乎。上品之上,亡地寄言,故居標第一。」〈第一品第一人。〉李嗣真云:「『亡地寄言,居標第一』,此言過當。但顧長康之迹,可使陸君失步,荀勗絕倒。然則稱萬代蓍龜衡鏡者,顧、陸同居上品第一。」張懷瓘云:「顧、陸及張僧繇,評者各重其一,皆為當矣。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迹勁利,如錐刀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令人懍懍,若對神明,雖妙極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夫象人風骨,張亞於顧、陸也。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顧為最。比之書,則顧、陸,鍾、張也;僧繇,逸少也。俱為古今獨絕,豈可以品第拘?」彥遠以此論為當。〈有《宋孝武像》、《宋明帝像》、《孝武功臣》、《竹林像》、《豫章王像》、《嚴龍像》、《宋元微像》、《羊玄寶像》、《宋景和像》、《蟬雀圖》、《建安山陽王像》、《巴陵王像》、《江陵王像》、《江夏王像》、《建平王像》、《江智淵、王悅像》、《王粹像》、《王嗣像》、《阮佃夫像》、《勳臣像》、《孫高麗像》、《一人像》、《勳賢像》、《沈慶之像》、《顧慶之像》、《柳元景像》、《王道隆像》、《王翼之像》、《沈曇慶醉像》、《范惠景母子像》、《高麗赭白馬像圖》、《阿難維摩圖》、《鸂𪄠圖》、《王瑩像》、《朱異像》、《麻超之徐僧寶像》、《十一人圖》、《五白馬圖》、《劉亮騧馬圖》、《獮猴圖》、《齊高帝像》、《孔子像》、《十弟子像》、《宋元微像》、《鍾期圖》、《榮啟期孔顏圖》、《竟陵王像》、《殷洪像》、《任侯伯像》、《釋僧虔像》、《徐爰李獻王凱像》、《孫敻著高麗衣圖》、《劉碩錢靈度像》、《徐爰周飾之像》、《謝超宗像》、《宋桂陽王寵姬像》、《劉宰之板像》、《王獻之板像》、《天安寺惠明板像》、《擣衣圖》、《施脩林搖錫像》、《江智淵劉季之像》、《太宰像》、《靈基寺瑾統像》、《蔡姬蕩舟圖》、《詩新臺圖》、《鬬鴨圖》、《蕭史圖》、《敘夢賦》、《服乘箴圖》,並傳於代者也。〉
子綏。〈中品。〉謝云:「體運遒舉,風力頓挫,一點一拂,動筆新奇。簡於繪事,傳世蓋寡。」在第二品,顧駿之下、袁倩上。〈《朝臣像》、《王晏蕭寅像》、《周盤龍》,麻紙畫《立釋迦像》,傳於世。〉
綏弟弘肅。〈中品上。〉姚最云:「早藉庭訓,雖所得不多,亦有家法。」在張僧繇、毛稜上。
顧寶光,〈中品上。〉吳郡人。善書畫。大明中為尚書水部郎。〈見《宋書》。《陸探微傳》云︰「司徒左曹椽。」〉謝云:「全法陸家,師事宗稟,方之綏、倩則未優,在第四品蘧道愍下,王維、史道碩上。」〈《射雉圖》、《豫章王像》、《泰始名臣圖》、《宋竟陵王像》、《瑾公像》、《鸂𪄠圖》、《張興像》、《泰始勳臣像》、《王翼之像》、《勳賢像》、《褚淵袁粲圖》、《天竺僧》麻紙畫、《洛中車馬》、《鬬雞圖》、《越中風俗圖》,並傳於世。〉
宗炳,字少文,〈中品上。〉南陽涅陽人。善書畫。江夏王義恭嘗薦炳於宰相,前後辟召,竟不就。善琴書,好山水。西陟荊巫,南登衡岳,因結宇衡山,懷尚平之志。以疾還江陵,歎曰:「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遊。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凡所遊歷,皆圖於壁,坐臥向之,其高情如此。年六十九。嘗自為《畫山水序》曰:「聖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至於山水,質有而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遊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余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愧不能凝氣怡身,傷跕石門之流。於是畫象布色,構茲雲嶺。夫理絕於中古之上者,可意求於千載之下。旨微於言象之外者,可心取於書策之內。況乎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且夫崑崙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覩;逈以數里,則可圍於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綃素以遠暎,則崑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竪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逈。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於一圖矣。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巖,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類,理入影迹,誠能妙寫,亦誠盡矣。於是閒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藂,獨應亡人之野。峯岫嶤嶷,雲林森眇,聖賢暎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見沈約《宋書‧隱逸傳》及《炳別傳》。〉謝赫云:「炳於六法,亡所適善。然含毫命素,必有損益。迹非准的,意可師効。」在第六品,劉紹祖下、毛惠遠上。彥遠曰:「既云『必有損益』,又云『非准的』;既云『六法亡適善』,又云『可師効』。謝赫之評,固不足采也。且宗公,高士也,飄然物外情,不可以俗畫傳其意旨。」〈《嵇中散》白畫、《孔子弟子像》、《獅子擊象圖》、《潁川先賢圖》、《永嘉邑屋圖》、《周禮圖》、《惠持師像》,並傳於代也,凡六本。〉
王微字景賢,〈下品。〉瑯琊臨沂人。善書畫。嘗居一屋,讀書玩古,不出十餘年。與友人何偃書曰:「吾性知畫,蓋鳴鵠識夜之機,盤紆糺紛,咸紀心目。故山水之好,一往迹求,皆得髣髴。」竟不就辟。世祖以貞栖絕俗,贈祕書監。微作《敘畫》一篇,其略曰:「辱顏光祿書:以圖畫非止藝行,誠當與衆象同體。而工篆隸者,自以書巧為高,欲其並辯藻繪,覈其攸同。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且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辯方州,標鎮阜,劃浸流。本乎形者融,靈而動者變,心也,靈亡所見,故所託不動;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於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曲以為嵩高,趣以為方丈。以叐之畫,齊乎太華,枉之點,表夫隆準。眉額頰輔,若晏笑兮,孤巖鬱秀,若吐雲兮。橫變縱化,故動生焉,前矩後方出焉。然後宮觀舟車,器以類聚;犬馬禽魚,物以狀分。此畫之致也。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圭璋之琛,豈能髣髴之哉!披圖按牒,効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也。」〈《宋書》有傳,及王智深《宋紀》,序在別傳。〉謝赫云:「微與史道碩並師荀、衛。王得其意,史傳其似。」在頤寶光下。彥遠論曰:「圖畫者,所以鑒戒賢愚、怡悅情性。若非窮玄妙於意表,安能合神變乎天機?宗炳、王微,皆擬迹巢由,放情林壑,與琴酒而俱適,縱烟霞而獨往。各有畫序,意迹跡高,不知畫者,難可與論。因著於篇,以俟知者。」
謝莊,字希逸,陳郡陽夏人。幼有才學。初為始興王濬後軍參軍。性多巧思,善畫。制木方丈,圖天下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別郡殊,合之則宇內為一。作《畫琴帖序》,自序其畫云。泰始二年卒,官至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兼中書令。年四十六。贈右光祿大夫,謚憲子。〈見《宋書》,又《莊集》。〉
袁倩。〈中品上。〉謝云:「北面陸氏,最為高足。象人之妙,亞美前脩。但守師法,不出新意。其於婦人,特為古拙。」在第二品,陸綏下、姚曇度上。〈徐令麻紙《豫章王像》、《張暢等像》、《王抗棋圖》、《會獻圖》、《正聲伎圖》、《御臨軒圖》、《朝臣十二人圖》、《吳楚夜踏歌圖》、《豫章王宴賓圖》、《天女》白畫、《東晉高僧》白畫、《二龍圖》、《貌三人像》,(不題名字,並冠武弁,有太清年月。)並行於世。又《維摩詰變》一卷,百有餘事,運思高妙,六法備呈,置位無差。若神靈感會,精光指顧,得瞻仰威容,前使顧、陸知慙,後得張、閻駭歎。又有《蒼梧圖》,傳於前代也。〉
倩子質。姚最云:「風力爽俊,不墜家聲。始踰志學之年,便嬰顛癇之疾。曾見《莊周木雁圖》、《卞和抱璞圖》,筆勢勁健,繼父之美。若方之體物,則伯仁龍馬之詞;比之書翰,則長胤狸骨之方。雖語迹異途,而妙理同歸一致。」
史敬文。〈中品上。《黃帝昇仙圖》、《梁冀人馬畫》、《張平子西京賦圖》,並傳於代。〉
史藝。〈下品。《屈原漁父圖》、《王羲之像》、《孫綽像》,並傳於代。〉
劉斌。〈下品。《詩黍離圖》傳於代。〉
尹長生。〈下品。或作尹扈生。《駱簡像》、《山陰公主像》、《南朝貴戚圖》、《車馬圖》,並傳於代。〉
顧駿之。〈中品。嚴公等像,並傳於代。〉
康允之。〈中品。〉
顧景秀,〈中品上。〉宋武帝時畫手也。在陸探微之先,居武帝左右。武帝嘗賜何戢蟬雀扇,是景秀畫。後戢為吳興太守,齊高帝求好畫扇,戢持獻之。陸探微、顧寶光見之,皆歎其巧絕。〈《宋文帝像》、《宋謝琨兄弟四人像》、《晉中興帝相像》、《王獻之竹圖》、《劉牢之小兒圖》、《鸂𪄠圖》、《王僧綽像》、《蟬雀麻紙圖》、《鸚鵡畫扇》、《樹相雜竹懷香畫圖》、《孫公命將圖》、《名臣圖》、《刺虎圖》、《小兒戲鵝圖》,(或云是畫昭明太子。)《王謝諸賢圖》、《陸機詩圖》,並傳於代。〉謝云:「神韻氣力,不足前修。筆精謹細,則逾往烈。始變古體,創為今範。賦彩制形,皆有新意。扇畫蟬雀,自景秀始也。宋大明中,莫敢與竟。」在第二品,陸綏上。〈彥遠按:大明中有顧寶光,景秀豈得獨擅也?〉
吳暕。〈下品。〉謝云:「體法雅媚,制置才巧。擅美當年,有聲京洛。」在第二品,江僧寶下。
張則。〈下品。〉謝云:「意態宏逸,動筆新奇。」在吳暕下。
劉胤祖,〈下品。〉官至尚書、吏部郎。謝云:「蟬雀特盡微妙,筆迹超越,爽俊不凡。」在第三品,晉明帝下。
胤祖弟紹祖,〈下品。〉官至晉太康太守。謝云:「善於傳寫,不閑構思。鳩斂卷秩。近將兼兩,宜有草創,綜於眾本。筆迹調快,勁滑有餘。然傷於師工,乏其士體。其於模寫,特為精密。」
胤祖子璞。姚最云:「體運精研,亞于胤祖。」在梁元帝下。
蔡斌。〈下品下。《遊仙圖》、《蘇武像》,並傳於代。〉
濮萬年。〈下品。《蘇門先生名臣像》,傳於代。〉
萬年弟道興。〈下品。《列女辯通圖》,傳於代。〉
史粲。〈中品下。《馬勢》白畫、《八駿圖》,傳於代。〉
宋僧辯。〈下品。〉
褚靈石。〈下品。〉
范惟賢。〈諸家並不載品第,唯南齊高帝集名畫曰十二人,自陸至范惟賢,亦未見其迹。〉
歷代名畫記卷第七
作者:張彥遠 唐
南齊
宗測,字敬,微炳之孫也。〈炳已具第六卷。〉代居江陵,不應辟召。驃騎將軍豫章王嶷請為參軍,測答曰:「得何謬傷海鳥,橫斤山木?」性善書畫,傳其祖業。志欲遊名山,乃寫祖炳所畫《尚子平圖》於壁。隱廬山,居炳舊宅,畫阮籍遇孫登於行障上,坐臥對之。又畫永業寺佛影臺,皆稱臻絕。〈《南齊書》具載。〉
