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景区运营新方法 推动景区发展空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使用手机上网升至96.3%,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达3.34亿。2016年移动支付达157.55万亿元。线下支付领域成热点,网民在超市、便利店、共享交通等线下实体使用手机支付结算的习惯进一步加深。这为旅游行业全面迎接移动互联网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新时代为景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需要新理念新方法,创新旅游+科技的新模式,推动景区发展新空间,与自然协作,体现人文关怀,携手景区为游客提供好玩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让旅行成为大多数人的美好生活。
智慧景区发展的最大痛点是“规划很丰满、落地很伤感”,很多方案中高大上、巨额投资的理想系统在具体实施中就走样、落空。因此,智慧景区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景区的建设,第一要务是解决景区存在的管理问题。因此智慧景区规划必须从景区管理问题入手。首先从景区空间、游客、管理视角,分析运营中人流、车流、物流的不平衡痛点;其次基于长尾理论,梳理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所有服务需求;再次结合痛点和游客需求,依据轻重缓急解决问题、提升服务品质和环境质量;最后以满足游客更多需求为条件,倒逼管理到位。
互联网+,就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首先是通过物联网布局景区,采集景区人、车、物的信息;其次对大数据进行分类挖掘和分析;再次通过云计算实现景区数据的优化调用和存储管理;最后基于深度学习优化景区运营模型、对各类管理应用按级别做出智能决策与判断依据。
游客出行游览景区,不仅仅只考虑景区内服务,还应从旅客全游程服务不脱节出发。出行前为游客提供景区咨询互动平台,让游客的到达更便捷;出行中整合当地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资源,运用电子支付让游客消费服务不脱节;出行后游客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实现景区的网络口碑宣传。
景区管理的标准化是智慧景区建设的目标。通过构建景区运营模型,推进景区管理标准化的实现。首先采集景区大数据以获取景区运营的人、车、物数据;其次基于景区最大承载量,搭建景区运营模型,也就是景区人、车、物资源配置方案;再次运用深度学习不断优化景区运营模型,提升管理效率;最后随着模型的不断优化,区间误差的不断缩小,推进实现标准化。景区管理,广州鑫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