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字为据#1】关于打坐和占星的什么
此刻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内心的冲突,我“立字为据”必须信守誓言的压力、我没有结构化的思路去完成这篇的事实、以及总有那么一些关于打坐和占星的想法我在平日里已与人分享过而现在想写出来让自己看看的冲动。从我打开电脑到打开One Note,我打开了昨天下载的《云图》,然后发现前一秒钟我把字幕文件“彻底删除”了,我内心骂了自己一句“蠢货”,用某个我在乎的人挑剔而嫌恶语气。有一秒钟,“去网上下个字幕或重新下个带字幕的吧“这个念头清晰地飘过我的意识。我关掉腾讯视频和爱奇艺自动弹出的新内容提醒和广告。我看了一眼右下角网络连接的标志,想着要不要断开连接。我决定让网络连着,让纷杂和分心之事来得更猛烈些。
我相信我绝不是唯一一个在短时间内眼睛里会看到这么多东西、耳朵里会听到那么多声音、鼻喉会闻到和尝到那么多气味、脑子里会有这么多想法的人——尽管我相信人在感知和思维的量的正态分布会有5%和95%的差异,但站在某个量级点上总能有至少两个人。而常见的情况下,我们并没有切实地清晰地看到这么“多”而丰富的感觉,也没有有意识地选择自己在盈身的纷杂中可以如何行为。而上述两项,正是近一年来的打坐/站桩/瑜珈所让我有所变化之处。
我经历过打坐/站桩十分钟里,脑子一刻不停地想工作想人际想自己,抓住一个内容往里钻,好像非得要得出个结论或更准确地说是得出自己满意的剧情;我经历过“看着”自己的前额叶,它仿佛被什么挤满了,内压顶胀,然后几秒钟后,这种内压缓慢而无形地随呼吸散去;我经历过感受到一片温热在腹中腾升,或者一股热力从肩头沿躯体缓缓流下;我经历过做瑜珈时抬放头臂之间仿佛血液如叮咚泉水一般缓慢而清冽地流到指尖;我最有趣的经历,是有一次在地铁里静坐,戴着口罩,鼻子仿佛进入了一个异度空间,那里的空气与我有生以来闻到的空气都不一样,清透充沛,仿佛能从鼻腔沁入心间。我闭着的眼前出现宇宙的样子,星体在很远又很近的地方,广邈而开阔……我实在无力再以语言描绘当时那种体验。体验,是打坐/站桩/瑜珈带给我最多的东西,有时候我甚至会想,我们每个人会不会都是一个宇宙,我们的大脑、我们每一个细胞、每一个DNA会不会都是一个宇宙,当我们可以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感受、看见自己的思想时,我们会不会能更好地理解一切存在?这样的看见所带来的直觉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对造物和天道的敬畏,而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强大性的安然,好像有一种力量回到了心里。就像《与神对话》里所描述的那样,并不是神时刻与我们同在,而是神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莫可言说,求诸于心。
我曾以为简单就是少,知道得少,看到的少,就能简单。而现在我反倒觉得,多也许才能通达简单。正如上面所说,打坐这类内观的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多,很多以前我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触不到、想不到,或看过听过闻过触过想过的都从潜意识中溜底而过,然后与现实的陷阱们里应外合,拿下关键分。现在接收到的多了,慢慢发现,很多都是幻象,只要去执,它们必然留不下;如果走在迷雾之中,如果我太纠结于迷雾,反倒会错失脚下的路;但当清楚地知道迷雾仅是迷雾时,也就能真正地走脚下的路了。
在写到这里之前,我本想立意“内观只能让你看见,不会告诉你如何行为;但看见问题就已经是解决问题的开始了”。但上面一段,其实已经说出了其用途。写着写着,我就反对了自己,这是我开始回归书写的动力之一。
接下来,写写占星,关于潜在的解决方案。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占星的文章,大意是占星提醒我去看到更全面的人和人生面相。有人问我,占星科学吗?我当前谨慎于去使用“科学”这个作为一种在现代人心中表示绝对正确及唯一标准的形容词。如果科学表示准确描述外部可见、可证实可证伪、有较大概率的可重复性,那占星与科学没有一丁点儿关系。占星的语言是模糊而具有可演绎性的,它可以被骗子轻而易举地使用;因为它描述的从来都不是事情发生的形式,而是能量流动的方向,是阴阳调合,内外相成,是事物的出生、发展、衰落和消亡,是我与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宇宙的关系,是处理这些关系时我们的分寸把握所带来的能量的平衡和失衡。
我最近在读与南北交点有关的占星书籍,南北交点影响的是我们过去世的样态和现在世的课题。我并不尽然觉得其所述的囿于过去世习性中的我是当下的我,也许它是过去的我、或未被我发现的我、或者医生记错了我的出生日期或我真的是抱养回来的,所以那生日压根不是我的。但其实生日并不重要,因为任何希望星座给我们提供答案——无论是“我是谁”或“我应该怎么做”的答案——都难免有推卸人生责任之嫌。我推荐去大家去读些经典的占星学的书籍,在于其可以被视为方案汇集手册。12个星座,呈180度的两个星座属性相同却一体两面,相邻的星座阴阳各异,火土风水四象、本位固定变动三种模式规律地出现,隐隐中有种能量此消彼长之道。所以,若能看全至少12种课题的解法,至少便获得了12种潜在的课题解决方案。
而至于哪种方案是适合的,是能让人生获得幸福感的,占星教不了我们、成功学也教不了我们、哲学圣贤仍教不了我们。答案只能靠我们试错去发掘。我想这多少像煮米饭,我们都知道约放一指的水能煮熟,但每个人指节长度不同、对米饭软度和湿度的喜好不同,怎么都逃不过自己去实践和摸索,否则只能别人煮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概也是这样。
正反最后归土,何不尽情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