姚曇度,〈中品上。〉謝云:「畫有逸才,巧變鋒出。魑魅鬼神,皆為妙絕。雅鄭兼善,英奇俊拔。天挺生知,出人意表。雖然,洪纖循矩,往往有失。」在第三品,袁倩下、顧生上。
曇度子,不知名,出家,法號惠覺。〈下品。〉姚最云:「丹青之用,繼父之美。定其優劣,嵇聶之流。」〈有《殷洪像》、《白馬寺寶臺樣》行於代。〉
蘧道愍,〈下品。〉謝云:「與章繼伯並善寺壁,兼能畫扇。人馬數分,毫釐不失。別體之妙,可謂入神。」蘧始師章,冰寒於水。
道愍外甥沙門僧珍,師道愍之畫。〈中品上。〉姚最云:「嵇聶之流,與惠覺同品。」〈《有姜嫄等像》、《豫章王像》、《康居人馬》傳於代。〉
章繼伯,〈下品。〉謝云:「與蘧同品。」〈《藉田圖》,絹長三丈,傳於代。〉
范懷珍。〈中品。或作懷粲,或作懷堅。《渥洼馬圖》、《孝子》屏風行於代。〉
鍾宗之。〈下品。《王攸之等像》、《王柳等像》、《王獻之像》行於代。〉
王奴。〈下品。《嘯賦圖》行於代。〉
王殿。〈下品。《曹長孺真》、《列女傳母儀圖》、《三馬圖》、《敗春圖》傳於代。〉
戴蜀。〈中品下。《孝子圖》、《息嬀圖》傳於代。〉
陳公恩。〈下品。《列女貞節圖》、《列女仁智圖》、《朱買臣圖》傳於代。〉
陶景真。〈中品下。《孔雀鸚鵡圖》、《虎豹圖》傳於代。〉
張秀和。〈下品。《游清池圖》傳於代。〉
沈標,〈下品。〉姚最云:「亡所偏善,觸類涉習。留意鉛華,亦有可觀。」
謝赫,〈中品下。〉姚最云:「點刷精研,意存形似。寫貌人物,不俟對看,所須一覽,便歸操筆。目想毫髮,皆亡遺失。麗服靚粧,隨時變改。直眉曲鬢,與時竟新。別體細微,多從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類効顰。至於氣運精靈,未窮生動之致,筆路纖弱,不副雅壯之懷。然中興以來,象人為最。」在沈標下、毛惠秀上。〈《安期先生圖》傳於代。〉
沈粲,〈下品。〉姚最云:「筆迹調媚,專工綺羅,屏障所圖,頗有情趣。」在張僧繇上。〈彥遠云:「專工綺羅,亡所他善,不合在僧繇上。」〉
丁光,謝云:「雖擅名蟬雀,筆跡輕羸,非不精謹,乏其生氣。」〈彥遠云:「若以蟬雀微藝,況又輕羸,則猥廁畫流,固有慚色。」〉
周曇研,沙門彥悰云:「師塞北勤,授曹仲達。比曹不足,方塞有餘。」〈塞北勤未詳。〉
謝惠連,〈中品中。〉陳郡陽夏人。幼有詞學,族兄靈運歎服之。官至司徒府參軍,以疎放,久不從官。年二十,書畫並妙。〈《南齊書》具載。〉
謝約,〈下品。〉孫暢之云:「綜弟也。為衛尉參軍。范曄為傳。善山水。」〈《大山圖》并《聲妓樂器圖》傳於代。〉
虞堅。〈下品。〉
丁寬。〈下品。〉
劉瑱,字士溫,〈下品。〉彭城人。少聰慧,多才藝,工書畫,飲酒至數斗。畫嬪嬙當代第一。官至吏部郎。〈見《南齊書》。〉謝云:「用意綿密,畫體簡細。筆力困弱,制置單省。婦人最佳,但纖削過差,翻為失真。然玩之詳熟,甚有姿態。」〈《擣衣圖》、《劉長史圖》、《少年行樂圖》、《朝臣圖》、《吳中行舟圖》,並傳於代。〉
毛惠遠,〈中品上。〉滎陽陽武人。善畫馬。時劉瑱善畫婦人,並當代第一。官至少府卿。市青碧一千二百斤供御畫用,錢六十五萬。有言惠遠納利者,世祖勑尚書評價,貴二十八萬,殺之。後家徒壁立,上悔痛之。〈見蕭子顯《齊書》。〉謝云:「畫體周贍,無適不諧,出意無窮,縱橫絡繹,位置經略,尤難比儔。筆力遒媚,超邁絕倫。其於倐忽揮霍,必也極妙。至於定質塊然,翻未盡善。鬼神及馬,泥滯於時。」〈彥遠按:《南齊史》稱惠遠畫馬第一,謝乃云:「泥滯於時。」曾見《酒客圖》,是官卷,後有題記,筆迹之外,頗有風格,意匠師於顧。《酒客圖》、《刀戟圖》、《中朝名士圖》、《刀戟戲圖》、《七賢》藤紙圖、《赭白馬圖》、《騎馬變勢圖》、《葉公好龍圖》,並傳於代。〉
惠遠弟惠秀。〈下品下。〉永明中,待詔秘閣。世祖將北伐,命惠秀畫《漢武北伐圖》,中書郎王融監掌其事。融好功名,秀又善圖。畫成,帝極珍貴,置瑯琊臺上,每披玩焉。〈見《南齊書》。〉姚最云:「繪事詳悉,太自矜持,翻成羸鈍。遒勁不及於惠遠,精思有過於稜矣。」〈《洴除圖》、《剡中谿谷邨墟圖》、《胡僧圖》、《釋迦十弟子圖》、《二疎圖》,傳於代。〉
惠遠子稜,姚最云:「便速有餘,真巧不足。善於布置,比之叔父,則牀下安牀。」
梁
元帝蕭繹,字世誠,〈中品。〉武帝第七子。初生便眇一目,聰慧俊朗,博涉技藝,天生善書畫。初封湘東王,後乃即位,年四十七。追號元帝,廟號世祖。嘗畫聖僧,武帝親為贊之。任荊州刺史日,畫《蕃客入朝圖》,帝極稱善。〈《梁書》具載。〉又畫《職貢圖》,并序。善畫外國來獻之事。〈序具本集。〉姚最云:「湘東天挺生知,學窮性表,心師造化,象人特盡神妙。心敏手運,不加點理。聽訟之暇,眾藝之餘,時遇揮毫,造化驚絕,足使荀、衛閣筆,袁、陸韜翰。」〈《游春苑》白麻紙圖、《鹿圖》、《師利像》、《鶼鶴陂澤圖》、《芙蓉蘸鼎圖》,並有題印,傳於後。〉
元帝長子方等,字實相,尤能寫真。坐上賓客,隨意點染,即成數人。問童兒,皆識之。後因戰歿,年二十二。贈侍中、中軍將軍、揚州刺史,謚忠莊太子。〈見《梁書》及《三國典略》。《龍馬出渥洼圖》。〉
蕭大連,字仁靖,簡文帝第五子。少俊爽風流,有巧思。洞達音律,工丹青。初封臨海縣公,官至東揚州刺史、輕車將軍。大寶元年,封南郡王,年二十五。〈見《梁書》。〉
蕭賁,字文奐,〈下品。〉蘭陵人。多詞學,工書畫。曾於扇上畫山水,咫尺內萬里可知。仕梁為河東太守。〈見《梁書》。〉姚最云:「雅性精密,後來難比。含毫命素,動必依真。學不為人,自娛而已。人間罕見其迹。」
陸杲,字明霞,〈中品上。〉吳郡人也。好詞學,信佛理,工書畫,與舅張融齊名。初仕齊,後入梁,官至特進、揚州大中正。〈見《梁書》。〉謝云:「體致不凡,跨邁流俗。時有合作,往往出人。點畫之間,動襍灰琯,傳於代者蓋寡。」
陶弘景,字道明,丹陽秣陵人。幼有異操。年十歲,得葛洪《神仙傳》,便有長生之志。善琴棋,工草隸。徵為諸王侍讀。永明十年,辭祿,遂止於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好著述,明眾藝,善書畫。大同二年卒,年八十五。贈中散大夫,謚曰貞白先生。〈見《梁書•處士傳》。〉武帝嘗欲徵用,隱居畫二牛,一以金籠頭牽之,一則逶迤就水草。梁武知其意,不以官爵逼之。朝廷有事,多詢之,號山中宰相。
張僧繇,〈上品中。〉吳中人也。天監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時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傳寫貌,對之如面也。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內有栢堂,僧繇畫盧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問:「釋門內如何畫孔聖?」僧繇曰:「後當賴此耳。」及後周滅佛法,焚天下寺塔,獨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毀拆。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初,吳曹不興圖青谿龍,僧繇見而鄙之,乃廣其像於武帝龍泉亭,其畫草留在秘閣,時未之重。至太清中,震龍泉亭,遂失其壁,方知神妙。又畫天竺二胡僧,因侯景亂,散坼為二。後一僧為唐右常侍陸堅所寶。堅疾篤,夢一胡僧告云:「我有同侶,離坼多時,今在洛陽李家。若求合之,當以法力助君。」陸以錢帛果於其處購得,疾乃愈,劉長卿為記述其事。張畫所有靈感,不可具記。〈彥遠家有僧繇《定光如來像》,元和中進入內,曾見《維摩詰并二菩薩》,妙極者也。〉姚最云:「善圖寺壁,超越羣公。價等曇度,朝衣野服,古今不失,奇形異貌,殊方夷夏,皆參其妙。唯公及私,手不釋筆;俾晝作夜,未嘗倦怠。數紀之內,亡須臾之閑。然聖賢曬曯,猶乏神氣。豈可求備於一人?雖云晚出,殆亞前哲。」在沈粲下。〈彥遠以此評最謬。〉李嗣真云:「顧、陸已往,鬱為冠冕。盛稱後葉,獨有僧繇。今之學者,望其塵躅,如周、孔焉。何寺塔之云乎?且顧、陸人物衣冠,信稱絕作,未覩其餘。至於張公,骨氣奇偉,師模宏遠,豈唯六法精備,實亦萬類皆妙。千變萬化,詭狀殊形,經諸目,運諸掌,得之心,應之手。意者天降聖人為後生則,何以制作之妙,擬於陰陽者乎?請與顧、陸同居上品。」張懷瓘云:「姚最稱:『雖云後生,殆亞前品。』未為知音之言。且張公思若湧泉,取資天造,筆纔一二,而像已應焉。周材取之,今古獨立。象人之妙,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清谿宮水怪圖》、《吳王格虎圖》、《維摩詰像》、《橫泉鬬龍圖》、《昆明二龍圖》、《行道天王圖》、《漢武射蛟圖》、《雜人馬兵刀圖》、《朱異像》、《羊鴉仁躍馬圖》、《摩衲仙人圖》、《梁北郊圖》、《梁武帝像》、《梁宮人射雉圖》、《定光佛像》、《醉僧圖》、《田舍舞圖》、《詠梅圖》,並傳於代者也。〉
僧繇子善果,〈中品。或作張果。〉李嗣真云:「既漸過庭之訓,猶是名家之駒。摽置點拂,殊多佳致。時有合作,亂真於父。若長轡遠途,迹不迨意。一篇之中,自有玉石。」在田、楊之下,鄭法輪之上。〈《悉達太子納妃圖》、《靈嘉寺塔樣》,傳於代。〉
善果弟儒童。〈中品上。《釋迦會圖》、《寶積經變》,傳於代。〉
袁昂,字千里,〈中品上。〉陳郡陽夏人。仕齊為秘監、黃門侍郎。幼以孝稱,頗善畫。入梁,官至中書監。年八十。贈侍中特進,謚曰穆正。〈見《梁書》。〉僧悰云:「稟則鄭公,亡所失墜。綺羅一絕,超彼常倫。」
焦寶願,〈下品。〉姚最云:「早游張、謝,靳固不傳。傍求造請,事均盜道。衣制樹色,皆自新意。點黛施朱,輕重不失。」在毛稜上、嵇寶鈞下。
嵇寶鈞,〈下品。〉姚最云:「雖亡師範,而意兼真俗。賦彩鮮麗,觀之悅情。」〈彥遠以畫性所貴天然,何必師範?〉
聶松,〈下品。〉姚最云:「與嵇同品。言其優劣,僧繇之亞。」在解倩上。〈《支道林像》傳於代。〉
解倩,〈中品下。〉姚最云:「全法蘧章,筆力不及。通變巧捷,寺壁最長。」〈《丁貴人彈曲項琵琶圖》、《五夫人像》、《九子魔圖》,傳於代。〉
陸整。〈中品上。御像傳於代。〉
江僧寶,〈中品下。〉謝赫云:「斟酌袁、陸,親漸朱藍。用筆骨鯁,甚有師法。象人外,亡所長。」在第三品戴逵下、吳暕上。〈《臨軒圖御像》、《職貢圖》、《小見戲鵞圖》,並有陳朝年號,傳於代。〉
光宅寺僧威公,〈中品。〉姚最云:「下筆為京洛所知。」
僧吉底俱,外國人。〈中品。〉
僧摩羅菩提,亦外國人。〈中品。〉
僧迦佛陀,〈中品。〉禪師,天竺人。學行精慤,靈感極多。初在魏,魏帝重之。至隋,隋帝於嵩山起少林寺。至今房門上有畫神,即是迦佛陀之迹。〈見《續高僧傳》。有《{艹佛}菻國人物圖》、《器物樣》、《外國獸圖》、鬼神畫,並傳於代。〉姚最云:「已上三僧,既華夷殊體,亡以知其優劣。」〈彥遠按:《梁書•外國傳》云:「干陁利國王瞿曇備跋陁羅者,亦工畫。其國在南海洲上。天監元年四月八日,瞿曇夢一僧相告云︰「中國今有聖主,十年內,佛法大興。汝可朝貢,不然,則汝國不安。」夢中與僧同到中國,見梁天子,見而異之,記得梁主形貌,命筆寫之,遂遣使并本國畫工請寫高祖真。上許之,遂還本國。陀羅以高祖真類已畫者,盛之實函,日加禮敬。」以外國能畫,故附此記云。〉
歷代名畫記卷第八
作者:張彥遠 唐
目录
1 陳
2 後魏
3 北齊
4 後周
5 隋
陳
顧野王,字希馮,吳郡人。七歲通五經,善屬詞,能書畫。長為鴻儒,天象地理無不畢習。在梁為中領軍。時宣城王為揚州,野王善畫,王褒善書,俱為賓友,時號二絕。入陳,官至黃門侍郎,年六十三。贈右衛將軍。〈見《陳書》〉
後魏
蔣少遊,樂安博昌人。敏彗機巧,工書畫,善畫人物及雕刻。雖有才學,常在剞劂繩墨之間,園湖城殿之側。識者歎息,少遊坦然。以為已任,不告疲勞。官至將作大匠、太常少卿、前將軍、都水,兼此四官,贈龍驤將軍、青州刺史。溢曰「質」。〈見《後魏書》。時有郭善明、侯文和、柳儉、閔文和、郭道興,並以巧思稱〉彥遠以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鄙亡德而有藝也。君子依仁遊藝,周公多才多藝,貴德藝兼也。茍亡德而有藝,雖執廝役之勞,又何興歎乎!
