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手艺人》丨 尴尬的艺术
最近手艺人文化大热,媒体关注度极高。而提起手艺人,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日本。他们形成了自己最为独特的职人文化,当然和中国情况类似,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在讲《京都手艺人》这本书的开始,CHA叔先分享下自己体验的经验。最开始对手艺人我还是怀揣着浓浓的尊敬和向往的,直到自己有一天体验了次活字印刷,就只剩下尊敬了。

直接忽略过程说结果:第一次印了20多张,能看的只有2张。不是油墨刷太多就是刷太少。真的很庆幸现在我们有了现代印刷技术,否则一本书能贵死。

《京都手艺人》由樱花编辑事务所出版,收录了还在活跃的手工艺共49项。其中与建筑有关的2项;与戏剧有关2项;与佛教有关8项;与幕府贵族有关4项。除此之外所有手工艺都与当时日本群众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
总体来说,传统手工艺不受欢迎的原因有:失去实用性/准备时间长/制作工艺复杂/很难标准化/良品率低/价格高。极端的例子比如汉字印章,这种篆字的刻章即便在国内也不怎么常见。以前是给幕府或者有身份的人专用,印在各种文书或者字画落款的。现在日本人会写自己汉子名字就不错了,毛笔字早废了,要章干啥。
职人的尴尬

手艺人的贡献在历史上无法否认。敦煌莫高窟那么多巧夺天工的壁画,不是出自书画大家,而是出自无名匠人之手。在很久之前,手工艺其实是艺术和工程的结合。那时并没有可以大规模量产的机械,一切全靠人工,所以手艺人即是设计师又是工程师。
即便失去大部分实用价值,无法量产当做商品销售,理论上手工艺品也可以当做艺术品存在下去。然而这尴尬的是,他们的作品又具有太过明显的工具属性。

他们集体抱怨订单变少、原材料缺失,而且受到中国制造和机械生产的冲击。而更深层的原因是,这些手工艺品想贴生活没的贴,要做艺术又不够高。这才是书中全体手工艺师傅们共同的尴尬。
但吐槽归吐槽,各位手工艺师傅们都会在自己的技艺上一直努力下去,直到某天从这个世界离开。
日本的职人文化

从手工艺到现代工艺对哪个国家来说都是必然,然而只有日本形成了自己专有的职人文化,这个特别有意思。最早关于日本职人的记载,源自《东北院职人歌合》,记载了10种职人,后来的十番本中又增至24种。这倒不算什么,因为我们也有“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其中八作就是指手艺人,有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瓦匠/石匠如此八种。
飞鸟时代日本的职业就被分为士农工商,但不同的是,“工”在他们那很受尊重。后来职人文化在江户时代走向巅峰,当时居住在江户(东京)附近的手艺人有将近25万。

而在日本战败,各种工业都收到制约的情况下,他们也是依靠众多手艺人创造了“日本奇迹”。韩国中央银行在几年前对世界41个国家的老铺企业做过一个统计,发现有200年以上经营历史的共有5586家,其中日本占了3146家而居榜首,所以可把日本称为“老铺大国”,而支撑老铺的便是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日本称作“职人国家”。
手艺人的黄昏

传统手艺正在走向没落已是不争的现实。仅存的大部分手艺人都在京都,因为他是文化保护政策力度最大的城市。
但即便有很好的保护政策,手艺人的作品也无法完全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他们终将迎来永不落日的黄昏。比较欣慰的事情是,职人们也做了很多创新尝试:比如在可以使用机械的环节里尽量使用机器。这样能保证产量,也能节省人工。
谨祝这些专注自己行业几十年的手艺人们过得好一点。

任天堂 Nintendo
1889作为花牌制造商销售公司创业
1907年在日本初次制造销售扑克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