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阻塞
最近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之前也有社会学研究发现,贫穷会限制大家注意力的分配,即:当一件事(例如金钱)成为稀缺资源时,这件事会极大的占据人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定义为“思维阻塞”的事件,同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这种占据持续、盘桓、周而复始,并没有指导实践去解决这个问题。
欲望是一个常见的阻塞事件,但它能成为思维阻塞的前提是只想不做。
突破这种阻塞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与这个欲望相关的具体的可行事件,去做这件事,这样起码可以使得思考这件事的初始条件一直在更新,因此某种程度上就可以帮助逃脱这件事情“周而复始”在脑海中盘桓的命运。这样做有两个结果:结果一,就是发现自己不再有这个渴望了,那阻塞会自然消失;结果二,之前也提过,如果比较幸运,发现这件事越做越有兴致,对脑袋缓存占据的占比也越来越高,那搞不巧是一件lifelong pursuit。
另外一种常见阻塞,就是“犹豫不决”。
之所以“犹豫不决”,其实本质上也是思考的时候,周遭基础条件并未发生过任何变化,因此思维总是转圈回到原点。这种情况可以引入一些外在变量,改变基础条件,就可以打破这种死循环。具体引入方式有很多。
最近凑巧体验过一次阻塞前后,在阻塞消除之后,真的体验到脑袋缓存释放的愉悦。有效思考的效率会大幅上升。
讲到这里,发现可以用一句话很简单的概括:何以破阻,知行合一。
古人诚不我欺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