楊乞德,封新鄉侯。歸心釋門,施身入寺。善畫佛像,價陵曇度。
王由,字茂道,善書畫。摹畫佛像,為時所服。官至東萊太守。〈見《後魏書》〉
祖班者,東魏人,善畫。〈見《三國典略》〉
北齊
高孝珩,世宗第二子,封廣寧郡王、尚書令、大司徒、司州牧。博涉多才藝,嘗於廳事壁上畫蒼鷹,睹者疑其真,鳩雀不敢近。又畫《朝士圖》,當時絕妙,為周師所虜。授開封縣侯。孝珩亦善音律,周武宴齊君臣,自彈琵琶,命孝珩吹笛。〈見《北齊書》〉
蕭放,字希逸,梁武帝猶子也。為本朝著作郎,入齊待詔詞林館,善丹青,因於宮中監諸畫工。帝令采古來麗美詩及賢哲充畫圖。帝甚善之,與楊休之同撰《禦覽》,加鎮東大將軍、散騎常侍。〈見《北齊書》〉
楊子華〈中品上〉,世祖時任直閣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嘗畫馬於壁,夜聽蹄嚙長鳴,如索水草。圖龍於素,舒卷輒雲氣縈集。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號為畫聖。非有詔不得與外人畫。時有王子沖善棋通神,號為二絕。〈見《北齊史》〉閻立本云:「自像人已來,曲盡其妙,簡易摽美,多不可滅,少不可逾。其唯子華乎!」僧琮云:「在孫下田上。李六在上品,張下鄭上。」〈《斛律金像》、《北齊貴戚遊苑圖》、官苑人物屏風、《鄴中百戲》、《獅猛圖》並傳於代〉
田僧亮〈下品〉官至三公、中郎將。入周,為常侍。當時之名高於董、展。僧琮云:「挺特生知,不由師授。田家一種,古今獨絕。在楊子華下。」〈竇蒙云:「非獨田家,眾藝皆妙。楊、孫之次,董、展上流。彥遠以僧亮畫意類於展而不如展之精密也〉李云:「田、楊聲實與董、展相侔,備道形似。田氏野服柴車,名為絕筆,與楊契丹同在上品。董展之下。」
劉殺鬼〈下品〉,與楊子華同時,世祖俱重之。畫鬥雀於壁間,帝見之為生,拂之方覺。常在禁中錫賫鉅萬,任梁州刺史。〈見《北齊書•詞苑傳》〉
曹仲達,本曹國人也。北齊最稱公能畫梵像,官至朝散大夫。〈國朝宣律師撰《三寶感通記》具載仲達畫佛之妙,頗有靈感〉僧琮云:「曹師於袁,冰寒於水。外國佛像,亡兢於時。」〈盧思道、斛律明月、慕容紹宗等像,《弋獵圖》、《齊武臨軒對武騎名馬圖》傳於代〉
殷英童,善畫兼楷隸。
高尚士〈中品〉,徐德祖〈下品〉,曹仲璞,已上三人並是當時名手。
後周
馮提伽,北平人也。官至散騎常侍,兼禮部侍郎。志尚清遠,後避周末之亂,傭畫並汾之間。竇蒙云:「寺壁皆有合作,風格精密,動若神契。」彥遠按:提伽之跡,未甚精密。山川草樹宛然,塞北車馬為得意。人物非所長。
隋
閻毗,榆林盛樂人,工篆隸,善丹青。當時號為臻絕。周武帝時拜儀同三司,隋帝愛其才藝,令侍東宮。數以雕麗之物,取悅於皇太子。拜車騎將軍。煬帝令毗修輦輅,多所損益。與宇文愷參詳故實,並推巧思。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見《隋書》。時有何稠、宇桂林、劉龍、龍弟袞,並有巧思,絕世過人〉
展子虔〈中品下〉,歷北齊、周、隋。在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僧琮云:「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尤善臺閣、人馬、山川,咫尺千里。」李云:「董展同品,董有展之車馬,展亡董之臺閣。」〈法華變、白麻紙《長安車馬人物圖》、《弋獵圖》、雜宮苑南郊、白畫《王世充像》、《北齊後主幸晉陽圖》、《朱賣臣覆水圖》並傳於代〉
鄭法士〈中品上〉,在周為大都督、左員外侍郎、建中將軍,封長社縣子。入隋,授中散大夫。僧琮云:「取法張公,備該萬物。後來冠冕,獲擅名家。在孫尚子上。」李云:「伏道張門,謂之高足,鄰幾睹奧,具體而微。氣韻摽舉,風格遒俊。麗組長纓,得威儀之樽節;柔姿綽態,盡幽閑之雅容。至乃百年時景,南鄰北裏之娛,十月車徒,流水浮雲之勢,則金張意氣,玉石豪華,飛觀層樓,間以喬林。嘉樹碧潭,素瀨糅以;雜英芳草,必暖暖然,有春臺之思。此其絕倫也。江左自僧繇已降,鄭君是稱獨步。在上品楊子華下、孫尚子上。」〈按:鄭法輪、鄭德文、袁昂、陳善見、劉烏、閻立本皆師鄭公,各有形似,識者方辯之。《禽盧明月像》、《阿育王像》、《陳玄英像》、《責戚屏風》、《洛中人物車馬》、《隋文帝入佛堂像》、《北齊畋遊像》、《楊素賀若弼像》、並《遊春苑圖》並傳於代〉彥遠以李大夫所許鄭在楊下,此非允當,鄭合在楊土。
法士弟法輪〈中品上〉,李云:「屬意溫雅,用筆調潤,精密有余,高奇未足。輿馬之際,難與比肩,比其兄為劣。及其辟臺苑,恣登臨,羅綺如春,芳菲似雪,亦為絕塵也。」僧琮云:「法輪精密有餘,不近師匠,全範士體,先圖寺壁。本效張公,為步不成,諒非高雅。前賢品第,以此失之。」法士子德文〈中品〉,李云:「筆跡纖懦,英靈銷歇。與法輪、劉烏同。」
孫尚子〈上品中〉,睦州建德縣尉。僧琮云:「師模顧陸,骨氣有余。鬼神特所偏善,婦人亦有風態。在法士下、子華上。」竇蒙云:「鞍馬樹石,法士不如,與顧、陸異跡,豈獨鬼神而已?」李云:「孫、鄭共師於張,鄭則人物樓臺,當霸雄伯;孫則魑魅魍魎,參靈酌妙。善為戰筆之體,甚有氣力。衣服手足,木葉川流,莫不戰動。唯須發獨爾調利。他人效之,終莫能得,此其異態也。在上品鄭下、董展上。」〈《美人圖》、屋宇鬼神,傳於代〉
董伯仁〈中品上〉,汝南人也。多才藝,鄉裏號為「智海」。官至光祿大夫、殿中將軍。僧琮云:「綜敘多端,尤精位置。屏障一種,亡愧前賢。在陳善見下。」竇蒙云:「樓臺人物,曠絕今古。雜畫巧瞻,高視孫、田,乃變化萬殊,何止屏風一種?」李云:「董與展,皆天生縱任,亡所祖述。動筆形似,畫外有情,足使先輩名流動容變色。但地處平原,闕江山之助;跡參戎馬,少簪裾之儀。此是所未習,非其所不至。若較其優劣,則欣戚笑言,皆窮生動之意;馳騁弋獵,各有奔飛之狀。必也三昧輪奐,董氏造其微;六轡沃若,展生居其駿,董有展之車馬,展亡董之臺閣。」汝南今多畫跡,是其絕思。石泉公王方慶觀之而歎曰:「向使展、董二人與江東諸子易地而處,張侯已降,鹹應病足。」鑒者以為知言。初董與展同召入隋室,一自河北,一自江南。初則見輕,後乃頗采其意。古來詞人亦有此累。〈《周明帝畋遊圖》、雜畫臺閣樣、彌勒變、《弘農田家圖》、《隋文帝上廄名馬圖》,傳於代〉
楊契丹〈上品中〉,宮至上儀同。僧琮云:「六法備該,甚有骨氣。山東體制,允屬伊人。在閻立本下。」〈竇云:「契丹之跡,非不推富,比之董展則乏精微。」〉李云:「田楊聲侔董展。昔田楊與鄭法士同於京師光明寺畫小塔,鄭圖東壁、北壁,田圖西壁、南壁,楊畫外邊四面,是稱三絕。楊以簟蔽畫處,鄭竊觀之,謂楊曰:『卿畫終不可學,何勞鄣蔽?』楊特托以婚姻,有討門之好。又求楊畫本,楊引鄭至朝堂,指宮闕衣冠車馬曰:『此是吾畫本也』。由是鄭深歎服。」〈光明寺後為大雲寺,今長安懷遠裏也〉又寶剎寺一壁佛涅槃變、維摩詰等,亦為妙作,與田同品。〈《隋朝正會圖》、《幸洛陽圖》、《豆盧寧像》、《貴戚遊宴圖》雜佛變,傳於代〉
劉烏〈下品〉,僧琮云:「師於鄭屏、鄣有功。其於綿密獨越倫輩。」李云:「學於鄭,不少風格,但未遒耳。」
陳善見〈下品〉,僧琮云:「準的於鄭遒媚,溫潤則不及之。」裴孝源云:「二閻、袁、陸、張之外,學者陳善見、王知慎之流,萬得其一。固未及於風格,尚汲汲於形似。今之所蓄,皆善見寫榻,都非楊、鄭之真矣。」
江志〈中品〉,僧琮云:「筆力勁健,風韻頓挫。模山擬石,妙得其真。」
李雅〈下品〉,為滕王庫直〈或雲秦王〉。僧琮云:「神氣抑楊,獨越倫伍。聖僧形制,是所尤工。」竇云:「佛像鬼神,法士以下,僧繇之亞,契丹善見未可比之。」
王仲舒〈下品〉,僧琮云:「北面孫公,風骨不逮,精熟潤媚,推於名輩。」
閻思光〈下品〉,解悰〈下品〉,程瓚〈下品〉,已上三人並隋朝名手。
尉遲跋質那,西國人。善畫外國及佛像,當時擅名,今謂之大尉遲。〈《六番圖》、《外國寶樹圖》,又有《婆羅門圖》傳於代〉
天竺僧曇摩拙義,亦善畫。隋文帝時自本國來,遍禮中夏阿育王塔。至成都雒縣大石寺,空中見十二神形,便一一貌之,乃刻木為十二神形於寺塔下,至今在焉。〈具《三寶感通記》〉
作者:張彥遠 唐
晉
明帝司馬紹,字道幾,〈下品上。〉元帝長子。幼異,有對日之奇。及長,善書畫,有識鑒,最善畫佛像。《蔡謨集》云:「帝畫佛於樂賢堂,經歷寇亂,而堂獨存。顯宗敕著作爲頌。」大寧中,年二十七,謚曰明帝,廟號肅祖。〈見《晉書》。〉謝云︰「雖略於形色,頗得神氣,筆迹超越。」〈彥遠曾見晉帝《毛詩圖》,舊目云「羊欣題字」,驗其迹,乃于敬也。《豳詩七月圖》,《毛詩圖》二,《列女》二,《史記列女圖》二,《雜鳥獸》五,《游清池圖》二,《息徒蘭圃圖》,《雜異鳥圖》,《洛神賦圖》,《游獵圖》,《雜禽獸圖》,《東王公西王母圖》,《洛中貴戚圖》,《穆王宴瑤池圖》,《漢武回中圖》,《瀛州神圖》,《人物風土圖》傳於代。又畫《列女》、《禹會塗山》、《殷湯伐桀圖》。〉
荀勗,字公曾,〈中品下〉,潁川人。多才藝,善書畫。在魏爲大將軍掾,入晉爲侍中中書監、濟北侯、光祿大夫、尚書令。太康十年,贈司徒,謚曰成。鍾會嘗詐作勗書,就勗母取寶劍。會于時方造宅,勗潛畫會祖父形於壁。會兄弟入門,見之感動,乃廢宅。勗書亦會之比也。〈見《魏志》及劉義慶《世說》。有《大列女圖》、《小列女圖》。〉謝云︰「荀與張墨同品。」在第一品衛協下、顧駿之上。
張墨。〈下品。〉謝赫云︰「與荀勗並,風範氣韻,極妙參神,但取精靈,遺其骨法。若拘以體物,則未覩精奧;若取其意外,則方厭膏腴。可與知音說,難與俗人道。」〈屏風一,《維摩詰像》,雜白畫一,《擣練圖》,傳於代。〉
衛協。〈上品下。〉《抱朴子》云︰「衛協、張墨,並爲畫聖。」孫暢之《述畫》云:「《上林苑圖》,協之迹最妙。又《七佛圖》,人物不敢點眼睛。」顧愷之《論畫》云:「七佛與大列女,皆協之迹,偉而有情勢。」《毛詩北風圖》亦協手,巧密於情思。此畫短卷,八分題。元和初,宗人張惟素將來,余大父答以名馬并絹二百疋。惟素後却索將貨與韓侍郎愈之子昶,借與故相國鄒平段公家,以模本歸於昶。彥遠會昌元年見段家本,後又於襄州從事見韓家本。謝赫云:「古畫皆略,至協始精。六法頗爲兼善,雖不備該形似,而妙有氣韻,凌跨羣雄,曠代絕筆。」在第一品曹不興下,張墨、荀勗上。李嗣真云:「衛之迹,雖有神氣,觀其骨節,無累多矣。顧生天才傑出,何區區荀、衛,敢居其上?」彥遠以衛協品第在顧生之上,初恐未安。及覽《顧生集》,有《論畫》一篇,歎服衛畫《北風》、《列女圖》,自以爲不及,則不妨顧在衛之下。荀又居顧之上,則未敢知。〈《詩北風圖》、《史記伍子胥圖》、《醉客圖》、《神仙畫》、《張儀像》、《鹿圖》、《詩黍離圖》、《史記列女圖》、白畫《上林苑圖》、《卞莊子刺虎圖》、《吳王舟師圖》,並傳於代。又有《小列女》、《楞嚴七佛》。〉
