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命108:送不起祝寿礼的状元当不起官
林召棠三十五岁参加进士考试,连续两年落第,心灰意冷,觉得这样下去会消磨自己精神,不如回家奉养老父亲。当时新上任的广东布政使叫程国仁,曾非常看好林召棠,拔其为贡生,算是林召棠的恩师、贵人。他听说此事,就要林召棠去见面,勉励他继续努力,不许轻言放弃。
第二年,也就是三十七岁的时候,林召棠荣膺状元桂冠。道光皇帝在他的试卷上亲批“今科得一佳元”云云,一时无限风光。但他只为官九年,其中回家为父亲守丧三年,实际在朝廷待了六年,就愤而辞职……
原因是军机大臣穆彰阿过生日。在“人情”喧嚣中,林召棠不能装傻。但这个清贫的官员最多只能掏出五百两银子去祝寿,在所有“人情”中,他最寒酸。但穆彰阿不管这些——你在朝廷也混了好几年,“三年清知府”,还有“十万雪花银”呢!道光十一年(1831年)你林召棠担任陕甘正主考官,一次能“挣”多少?还跟我装傻?不行,退掉!
林召棠的脸面很受损伤。有啥办法呢?只能收回去。但穆彰阿并未因此放过他。不久,向他“借”二万两白银。显然,这里面有威胁和嘲笑。林召棠不能忍受官场黑暗,第二年以奉养老母亲为由,告退回广东老家了。
四十六岁的林召棠此后主要从事讲学。在肇庆的端溪书院待了十五年,桃李遍天下。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禁烟,专门征询过林召棠的意见,而林召棠十分钦佩、赞赏林则徐。他们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惺惺相惜,传为佳话。林状元这大半辈子,虽没有仕途荣耀,但总算没亏待状元的头衔——通俗地说,他没有入错行。
六十一岁时,林召棠彻底回老家颐养天年。但他的名望不允许他做一个村夫野老。当年与他一起应考、中了探花的王广荫,很惦记他。听说林召棠晚年生活依然清贫淡泊,就上奏朝廷,请从当地盐围税中拨一笔款,给林召棠生活用。林召棠婉谢了。但款子已拨,就保存在省里很多年。最后林召棠委托同乡人将这笔钱送到京城。在林召棠眼中,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便宜可占?所以送上门的钱,他也不认为是自己的。
但帮助别人是另一码事,这不叫“送便宜”,而是“替天行道”。林召棠并不富裕,却将族中祭祖分给他的粮食,留一半给义仓赈灾备用,还在当地成立一个奖学金基金会。就这样,他以乡绅的姿态又活了二十五年,离世。在古代中国,这类乡绅是稳定民间的中坚力量,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可惜后来被以革命的名义丑化了。
第二年,也就是三十七岁的时候,林召棠荣膺状元桂冠。道光皇帝在他的试卷上亲批“今科得一佳元”云云,一时无限风光。但他只为官九年,其中回家为父亲守丧三年,实际在朝廷待了六年,就愤而辞职……
原因是军机大臣穆彰阿过生日。在“人情”喧嚣中,林召棠不能装傻。但这个清贫的官员最多只能掏出五百两银子去祝寿,在所有“人情”中,他最寒酸。但穆彰阿不管这些——你在朝廷也混了好几年,“三年清知府”,还有“十万雪花银”呢!道光十一年(1831年)你林召棠担任陕甘正主考官,一次能“挣”多少?还跟我装傻?不行,退掉!
林召棠的脸面很受损伤。有啥办法呢?只能收回去。但穆彰阿并未因此放过他。不久,向他“借”二万两白银。显然,这里面有威胁和嘲笑。林召棠不能忍受官场黑暗,第二年以奉养老母亲为由,告退回广东老家了。
四十六岁的林召棠此后主要从事讲学。在肇庆的端溪书院待了十五年,桃李遍天下。1839年,林则徐到广东禁烟,专门征询过林召棠的意见,而林召棠十分钦佩、赞赏林则徐。他们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惺惺相惜,传为佳话。林状元这大半辈子,虽没有仕途荣耀,但总算没亏待状元的头衔——通俗地说,他没有入错行。
六十一岁时,林召棠彻底回老家颐养天年。但他的名望不允许他做一个村夫野老。当年与他一起应考、中了探花的王广荫,很惦记他。听说林召棠晚年生活依然清贫淡泊,就上奏朝廷,请从当地盐围税中拨一笔款,给林召棠生活用。林召棠婉谢了。但款子已拨,就保存在省里很多年。最后林召棠委托同乡人将这笔钱送到京城。在林召棠眼中,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便宜可占?所以送上门的钱,他也不认为是自己的。
但帮助别人是另一码事,这不叫“送便宜”,而是“替天行道”。林召棠并不富裕,却将族中祭祖分给他的粮食,留一半给义仓赈灾备用,还在当地成立一个奖学金基金会。就这样,他以乡绅的姿态又活了二十五年,离世。在古代中国,这类乡绅是稳定民间的中坚力量,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可惜后来被以革命的名义丑化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