王廙,字世將,〈上品上。〉瑯琊臨沂人。善屬詞,工書畫。過江後爲晉代書畫第一,音律衆妙畢綜。元帝時爲左衛將軍,封武康侯。時鎮軍謝尚於武昌昌樂寺造東塔,戴若思造西塔,並請廙畫。王敦用廙爲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護南蠻校尉,贈侍中。年四十七。〈見《晉書》卷七十六及何法盛《晉中興書》。〉廙畫爲晉明帝師,書爲右軍法。時右軍亦學畫於廙,廙畫《孔子十弟子》,贊云:「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將隆余堂構。今始年十六,學藝之外,書畫過目便能。就余請書畫法,余畫《孔子十弟子圖》以勵之。嗟爾義之,可不勗哉!畫乃吾自畫,書乃吾自書,吾餘事雖不足法,而書畫固可法。欲汝學書,則知積學可以致遠;學畫,可以知師弟子行已之道,又各爲汝贊之。」〈見廙本集。有《異獸圖》、《列女仁智圖》、《獅子擊象圖》、《吳楚放牧圖》、《魚龍戲水絹圖》、《村社齊屏風》、《犀兕圖》,並傳於代。〉
王羲之,字逸少,〈中品下。〉廙從子也。風格爽舉,不顧常流。書既爲古今之冠冕,丹青亦妙。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贈金紫光祿大夫。〈見《晉書》。《雜獸圖》、《臨鏡自寫真圖》,扇上畫小人物,傳於前代。〉
羲之子獻之,字子敬。〈中品下。〉少有盛名,風流高邁。草隸繼父之美,丹青亦工。桓溫嘗請畫扇,誤落筆,因就成烏駮牸牛,極妙絕。又書《牸牛賦》於扇上。此扇義熙中猶在。官至中書令。太元十一年卒,年四十三。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曰憲。〈見孫暢之《述畫記》。彥遠按:俗稱逸少爲大令,子敬爲小令,非也。子敬爲中書令,年四十三,族弟珉代居之,珉年三十八。子敬大令也,季琰乃小令也。逸少官不至中書令,不可呼爲大令也。〉
康昕,字君明,〈下品。〉外國胡人,或云義興人。書類子敬,亦比羊欣。曾潛易子敬題方山亭壁,子敬初不疑之。畫又爲妙絕。官至臨沂令。〈孫暢之云︰「勝楊惠。」《五獸圖》傳於代。〉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上品上。〉晉陵無錫人。多才藝,尤工丹青,傳寫形勢,莫不妙絕。劉義慶《世說》云:「謝安謂長康曰:『卿畫自生人以來未有也。』」〈又云:「卿畫蒼頡,古來未有也。」〉曾以一厨畫,暫寄桓玄,皆其妙迹所珍祕者,封題之。玄開其後取之,誑言不開。愷之不疑是竊去,直云︰「畫妙通神,變化飛去,猶人之登仙也。」故人稱愷之三絕:畫絕、才絕、癡絕。又常悅一隣女,乃畫女於壁,當心釘之。女患心痛,告於長康,拔去釘乃愈。〈此一節事亦見劉義慶與《幽明錄》,而小不同,云︰「思江陵美女,畫像簪之於壁玩之。」亦出《搜神記》也。〉嘗欲寫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辭。長康曰:「明府當緣隱眼也。若明點瞳子,飛白拂上,使如輕雲蔽月。」畫人嘗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又畫裴楷真,頰上加三毛。云︰「楷俊朗有識具,此正是其識具,觀者詳之,定覺神明殊勝。」重嵇康四言詩,畫爲圖,常云:「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鴻難。」又畫謝幼輿於一巖裏,人問所以,顧云:「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巖壑中。」又常畫中興帝相列像,妙極一時。著《魏晉名臣畫讚》,評量甚多。又有《論畫》一篇,皆模寫要法。義熙初,爲散騎常侍。〈見《晉史》、《中興書》、檀通鸞《續晉陽秋》、劉義慶《世說》及《顧集》。〉《建康實錄》云:「謝赫論江左畫人,吳曹不興、晉顧長康、宋陸探微皆爲上品,餘皆中下品。連五十尺絹畫一像,心敏手運,須臾立成,頭面、手足、胸臆、肩背,亡遺失尺度,此其難也。曹不興能之。長康又曾於瓦棺寺北小殿,畫維摩詰,畫訖,光彩耀目數日。」《京師寺記》云:「興寧中,瓦棺寺初置,僧衆設會,請朝賢鳴剎注疏。其時士大夫莫有過十萬者,既至長康,直打剎注百萬。長康素貧,衆以爲大言。後寺衆請勾疏,長康曰︰『宜備一壁。』遂閉戶往來一月餘日。所畫維摩詰一軀,工畢,將欲點眸子,乃謂寺僧曰:『第一日觀者請施十萬,第二日可五萬,第三日可任例責施。』及開戶,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萬錢。」劉義慶《世說》云:「桓大司馬每請長康與羊欣論書畫,竟夕忘疲。」孫暢之《述畫記》云:「畫冠冕而亡面貌,勝於戴逵。」謝赫云:「深體精微,筆亡妄下。但迹不迨意,聲過其實。」在第三品,姚曇度下、毛惠遠上。李嗣真云:「顧生天才傑出,獨立亡偶,何區區荀、衛而可濫居篇首?不興又處顧上,謝評甚不當也。顧生思侔造化,得妙物於神會,足使陸生失步,荀侯絕倒。以顧之才流,豈合甄於品彙?列於下品,尤所未安!今顧、陸請同居上品。」〈彥遠以本評繪畫,豈問才流?李大夫之言失矣。〉姚最云:「顧公之美,獨擅往策。荀、衛、曹、張,方之蔑然,如負日月,似得神明。慨抱玉之徒勤,悲曲高而絕唱。分庭抗禮,未見其人。謝云聲過其實,可爲於邑!」張懷瓘云:「顧公運思精微,襟靈莫測,雖寄迹翰墨,其神氣飄然,在煙霄之上,不可以圖畫間求。象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顧爲最。喻之書,則顧、陸比之鍾、張,僧繇比之逸少,俱爲古今之獨絕。豈可以品第拘?謝氏黜顧,未爲定鑒。」〈《梁書•外域傳》:「獅子國晉義熙初獻一玉像,高四尺二寸,玉色特異,制作非人工力。歷晉、宋朝,在瓦棺寺。寺內有戴安道手制佛五軀,及長康所畫《維摩詰》,時稱三絕。齊東昏侯取玉像爲寵妃釵釧,俄爾而東昏侯暴卒。」顧畫有《異獸古人圖》、《桓溫像》、《桓玄像》、《蘇門先生像》、《中朝名士圖》、《謝安像》、《阿谷處女扇畫招隱》、《鵝鵠圖》、《筍圖》、《王安期像》、《列女仙》、白麻紙《三獅子》、《晉帝相列像》、《阮修像》、《阮咸像》、《十一頭獅子》,白麻紙《司馬宣王像》、《劉牢之像》、《虎射豹雜鷙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司馬宣王并魏二太子像》、《鳧雁水鳥圖》、《列仙畫》、《木雁圖》三、《天女圖》、行三龍圖》、絹六幅圖:山水、古賢、榮啟期、夫子阮沅湘并《水鳥》,屏風《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七賢》、《陳思王詩》,並傳於後代。〉
顧愷之《論畫》曰:〈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此以巧歷不能差其品也。〉《小列女》〈面如恨,刻削爲容儀,不畫生氣,又插置丈夫支體,不以自然。然服章與衆物既甚奇,作女子尤麗,衣髻俯仰中,一點一畫,皆相與成其艷姿,且尊卑貴賤之形,覺然易了,難可遠過之也。〉《周本記》〈重疊爾綸有骨法,然人形不如《小列女》也。〉《伏羲》、《神農》〈雖不似今世人,有奇骨而兼美好,神屬冥芒,居然有得一之想。〉《漢本記》〈季王首也。有天骨而少細美,至於龍顏一像,超豁高雄,覽之若面也。〉《孫武》〈大荀首也。骨趣甚奇,二婕以憐美之體,有驚劇之則,若以臨見妙裁,尋其置陳布勢,是達畫之變也。〉《醉客》〈作人形,骨成而制衣服慢之。亦以助醉神耳。多有骨俱,然藺生變趣佳作者矣。〉《穰苴》〈類孫武而不如。〉《壯士》〈有奔勝大勢,恨不盡激揚之態。〉《列士》〈有骨俱,然藺生恨急烈,不似英賢之慨,以求古人,未之見也。於秦王之對荊卿,及復大閑。凡此類,雖美而不盡善也。〉《三馬》〈雋骨天奇,其騰罩如躡虛空,於馬勢盡善也。〉《東王公》〈如小吳神靈居然爲神靈之器,不似世中生人也。〉《七佛》及《夏殷與大列女》〈二,皆衛協手,傳而有情勢。〉《北風詩》〈亦衛手。恐密於精思,名作,然未離南中,南中像興,即形布施之象轉,不可同年而語矣。美麗之形,尺寸之制,陰陽之數,纖妙之迹,世所並貴。神儀在心,面手稱其目者,玄賞則不待喻。不然真絕,夫人心之達,不可惑以衆論。執偏見以擬過者,亦必貴觀於明識。末學詳此,思過半矣。〉《清遊池》〈不見金鎬,作山形勢者,見龍虎雜獸,雖不極體,以爲舉勢,變動多方。〉《七賢》〈唯嵇生一像欲佳,其餘雖不妙合,以比前諸竹林之畫,莫能及者。〉《嵇輕車詩》〈作嘯人似人嘯,然容悴不似中散,處置意事既佳,又林木雍容調暢,亦有天趣。〉《陳太丘二方》〈太丘夷素似古賢,二方爲兩耳。〉《嵇興》〈如其人。〉《臨深履薄》〈兢戰之形,異佳有裁。自《七賢》以來,並戴手也。〉又愷之《魏晉勝流畫讚》曰:「凡將摹者,皆當先尋此要,而後次以即事。凡吾所造諸畫,素幅皆廣二尺三寸,其素絲邪者不可用,久而還正,則儀容失。以素摹素,當正掩二素,任其自正,而下鎮使莫動其正,筆在前運,而眼向前視者,則新畫近我矣。可常使眼臨筆止,隔紙素一重,則所摹之本遠我耳,則一摹蹉積蹉彌小矣。可令新迹掩本迹,而防其近內防內若輕物宜利其筆,重宜陳其迹,各以全其想。譬如畫山,迹利則想動,傷其所以嶷。用筆或好婉,則於折楞不雋;或多曲取,則於婉者增折。不兼之累,難以言悉,輪扁而已矣。寫自頸已上,寧遲而不雋,不使遠而有失。其於諸像,則像各異迹,皆令新迹彌舊本。若長短剛軟,深淺廣狹,與點睛之節,上下、大小、醲薄,有一毫小失,則神氣與之俱變矣。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輕,而松竹葉醲也。凡膠清及彩色,不可進素之上下也。若良畫黃滿素者,寧當開際耳,猶於幅之兩邊,各不至三分。人有長短,今既定遠近,以矚其對,則不可改易闊促,錯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視,而前亡所對者,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乖,傳神之趨失矣。空其實對則大失,對而不正則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對之通神也。」又《畫雲臺山記》曰:「山有面,則背向有影,可令慶雲西而吐於東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盡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暎日。西去山,別詳其遠近:發迹東基,轉上未半,作紫石如堅雲者五六枚。夾岡乘其間而上,使勢蜿蟺如龍,因抱峯直頓而上。下作積岡,使望之蓬蓬然凝而上。次復一峯是石,東鄰向者峙峭峯,西連西向之丹崖,下據絕磵。畫丹崖臨澗上,當使赫巘隆崇,畫險絕之勢,天師坐其上,合所坐石及廕宜磵中,桃傍生石間,畫天師瘦形而神氣遠,據磵指挑,迴面謂弟子。弟子中有二人臨下,到身大怖,流汗失色。作王良穆然坐答問,而超昇神爽精詣,俯眄桃樹。又別作王趙趨:一人隱西壁傾巖餘見衣裾,一人全見室中,使輕妙泠然。凡畫人,坐時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鮮微,此正蓋山高而人遠耳。中段東面丹砂絕㠋及廕,當使嵃㟞高驪,孤松植其上。對天師所壁以成磵,磵可甚相近。相近者,欲令雙壁之內,悽愴澄清,神明之居,必有與立焉。可於次峯頭作一紫石亭立,以象左闕之夾,高驪絕㠋。西通雲臺以表路。路左闕峯,似巖爲根,根下空絕,并諸石重勢,巖相承以合,臨東磵。其西,石泉又見,乃因絕際作通岡,伏流潛降,小復東出,下磵爲石瀨,淪沒于淵。所以一西一東而下者,欲使自欲爲圖。雲臺西北二面可,一圖岡繞之,上爲雙碣石,象左右闕,石上作孤遊生鳳,當婆娑體儀,羽秀而詳,軒尾翼以眺絕澗。後一段赤岓:當使釋弁如裂電。對雲臺西鳳所臨壁以成磵,磵下有清流。其側壁外面作一白虎,匍石飲水。後爲降勢而絕。凡三段山,畫之雖長,當使畫甚促,不爾不稱。鳥獸中時有用之者,可定其儀而用之。下爲磵,物景皆倒。作清氣帶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已上並長康所著,因載于篇。自古相傳脫錯,未得妙本勘校。〉
史道碩。〈上品下。〉孫暢之云:「道碩兄弟四人,並善畫,道碩工人、馬及鵝。」謝云:「碩與王微,並師荀、衛。王得其意,史傳其似。」〈《古賢圖》、《金谷圖》、《鵝圖》、《牛圖》、《七賢圖》、《七命圖》、《蜀都賦圖》、《三馬圖》、《八駿圖》、《服乘箴圖》、《酒德頌圖》、《琴賦圖》、《嵇中散詩圖》、《田家十月圖》、《馬圖》、《王駿戈船圖》、《梵僧圖》、《燕人送荊軻圖》,並傳於代。〉
謝稚,〈下品。〉陳郡陽夏人。初爲晉司徒主簿,入宋爲寧朔將軍、西陽太守。〈宋《鄧琬傳》有《稚子》、《列女》、《康侯像》、《列女母儀圖》、《列女貞節圖》、《列女賢明圖》、《列女仁智圖》、《列女傳》一、《遊仙翡翠篇》、《列女辯通圖》、《三馬伯樂圖》、《鸂𪄠圖》、《孝子圖》、《十弟子圖》、《三牛圖》、《濠梁圖》、《輕車迅邁圖》、《列女畫》、《秋興圖》、《孝經圖》、《列女圖》、《大列女圖》、《康侯圖》、《晉宣王及魏名臣像》、雜畫一、《楚令尹泣岐蛇圖》、《孟母圖》、《遊仙圖》、《秦王遊海圖》、《洛陽門翻車併水圖》、《汾陰醮鼎圖》、《符河陽圖》,並傳於代。〉
夏侯瞻。〈下品。〉謝云:「氣韻不足,精密有餘,擅名當代,事非虛美。」在第三品,毛惠遠下、戴逵上。〈《郢匠圖》、《高士圖》、《倕山圖》、《楚人祠鬼神圖》,傳於代。〉
嵇康,字叔夜,譙國銍人。能屬詞,善鼓琴,工書畫,美風儀。在魏拜中散大夫,入晉不仕。自以高潔難期,所與神交者,唯王戎、山濤等,爲竹林七賢而已。性巧絕,與向秀共鍛於柳樹下。鍾會,貴公子也,往訪之,康不禮焉。會構禍康於文帝,時年四十。〈見《晉書》。《獅子擊象圖》、《巢由圖》,傳於代。〉
溫嶠,字太真,太原祁人。秀朗有才鑒,善畫。明帝時官至平南將軍、江州刺史。年四十二。贈侍中大將軍,追封始安公,謚曰武。〈見孫暢之《述畫記》、《晉史》。〉
謝巖、曹龍、丁遠、楊惠、江思遠,已上五人,兼見孫暢之《畫記》。思遠,陳留圉人。有孝行高節。征西將軍庾亮請爲儒林參軍,其他辟召皆不就。年四十九。〈有傳。〉
王濛,字仲祖,晉陽人。放誕不羈,書比庾翼,丹青甚妙。頗希高達,常往驢肆家畫轜車。自云:「我嗜酒,好肉,善畫,但人有飲食、美酒、精絹,我何不往也?」特善清言,爲時所重。卒時年三十九。官至司徒左長史。〈《晉書》有傳,事見《中興書》。〉
戴逵,字安道,譙郡銍人。幼有巧慧,聰悟博學。善鼓琴,工書畫。爲童兒時,以白瓦屑、鷄卵汁和溲,作小碑子,爲《鄭玄碑》,時稱詞美書精,器度巧絕。其畫古人、山水極妙。十餘歲時,於瓦棺寺中畫,王長史見之云:「此兒非獨能畫,終享大名,吾恨不得見其盛時。」逵嘗就范宣學,范見逵畫,以爲亡用之事,不宜虛勞心思;逵乃與宣畫《南都賦》,范觀畢嗟歎,甚以爲有益,乃亦重畫。逵既巧思,又善鑄佛像及雕刻,曾造無量壽木像,高丈六,并菩薩。逵以古制朴拙,至於開敬,不足動心,乃潛坐帷中,密聽衆論。所聽褒貶,輒加詳研,積思三年,刻像乃成。迎至山陰靈寶寺,郄超觀而禮之,撮香誓曰。〈云云〉既而手中香勃然煙上,極目雲際。前後徵拜,終不起。太元二十一年也。〈見《晉書》及《宋書》及《逵別傳》、徐廣《晉記》、《會稽記》、《郭子》、劉義慶《世說》、宋朝《臨川王冥驗記》。此像今在越州嘉祥寺。今亦有逵手鑄銅佛并二菩薩,在故洛陽城白馬寺,隋文帝自荊南興皇寺取來。〉謝云:「情韻綿密,風趣巧拔。善圖賢聖,百工所範。荀衛之後,實稱領袖。」劉義慶云:「戴公從東出,謝太傅往見之。謝本輕戴,見之但論琴書而已。戴亡咎色,而說琴畫愈妙。謝知其量。」又「戴安道中年畫行像甚精妙,庾道季看之,語戴云:『神猶太俗,蓋卿世情未盡耳。』戴云:『惟務光當免卿此語耳。』」〈務光者,夏時人也。耳長七寸,好鼓琴、服蒲薤根。湯將伐桀,謀於光,光曰:「非吾事也。」湯曰:「伊尹何如?」光曰:「強力忍詬,不知其他。」湯克桀,以天下讓於光,光曰:「吾聞亡道之世,不踐其上,況讓我乎?」負石自沉於瀘水。見《列仙傳》。戴逵畫有《阿谷處女圖》、《孫綽高士像》、《胡人弄猿圖》、《濠梁圖》、《董威輦詩圖》、《孔子弟子圖》、《金人銘》、《三馬伯樂圖》、《三牛圖》、《向子平白畫》、《嵇阮像》、《稽阮十九首詩圖》、《五天羅漢圖》、《名馬圖》、《漁父圖》、《獅子圖》、《吳中溪山邑居圖》、《杜征南人物圖》,並傳前代。〉
逵子勃,〈下品。〉有父風。孫暢之云:「山水勝顧。」晉義熙初,以散騎郎徵,不至。〈見《宋書》。有《曹長孺像》、《三馬圖》、《九州名山圖》、《秦皇東游圖》、《朝陽谷神圖》、《風雲水月圖》,已上並傳於前代。〉
勃弟顒,字仲若,巧思亦逵之流。一門隱遁,高風振於晉宋。傳父之琴、書、丹青。凡所徵辟,並不起。宋太子鑄丈六金像於瓦棺寺,像成而恨面瘦。工人不能理,乃迎顒問之,曰:「非面瘦,乃臂胛肥。」既鋁〈音慮。〉減臂胛,像乃相稱,時人服其精思。年六十四。〈見《宋書•隱逸傳》及王智深《宋記》。〉
彥遠曰:漢明帝夢金人長大,頂有光明。以問羣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長丈六,黃金色。」帝乃使蔡愔取天竺國優瑱玉畫釋迦像。仍命工人圖於南宮清涼臺及顯節陵上。以形制古朴,未足瞻敬。阿育王像,至今亦有存者,可見矣。後晉明帝、衛協,皆善畫像,未盡其妙。洎戴氏父子,皆善丹青,又崇釋氏,範金賦采,動有楷模。至如安道潛思於帳內,仲若憑知其臂胛,何天機神巧也!其後北齊曹仲達、梁朝張僧繇、唐朝吳道玄、周昉,各有損益。聖賢肹蠁,有足動人;瓔珞天衣,創意各異。至今刻畫之家,列其模範,曰曹、曰張、曰吳、曰周,斯萬古不易矣。
歷代名畫記卷第六
作者:張彥遠 唐
宋
陸探微,〈上品上。〉吳人也。宋明帝時,常在侍從。丹青之妙,最推工者。〈《宋書》有名。〉謝赫評云:「畫有六法,自古作者,鮮能備之,唯陸探微及衛協備之矣。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後,古今獨立,非激揚可至,銓量之極乎。上品之上,亡地寄言,故居標第一。」〈第一品第一人。〉李嗣真云:「『亡地寄言,居標第一』,此言過當。但顧長康之迹,可使陸君失步,荀勗絕倒。然則稱萬代蓍龜衡鏡者,顧、陸同居上品第一。」張懷瓘云:「顧、陸及張僧繇,評者各重其一,皆為當矣。陸公參靈酌妙,動與神會,筆迹勁利,如錐刀焉。秀骨清像,似覺生動,令人懍懍,若對神明,雖妙極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夫象人風骨,張亞於顧、陸也。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亡方,以顧為最。比之書,則顧、陸,鍾、張也;僧繇,逸少也。俱為古今獨絕,豈可以品第拘?」彥遠以此論為當。〈有《宋孝武像》、《宋明帝像》、《孝武功臣》、《竹林像》、《豫章王像》、《嚴龍像》、《宋元微像》、《羊玄寶像》、《宋景和像》、《蟬雀圖》、《建安山陽王像》、《巴陵王像》、《江陵王像》、《江夏王像》、《建平王像》、《江智淵、王悅像》、《王粹像》、《王嗣像》、《阮佃夫像》、《勳臣像》、《孫高麗像》、《一人像》、《勳賢像》、《沈慶之像》、《顧慶之像》、《柳元景像》、《王道隆像》、《王翼之像》、《沈曇慶醉像》、《范惠景母子像》、《高麗赭白馬像圖》、《阿難維摩圖》、《鸂𪄠圖》、《王瑩像》、《朱異像》、《麻超之徐僧寶像》、《十一人圖》、《五白馬圖》、《劉亮騧馬圖》、《獮猴圖》、《齊高帝像》、《孔子像》、《十弟子像》、《宋元微像》、《鍾期圖》、《榮啟期孔顏圖》、《竟陵王像》、《殷洪像》、《任侯伯像》、《釋僧虔像》、《徐爰李獻王凱像》、《孫敻著高麗衣圖》、《劉碩錢靈度像》、《徐爰周飾之像》、《謝超宗像》、《宋桂陽王寵姬像》、《劉宰之板像》、《王獻之板像》、《天安寺惠明板像》、《擣衣圖》、《施脩林搖錫像》、《江智淵劉季之像》、《太宰像》、《靈基寺瑾統像》、《蔡姬蕩舟圖》、《詩新臺圖》、《鬬鴨圖》、《蕭史圖》、《敘夢賦》、《服乘箴圖》,並傳於代者也。〉
子綏。〈中品。〉謝云:「體運遒舉,風力頓挫,一點一拂,動筆新奇。簡於繪事,傳世蓋寡。」在第二品,顧駿之下、袁倩上。〈《朝臣像》、《王晏蕭寅像》、《周盤龍》,麻紙畫《立釋迦像》,傳於世。〉
綏弟弘肅。〈中品上。〉姚最云:「早藉庭訓,雖所得不多,亦有家法。」在張僧繇、毛稜上。
顧寶光,〈中品上。〉吳郡人。善書畫。大明中為尚書水部郎。〈見《宋書》。《陸探微傳》云︰「司徒左曹椽。」〉謝云:「全法陸家,師事宗稟,方之綏、倩則未優,在第四品蘧道愍下,王維、史道碩上。」〈《射雉圖》、《豫章王像》、《泰始名臣圖》、《宋竟陵王像》、《瑾公像》、《鸂𪄠圖》、《張興像》、《泰始勳臣像》、《王翼之像》、《勳賢像》、《褚淵袁粲圖》、《天竺僧》麻紙畫、《洛中車馬》、《鬬雞圖》、《越中風俗圖》,並傳於世。〉
宗炳,字少文,〈中品上。〉南陽涅陽人。善書畫。江夏王義恭嘗薦炳於宰相,前後辟召,竟不就。善琴書,好山水。西陟荊巫,南登衡岳,因結宇衡山,懷尚平之志。以疾還江陵,歎曰:「噫!老病俱至,名山恐難遍遊。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凡所遊歷,皆圖於壁,坐臥向之,其高情如此。年六十九。嘗自為《畫山水序》曰:「聖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至於山水,質有而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遊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亦幾乎?余眷戀廬衡,契闊荊巫,不知老之將至。愧不能凝氣怡身,傷跕石門之流。於是畫象布色,構茲雲嶺。夫理絕於中古之上者,可意求於千載之下。旨微於言象之外者,可心取於書策之內。況乎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且夫崑崙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覩;逈以數里,則可圍於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綃素以遠暎,則崑閬之形,可圍於方寸之內。竪劃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逈。是以觀畫圖者,徒患類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勢。如是則嵩華之秀,玄牝之靈,皆可得之於一圖矣。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雖復虛求幽巖,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類,理入影迹,誠能妙寫,亦誠盡矣。於是閒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藂,獨應亡人之野。峯岫嶤嶷,雲林森眇,聖賢暎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見沈約《宋書‧隱逸傳》及《炳別傳》。〉謝赫云:「炳於六法,亡所適善。然含毫命素,必有損益。迹非准的,意可師効。」在第六品,劉紹祖下、毛惠遠上。彥遠曰:「既云『必有損益』,又云『非准的』;既云『六法亡適善』,又云『可師効』。謝赫之評,固不足采也。且宗公,高士也,飄然物外情,不可以俗畫傳其意旨。」〈《嵇中散》白畫、《孔子弟子像》、《獅子擊象圖》、《潁川先賢圖》、《永嘉邑屋圖》、《周禮圖》、《惠持師像》,並傳於代也,凡六本。〉
王微字景賢,〈下品。〉瑯琊臨沂人。善書畫。嘗居一屋,讀書玩古,不出十餘年。與友人何偃書曰:「吾性知畫,蓋鳴鵠識夜之機,盤紆糺紛,咸紀心目。故山水之好,一往迹求,皆得髣髴。」竟不就辟。世祖以貞栖絕俗,贈祕書監。微作《敘畫》一篇,其略曰:「辱顏光祿書:以圖畫非止藝行,誠當與衆象同體。而工篆隸者,自以書巧為高,欲其並辯藻繪,覈其攸同。夫言繪畫者,竟求容勢而已。且古人之作畫也,非以案城域,辯方州,標鎮阜,劃浸流。本乎形者融,靈而動者變,心也,靈亡所見,故所託不動;目有所極,故所見不周。於是乎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以判軀之狀,畫寸眸之明。曲以為嵩高,趣以為方丈。以叐之畫,齊乎太華,枉之點,表夫隆準。眉額頰輔,若晏笑兮,孤巖鬱秀,若吐雲兮。橫變縱化,故動生焉,前矩後方出焉。然後宮觀舟車,器以類聚;犬馬禽魚,物以狀分。此畫之致也。望秋雲,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雖有金石之樂,圭璋之琛,豈能髣髴之哉!披圖按牒,効異山海,綠林揚風,白水激澗。嗚呼!豈獨運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畫之情也。」〈《宋書》有傳,及王智深《宋紀》,序在別傳。〉謝赫云:「微與史道碩並師荀、衛。王得其意,史傳其似。」在頤寶光下。彥遠論曰:「圖畫者,所以鑒戒賢愚、怡悅情性。若非窮玄妙於意表,安能合神變乎天機?宗炳、王微,皆擬迹巢由,放情林壑,與琴酒而俱適,縱烟霞而獨往。各有畫序,意迹跡高,不知畫者,難可與論。因著於篇,以俟知者。」
謝莊,字希逸,陳郡陽夏人。幼有才學。初為始興王濬後軍參軍。性多巧思,善畫。制木方丈,圖天下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別郡殊,合之則宇內為一。作《畫琴帖序》,自序其畫云。泰始二年卒,官至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兼中書令。年四十六。贈右光祿大夫,謚憲子。〈見《宋書》,又《莊集》。〉
袁倩。〈中品上。〉謝云:「北面陸氏,最為高足。象人之妙,亞美前脩。但守師法,不出新意。其於婦人,特為古拙。」在第二品,陸綏下、姚曇度上。〈徐令麻紙《豫章王像》、《張暢等像》、《王抗棋圖》、《會獻圖》、《正聲伎圖》、《御臨軒圖》、《朝臣十二人圖》、《吳楚夜踏歌圖》、《豫章王宴賓圖》、《天女》白畫、《東晉高僧》白畫、《二龍圖》、《貌三人像》,(不題名字,並冠武弁,有太清年月。)並行於世。又《維摩詰變》一卷,百有餘事,運思高妙,六法備呈,置位無差。若神靈感會,精光指顧,得瞻仰威容,前使顧、陸知慙,後得張、閻駭歎。又有《蒼梧圖》,傳於前代也。〉
倩子質。姚最云:「風力爽俊,不墜家聲。始踰志學之年,便嬰顛癇之疾。曾見《莊周木雁圖》、《卞和抱璞圖》,筆勢勁健,繼父之美。若方之體物,則伯仁龍馬之詞;比之書翰,則長胤狸骨之方。雖語迹異途,而妙理同歸一致。」
史敬文。〈中品上。《黃帝昇仙圖》、《梁冀人馬畫》、《張平子西京賦圖》,並傳於代。〉
史藝。〈下品。《屈原漁父圖》、《王羲之像》、《孫綽像》,並傳於代。〉
劉斌。〈下品。《詩黍離圖》傳於代。〉
尹長生。〈下品。或作尹扈生。《駱簡像》、《山陰公主像》、《南朝貴戚圖》、《車馬圖》,並傳於代。〉
顧駿之。〈中品。嚴公等像,並傳於代。〉
康允之。〈中品。〉
顧景秀,〈中品上。〉宋武帝時畫手也。在陸探微之先,居武帝左右。武帝嘗賜何戢蟬雀扇,是景秀畫。後戢為吳興太守,齊高帝求好畫扇,戢持獻之。陸探微、顧寶光見之,皆歎其巧絕。〈《宋文帝像》、《宋謝琨兄弟四人像》、《晉中興帝相像》、《王獻之竹圖》、《劉牢之小兒圖》、《鸂𪄠圖》、《王僧綽像》、《蟬雀麻紙圖》、《鸚鵡畫扇》、《樹相雜竹懷香畫圖》、《孫公命將圖》、《名臣圖》、《刺虎圖》、《小兒戲鵝圖》,(或云是畫昭明太子。)《王謝諸賢圖》、《陸機詩圖》,並傳於代。〉謝云:「神韻氣力,不足前修。筆精謹細,則逾往烈。始變古體,創為今範。賦彩制形,皆有新意。扇畫蟬雀,自景秀始也。宋大明中,莫敢與竟。」在第二品,陸綏上。〈彥遠按:大明中有顧寶光,景秀豈得獨擅也?〉
吳暕。〈下品。〉謝云:「體法雅媚,制置才巧。擅美當年,有聲京洛。」在第二品,江僧寶下。
張則。〈下品。〉謝云:「意態宏逸,動筆新奇。」在吳暕下。
劉胤祖,〈下品。〉官至尚書、吏部郎。謝云:「蟬雀特盡微妙,筆迹超越,爽俊不凡。」在第三品,晉明帝下。
胤祖弟紹祖,〈下品。〉官至晉太康太守。謝云:「善於傳寫,不閑構思。鳩斂卷秩。近將兼兩,宜有草創,綜於眾本。筆迹調快,勁滑有餘。然傷於師工,乏其士體。其於模寫,特為精密。」
胤祖子璞。姚最云:「體運精研,亞于胤祖。」在梁元帝下。
蔡斌。〈下品下。《遊仙圖》、《蘇武像》,並傳於代。〉
濮萬年。〈下品。《蘇門先生名臣像》,傳於代。〉
萬年弟道興。〈下品。《列女辯通圖》,傳於代。〉
史粲。〈中品下。《馬勢》白畫、《八駿圖》,傳於代。〉
宋僧辯。〈下品。〉
褚靈石。〈下品。〉
范惟賢。〈諸家並不載品第,唯南齊高帝集名畫曰十二人,自陸至范惟賢,亦未見其迹。〉
歷代名畫記卷第七
作者:張彥遠 唐
南齊
宗測,字敬,微炳之孫也。〈炳已具第六卷。〉代居江陵,不應辟召。驃騎將軍豫章王嶷請為參軍,測答曰:「得何謬傷海鳥,橫斤山木?」性善書畫,傳其祖業。志欲遊名山,乃寫祖炳所畫《尚子平圖》於壁。隱廬山,居炳舊宅,畫阮籍遇孫登於行障上,坐臥對之。又畫永業寺佛影臺,皆稱臻絕。〈《南齊書》具載。〉
姚曇度,〈中品上。〉謝云:「畫有逸才,巧變鋒出。魑魅鬼神,皆為妙絕。雅鄭兼善,英奇俊拔。天挺生知,出人意表。雖然,洪纖循矩,往往有失。」在第三品,袁倩下、顧生上。
曇度子,不知名,出家,法號惠覺。〈下品。〉姚最云:「丹青之用,繼父之美。定其優劣,嵇聶之流。」〈有《殷洪像》、《白馬寺寶臺樣》行於代。〉
蘧道愍,〈下品。〉謝云:「與章繼伯並善寺壁,兼能畫扇。人馬數分,毫釐不失。別體之妙,可謂入神。」蘧始師章,冰寒於水。
道愍外甥沙門僧珍,師道愍之畫。〈中品上。〉姚最云:「嵇聶之流,與惠覺同品。」〈《有姜嫄等像》、《豫章王像》、《康居人馬》傳於代。〉
章繼伯,〈下品。〉謝云:「與蘧同品。」〈《藉田圖》,絹長三丈,傳於代。〉
范懷珍。〈中品。或作懷粲,或作懷堅。《渥洼馬圖》、《孝子》屏風行於代。〉
鍾宗之。〈下品。《王攸之等像》、《王柳等像》、《王獻之像》行於代。〉
王奴。〈下品。《嘯賦圖》行於代。〉
王殿。〈下品。《曹長孺真》、《列女傳母儀圖》、《三馬圖》、《敗春圖》傳於代。〉
戴蜀。〈中品下。《孝子圖》、《息嬀圖》傳於代。〉
陳公恩。〈下品。《列女貞節圖》、《列女仁智圖》、《朱買臣圖》傳於代。〉
陶景真。〈中品下。《孔雀鸚鵡圖》、《虎豹圖》傳於代。〉
張秀和。〈下品。《游清池圖》傳於代。〉
沈標,〈下品。〉姚最云:「亡所偏善,觸類涉習。留意鉛華,亦有可觀。」
謝赫,〈中品下。〉姚最云:「點刷精研,意存形似。寫貌人物,不俟對看,所須一覽,便歸操筆。目想毫髮,皆亡遺失。麗服靚粧,隨時變改。直眉曲鬢,與時竟新。別體細微,多從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類効顰。至於氣運精靈,未窮生動之致,筆路纖弱,不副雅壯之懷。然中興以來,象人為最。」在沈標下、毛惠秀上。〈《安期先生圖》傳於代。〉
沈粲,〈下品。〉姚最云:「筆迹調媚,專工綺羅,屏障所圖,頗有情趣。」在張僧繇上。〈彥遠云:「專工綺羅,亡所他善,不合在僧繇上。」〉
丁光,謝云:「雖擅名蟬雀,筆跡輕羸,非不精謹,乏其生氣。」〈彥遠云:「若以蟬雀微藝,況又輕羸,則猥廁畫流,固有慚色。」〉
周曇研,沙門彥悰云:「師塞北勤,授曹仲達。比曹不足,方塞有餘。」〈塞北勤未詳。〉
謝惠連,〈中品中。〉陳郡陽夏人。幼有詞學,族兄靈運歎服之。官至司徒府參軍,以疎放,久不從官。年二十,書畫並妙。〈《南齊書》具載。〉
謝約,〈下品。〉孫暢之云:「綜弟也。為衛尉參軍。范曄為傳。善山水。」〈《大山圖》并《聲妓樂器圖》傳於代。〉
虞堅。〈下品。〉
丁寬。〈下品。〉
劉瑱,字士溫,〈下品。〉彭城人。少聰慧,多才藝,工書畫,飲酒至數斗。畫嬪嬙當代第一。官至吏部郎。〈見《南齊書》。〉謝云:「用意綿密,畫體簡細。筆力困弱,制置單省。婦人最佳,但纖削過差,翻為失真。然玩之詳熟,甚有姿態。」〈《擣衣圖》、《劉長史圖》、《少年行樂圖》、《朝臣圖》、《吳中行舟圖》,並傳於代。〉
毛惠遠,〈中品上。〉滎陽陽武人。善畫馬。時劉瑱善畫婦人,並當代第一。官至少府卿。市青碧一千二百斤供御畫用,錢六十五萬。有言惠遠納利者,世祖勑尚書評價,貴二十八萬,殺之。後家徒壁立,上悔痛之。〈見蕭子顯《齊書》。〉謝云:「畫體周贍,無適不諧,出意無窮,縱橫絡繹,位置經略,尤難比儔。筆力遒媚,超邁絕倫。其於倐忽揮霍,必也極妙。至於定質塊然,翻未盡善。鬼神及馬,泥滯於時。」〈彥遠按:《南齊史》稱惠遠畫馬第一,謝乃云:「泥滯於時。」曾見《酒客圖》,是官卷,後有題記,筆迹之外,頗有風格,意匠師於顧。《酒客圖》、《刀戟圖》、《中朝名士圖》、《刀戟戲圖》、《七賢》藤紙圖、《赭白馬圖》、《騎馬變勢圖》、《葉公好龍圖》,並傳於代。〉
惠遠弟惠秀。〈下品下。〉永明中,待詔秘閣。世祖將北伐,命惠秀畫《漢武北伐圖》,中書郎王融監掌其事。融好功名,秀又善圖。畫成,帝極珍貴,置瑯琊臺上,每披玩焉。〈見《南齊書》。〉姚最云:「繪事詳悉,太自矜持,翻成羸鈍。遒勁不及於惠遠,精思有過於稜矣。」〈《洴除圖》、《剡中谿谷邨墟圖》、《胡僧圖》、《釋迦十弟子圖》、《二疎圖》,傳於代。〉
惠遠子稜,姚最云:「便速有餘,真巧不足。善於布置,比之叔父,則牀下安牀。」
梁
元帝蕭繹,字世誠,〈中品。〉武帝第七子。初生便眇一目,聰慧俊朗,博涉技藝,天生善書畫。初封湘東王,後乃即位,年四十七。追號元帝,廟號世祖。嘗畫聖僧,武帝親為贊之。任荊州刺史日,畫《蕃客入朝圖》,帝極稱善。〈《梁書》具載。〉又畫《職貢圖》,并序。善畫外國來獻之事。〈序具本集。〉姚最云:「湘東天挺生知,學窮性表,心師造化,象人特盡神妙。心敏手運,不加點理。聽訟之暇,眾藝之餘,時遇揮毫,造化驚絕,足使荀、衛閣筆,袁、陸韜翰。」〈《游春苑》白麻紙圖、《鹿圖》、《師利像》、《鶼鶴陂澤圖》、《芙蓉蘸鼎圖》,並有題印,傳於後。〉
元帝長子方等,字實相,尤能寫真。坐上賓客,隨意點染,即成數人。問童兒,皆識之。後因戰歿,年二十二。贈侍中、中軍將軍、揚州刺史,謚忠莊太子。〈見《梁書》及《三國典略》。《龍馬出渥洼圖》。〉
蕭大連,字仁靖,簡文帝第五子。少俊爽風流,有巧思。洞達音律,工丹青。初封臨海縣公,官至東揚州刺史、輕車將軍。大寶元年,封南郡王,年二十五。〈見《梁書》。〉
蕭賁,字文奐,〈下品。〉蘭陵人。多詞學,工書畫。曾於扇上畫山水,咫尺內萬里可知。仕梁為河東太守。〈見《梁書》。〉姚最云:「雅性精密,後來難比。含毫命素,動必依真。學不為人,自娛而已。人間罕見其迹。」
陸杲,字明霞,〈中品上。〉吳郡人也。好詞學,信佛理,工書畫,與舅張融齊名。初仕齊,後入梁,官至特進、揚州大中正。〈見《梁書》。〉謝云:「體致不凡,跨邁流俗。時有合作,往往出人。點畫之間,動襍灰琯,傳於代者蓋寡。」
陶弘景,字道明,丹陽秣陵人。幼有異操。年十歲,得葛洪《神仙傳》,便有長生之志。善琴棋,工草隸。徵為諸王侍讀。永明十年,辭祿,遂止於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好著述,明眾藝,善書畫。大同二年卒,年八十五。贈中散大夫,謚曰貞白先生。〈見《梁書•處士傳》。〉武帝嘗欲徵用,隱居畫二牛,一以金籠頭牽之,一則逶迤就水草。梁武知其意,不以官爵逼之。朝廷有事,多詢之,號山中宰相。
張僧繇,〈上品中。〉吳中人也。天監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時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傳寫貌,對之如面也。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內有栢堂,僧繇畫盧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問:「釋門內如何畫孔聖?」僧繇曰:「後當賴此耳。」及後周滅佛法,焚天下寺塔,獨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毀拆。又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初,吳曹不興圖青谿龍,僧繇見而鄙之,乃廣其像於武帝龍泉亭,其畫草留在秘閣,時未之重。至太清中,震龍泉亭,遂失其壁,方知神妙。又畫天竺二胡僧,因侯景亂,散坼為二。後一僧為唐右常侍陸堅所寶。堅疾篤,夢一胡僧告云:「我有同侶,離坼多時,今在洛陽李家。若求合之,當以法力助君。」陸以錢帛果於其處購得,疾乃愈,劉長卿為記述其事。張畫所有靈感,不可具記。〈彥遠家有僧繇《定光如來像》,元和中進入內,曾見《維摩詰并二菩薩》,妙極者也。〉姚最云:「善圖寺壁,超越羣公。價等曇度,朝衣野服,古今不失,奇形異貌,殊方夷夏,皆參其妙。唯公及私,手不釋筆;俾晝作夜,未嘗倦怠。數紀之內,亡須臾之閑。然聖賢曬曯,猶乏神氣。豈可求備於一人?雖云晚出,殆亞前哲。」在沈粲下。〈彥遠以此評最謬。〉李嗣真云:「顧、陸已往,鬱為冠冕。盛稱後葉,獨有僧繇。今之學者,望其塵躅,如周、孔焉。何寺塔之云乎?且顧、陸人物衣冠,信稱絕作,未覩其餘。至於張公,骨氣奇偉,師模宏遠,豈唯六法精備,實亦萬類皆妙。千變萬化,詭狀殊形,經諸目,運諸掌,得之心,應之手。意者天降聖人為後生則,何以制作之妙,擬於陰陽者乎?請與顧、陸同居上品。」張懷瓘云:「姚最稱:『雖云後生,殆亞前品。』未為知音之言。且張公思若湧泉,取資天造,筆纔一二,而像已應焉。周材取之,今古獨立。象人之妙,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清谿宮水怪圖》、《吳王格虎圖》、《維摩詰像》、《橫泉鬬龍圖》、《昆明二龍圖》、《行道天王圖》、《漢武射蛟圖》、《雜人馬兵刀圖》、《朱異像》、《羊鴉仁躍馬圖》、《摩衲仙人圖》、《梁北郊圖》、《梁武帝像》、《梁宮人射雉圖》、《定光佛像》、《醉僧圖》、《田舍舞圖》、《詠梅圖》,並傳於代者也。〉
僧繇子善果,〈中品。或作張果。〉李嗣真云:「既漸過庭之訓,猶是名家之駒。摽置點拂,殊多佳致。時有合作,亂真於父。若長轡遠途,迹不迨意。一篇之中,自有玉石。」在田、楊之下,鄭法輪之上。〈《悉達太子納妃圖》、《靈嘉寺塔樣》,傳於代。〉
善果弟儒童。〈中品上。《釋迦會圖》、《寶積經變》,傳於代。〉
袁昂,字千里,〈中品上。〉陳郡陽夏人。仕齊為秘監、黃門侍郎。幼以孝稱,頗善畫。入梁,官至中書監。年八十。贈侍中特進,謚曰穆正。〈見《梁書》。〉僧悰云:「稟則鄭公,亡所失墜。綺羅一絕,超彼常倫。」
焦寶願,〈下品。〉姚最云:「早游張、謝,靳固不傳。傍求造請,事均盜道。衣制樹色,皆自新意。點黛施朱,輕重不失。」在毛稜上、嵇寶鈞下。
嵇寶鈞,〈下品。〉姚最云:「雖亡師範,而意兼真俗。賦彩鮮麗,觀之悅情。」〈彥遠以畫性所貴天然,何必師範?〉
聶松,〈下品。〉姚最云:「與嵇同品。言其優劣,僧繇之亞。」在解倩上。〈《支道林像》傳於代。〉
解倩,〈中品下。〉姚最云:「全法蘧章,筆力不及。通變巧捷,寺壁最長。」〈《丁貴人彈曲項琵琶圖》、《五夫人像》、《九子魔圖》,傳於代。〉
陸整。〈中品上。御像傳於代。〉
江僧寶,〈中品下。〉謝赫云:「斟酌袁、陸,親漸朱藍。用筆骨鯁,甚有師法。象人外,亡所長。」在第三品戴逵下、吳暕上。〈《臨軒圖御像》、《職貢圖》、《小見戲鵞圖》,並有陳朝年號,傳於代。〉
光宅寺僧威公,〈中品。〉姚最云:「下筆為京洛所知。」
僧吉底俱,外國人。〈中品。〉
僧摩羅菩提,亦外國人。〈中品。〉
僧迦佛陀,〈中品。〉禪師,天竺人。學行精慤,靈感極多。初在魏,魏帝重之。至隋,隋帝於嵩山起少林寺。至今房門上有畫神,即是迦佛陀之迹。〈見《續高僧傳》。有《{艹佛}菻國人物圖》、《器物樣》、《外國獸圖》、鬼神畫,並傳於代。〉姚最云:「已上三僧,既華夷殊體,亡以知其優劣。」〈彥遠按:《梁書•外國傳》云:「干陁利國王瞿曇備跋陁羅者,亦工畫。其國在南海洲上。天監元年四月八日,瞿曇夢一僧相告云︰「中國今有聖主,十年內,佛法大興。汝可朝貢,不然,則汝國不安。」夢中與僧同到中國,見梁天子,見而異之,記得梁主形貌,命筆寫之,遂遣使并本國畫工請寫高祖真。上許之,遂還本國。陀羅以高祖真類已畫者,盛之實函,日加禮敬。」以外國能畫,故附此記云。〉
歷代名畫記卷第八
作者:張彥遠 唐
目录
1 陳
2 後魏
3 北齊
4 後周
5 隋
陳
顧野王,字希馮,吳郡人。七歲通五經,善屬詞,能書畫。長為鴻儒,天象地理無不畢習。在梁為中領軍。時宣城王為揚州,野王善畫,王褒善書,俱為賓友,時號二絕。入陳,官至黃門侍郎,年六十三。贈右衛將軍。〈見《陳書》〉
後魏
蔣少遊,樂安博昌人。敏彗機巧,工書畫,善畫人物及雕刻。雖有才學,常在剞劂繩墨之間,園湖城殿之側。識者歎息,少遊坦然。以為已任,不告疲勞。官至將作大匠、太常少卿、前將軍、都水,兼此四官,贈龍驤將軍、青州刺史。溢曰「質」。〈見《後魏書》。時有郭善明、侯文和、柳儉、閔文和、郭道興,並以巧思稱〉彥遠以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鄙亡德而有藝也。君子依仁遊藝,周公多才多藝,貴德藝兼也。茍亡德而有藝,雖執廝役之勞,又何興歎乎!
楊乞德,封新鄉侯。歸心釋門,施身入寺。善畫佛像,價陵曇度。
王由,字茂道,善書畫。摹畫佛像,為時所服。官至東萊太守。〈見《後魏書》〉
祖班者,東魏人,善畫。〈見《三國典略》〉
北齊
高孝珩,世宗第二子,封廣寧郡王、尚書令、大司徒、司州牧。博涉多才藝,嘗於廳事壁上畫蒼鷹,睹者疑其真,鳩雀不敢近。又畫《朝士圖》,當時絕妙,為周師所虜。授開封縣侯。孝珩亦善音律,周武宴齊君臣,自彈琵琶,命孝珩吹笛。〈見《北齊書》〉
蕭放,字希逸,梁武帝猶子也。為本朝著作郎,入齊待詔詞林館,善丹青,因於宮中監諸畫工。帝令采古來麗美詩及賢哲充畫圖。帝甚善之,與楊休之同撰《禦覽》,加鎮東大將軍、散騎常侍。〈見《北齊書》〉
楊子華〈中品上〉,世祖時任直閣將軍員外、散騎常侍。嘗畫馬於壁,夜聽蹄嚙長鳴,如索水草。圖龍於素,舒卷輒雲氣縈集。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號為畫聖。非有詔不得與外人畫。時有王子沖善棋通神,號為二絕。〈見《北齊史》〉閻立本云:「自像人已來,曲盡其妙,簡易摽美,多不可滅,少不可逾。其唯子華乎!」僧琮云:「在孫下田上。李六在上品,張下鄭上。」〈《斛律金像》、《北齊貴戚遊苑圖》、官苑人物屏風、《鄴中百戲》、《獅猛圖》並傳於代〉
田僧亮〈下品〉官至三公、中郎將。入周,為常侍。當時之名高於董、展。僧琮云:「挺特生知,不由師授。田家一種,古今獨絕。在楊子華下。」〈竇蒙云:「非獨田家,眾藝皆妙。楊、孫之次,董、展上流。彥遠以僧亮畫意類於展而不如展之精密也〉李云:「田、楊聲實與董、展相侔,備道形似。田氏野服柴車,名為絕筆,與楊契丹同在上品。董展之下。」
劉殺鬼〈下品〉,與楊子華同時,世祖俱重之。畫鬥雀於壁間,帝見之為生,拂之方覺。常在禁中錫賫鉅萬,任梁州刺史。〈見《北齊書•詞苑傳》〉
曹仲達,本曹國人也。北齊最稱公能畫梵像,官至朝散大夫。〈國朝宣律師撰《三寶感通記》具載仲達畫佛之妙,頗有靈感〉僧琮云:「曹師於袁,冰寒於水。外國佛像,亡兢於時。」〈盧思道、斛律明月、慕容紹宗等像,《弋獵圖》、《齊武臨軒對武騎名馬圖》傳於代〉
殷英童,善畫兼楷隸。
高尚士〈中品〉,徐德祖〈下品〉,曹仲璞,已上三人並是當時名手。
後周
馮提伽,北平人也。官至散騎常侍,兼禮部侍郎。志尚清遠,後避周末之亂,傭畫並汾之間。竇蒙云:「寺壁皆有合作,風格精密,動若神契。」彥遠按:提伽之跡,未甚精密。山川草樹宛然,塞北車馬為得意。人物非所長。
隋
閻毗,榆林盛樂人,工篆隸,善丹青。當時號為臻絕。周武帝時拜儀同三司,隋帝愛其才藝,令侍東宮。數以雕麗之物,取悅於皇太子。拜車騎將軍。煬帝令毗修輦輅,多所損益。與宇文愷參詳故實,並推巧思。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見《隋書》。時有何稠、宇桂林、劉龍、龍弟袞,並有巧思,絕世過人〉
展子虔〈中品下〉,歷北齊、周、隋。在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僧琮云:「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尤善臺閣、人馬、山川,咫尺千里。」李云:「董展同品,董有展之車馬,展亡董之臺閣。」〈法華變、白麻紙《長安車馬人物圖》、《弋獵圖》、雜宮苑南郊、白畫《王世充像》、《北齊後主幸晉陽圖》、《朱賣臣覆水圖》並傳於代〉
鄭法士〈中品上〉,在周為大都督、左員外侍郎、建中將軍,封長社縣子。入隋,授中散大夫。僧琮云:「取法張公,備該萬物。後來冠冕,獲擅名家。在孫尚子上。」李云:「伏道張門,謂之高足,鄰幾睹奧,具體而微。氣韻摽舉,風格遒俊。麗組長纓,得威儀之樽節;柔姿綽態,盡幽閑之雅容。至乃百年時景,南鄰北裏之娛,十月車徒,流水浮雲之勢,則金張意氣,玉石豪華,飛觀層樓,間以喬林。嘉樹碧潭,素瀨糅以;雜英芳草,必暖暖然,有春臺之思。此其絕倫也。江左自僧繇已降,鄭君是稱獨步。在上品楊子華下、孫尚子上。」〈按:鄭法輪、鄭德文、袁昂、陳善見、劉烏、閻立本皆師鄭公,各有形似,識者方辯之。《禽盧明月像》、《阿育王像》、《陳玄英像》、《責戚屏風》、《洛中人物車馬》、《隋文帝入佛堂像》、《北齊畋遊像》、《楊素賀若弼像》、並《遊春苑圖》並傳於代〉彥遠以李大夫所許鄭在楊下,此非允當,鄭合在楊土。
法士弟法輪〈中品上〉,李云:「屬意溫雅,用筆調潤,精密有余,高奇未足。輿馬之際,難與比肩,比其兄為劣。及其辟臺苑,恣登臨,羅綺如春,芳菲似雪,亦為絕塵也。」僧琮云:「法輪精密有餘,不近師匠,全範士體,先圖寺壁。本效張公,為步不成,諒非高雅。前賢品第,以此失之。」法士子德文〈中品〉,李云:「筆跡纖懦,英靈銷歇。與法輪、劉烏同。」
孫尚子〈上品中〉,睦州建德縣尉。僧琮云:「師模顧陸,骨氣有余。鬼神特所偏善,婦人亦有風態。在法士下、子華上。」竇蒙云:「鞍馬樹石,法士不如,與顧、陸異跡,豈獨鬼神而已?」李云:「孫、鄭共師於張,鄭則人物樓臺,當霸雄伯;孫則魑魅魍魎,參靈酌妙。善為戰筆之體,甚有氣力。衣服手足,木葉川流,莫不戰動。唯須發獨爾調利。他人效之,終莫能得,此其異態也。在上品鄭下、董展上。」〈《美人圖》、屋宇鬼神,傳於代〉
董伯仁〈中品上〉,汝南人也。多才藝,鄉裏號為「智海」。官至光祿大夫、殿中將軍。僧琮云:「綜敘多端,尤精位置。屏障一種,亡愧前賢。在陳善見下。」竇蒙云:「樓臺人物,曠絕今古。雜畫巧瞻,高視孫、田,乃變化萬殊,何止屏風一種?」李云:「董與展,皆天生縱任,亡所祖述。動筆形似,畫外有情,足使先輩名流動容變色。但地處平原,闕江山之助;跡參戎馬,少簪裾之儀。此是所未習,非其所不至。若較其優劣,則欣戚笑言,皆窮生動之意;馳騁弋獵,各有奔飛之狀。必也三昧輪奐,董氏造其微;六轡沃若,展生居其駿,董有展之車馬,展亡董之臺閣。」汝南今多畫跡,是其絕思。石泉公王方慶觀之而歎曰:「向使展、董二人與江東諸子易地而處,張侯已降,鹹應病足。」鑒者以為知言。初董與展同召入隋室,一自河北,一自江南。初則見輕,後乃頗采其意。古來詞人亦有此累。〈《周明帝畋遊圖》、雜畫臺閣樣、彌勒變、《弘農田家圖》、《隋文帝上廄名馬圖》,傳於代〉
楊契丹〈上品中〉,宮至上儀同。僧琮云:「六法備該,甚有骨氣。山東體制,允屬伊人。在閻立本下。」〈竇云:「契丹之跡,非不推富,比之董展則乏精微。」〉李云:「田楊聲侔董展。昔田楊與鄭法士同於京師光明寺畫小塔,鄭圖東壁、北壁,田圖西壁、南壁,楊畫外邊四面,是稱三絕。楊以簟蔽畫處,鄭竊觀之,謂楊曰:『卿畫終不可學,何勞鄣蔽?』楊特托以婚姻,有討門之好。又求楊畫本,楊引鄭至朝堂,指宮闕衣冠車馬曰:『此是吾畫本也』。由是鄭深歎服。」〈光明寺後為大雲寺,今長安懷遠裏也〉又寶剎寺一壁佛涅槃變、維摩詰等,亦為妙作,與田同品。〈《隋朝正會圖》、《幸洛陽圖》、《豆盧寧像》、《貴戚遊宴圖》雜佛變,傳於代〉
劉烏〈下品〉,僧琮云:「師於鄭屏、鄣有功。其於綿密獨越倫輩。」李云:「學於鄭,不少風格,但未遒耳。」
陳善見〈下品〉,僧琮云:「準的於鄭遒媚,溫潤則不及之。」裴孝源云:「二閻、袁、陸、張之外,學者陳善見、王知慎之流,萬得其一。固未及於風格,尚汲汲於形似。今之所蓄,皆善見寫榻,都非楊、鄭之真矣。」
江志〈中品〉,僧琮云:「筆力勁健,風韻頓挫。模山擬石,妙得其真。」
李雅〈下品〉,為滕王庫直〈或雲秦王〉。僧琮云:「神氣抑楊,獨越倫伍。聖僧形制,是所尤工。」竇云:「佛像鬼神,法士以下,僧繇之亞,契丹善見未可比之。」
王仲舒〈下品〉,僧琮云:「北面孫公,風骨不逮,精熟潤媚,推於名輩。」
閻思光〈下品〉,解悰〈下品〉,程瓚〈下品〉,已上三人並隋朝名手。
尉遲跋質那,西國人。善畫外國及佛像,當時擅名,今謂之大尉遲。〈《六番圖》、《外國寶樹圖》,又有《婆羅門圖》傳於代〉
天竺僧曇摩拙義,亦善畫。隋文帝時自本國來,遍禮中夏阿育王塔。至成都雒縣大石寺,空中見十二神形,便一一貌之,乃刻木為十二神形於寺塔下,至今在焉。〈具《三寶感通記》〉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