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一生运偏消 却与谪仙试比高
《伊索寓言》里有则故事:一到冬天,蚂蚁把在冬天的米粒出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钱钟书说,故事应该还有下文,促织进化变为诗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且不论诗人死后养活了多少人,但对诗人千百年来不断重复犹如促织般的命运,有句绝叹: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作者是黄仲则。
一千零四十五年前,时八岁的黄庭坚作《牧童》云: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诗甫一出,家乡稍有学问者争相传诵。 七百零五年后,江阴小楼的卧榻上,一个即将参加应试的书生裹着被子正在冥思苦想: 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 这个书生就是黄庭坚的后人黄仲则,时年九岁。黄仲则当时没有作出下一句,却用短暂却深沉,困顿却深情的一生完成了这首诗。 才华与命运自古就是一对悖论,黄仲则继承了黄庭坚独特的才华基因,工诗词,精篆刻,尤其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却有着悲惨的命运,一生穷困潦倒,34岁死于贫病。 一、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别老母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16岁的黄仲则考中秀才时,三千人名列第一,但此后屡考举人不中,仕途无望。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一己之力维持生活,此时他已经23岁,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他面前,柴米油盐酱醋茶怎么办,更何况他心中还有琴棋书画诗酒花,他外出游幕,是谋生,更是追寻,临别之时,写下这首《别老母》。同时,还有一首《别内》: 几回契阔喜生还,人老凄风苦雨间。 今夜别君无一语,但看堂上有衰颜。 昔人白居易应举到长安,作诗呈拜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的名字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当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之句后,道“得道个语,居亦易矣。” 才高八斗的黄仲则信以为真,29岁,也就是到北京的一年后,写信与好友洪亮吉道:“人言长安居不易者,误也。若急为我营画老母及家累来,俾就近奉养,不至累若矣。”于是举家到北京,可是现实再次打击了他天真的想法,没多久写下《移家来京师》组诗,有“长安居不易,莫遣北堂知”“江乡愁米贵,何必异长安”“贫是吾家物,其如客里何”等句,在想象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之下,更多的是对母亲,对家人的愧疚与自责,百无一用,与其说是对自身的嘲讽,不如说是对现实深沉的绝望。 二、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绮怀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才子与佳人,自古便是佳话,但这只不过是世人对美好爱情的期待和愿景。太多的例子向我们证明,没有结局的爱情往往更动人心扉。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遗憾,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伤感,有“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刻骨。悲剧,对于黄仲则来说,从没有例外。 黄仲则和表妹青梅竹马,但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这可以说是黄仲则感情的不幸,但放到历史长河中,这又是他的幸事,因为多少年后,仍有很多人为他的真情所打动。 黄仲则外出漂泊之后,他姑母家穷困潦倒,表妹被卖到杭州观察史潘恂府上作了歌姬。后来潘恂强逼为妾不成,又被卖给了一个重利轻离的盐商,远嫁他乡。这时,他写下了《感旧》四首。 “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骑马醉流霞。”爱情失意,他坠身风月,只不过是用这样的做法来麻痹自己,从而忘掉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但又怎么能忘掉?“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至情至性的人的记忆力是最好的。 15岁,与表妹相互爱慕,19岁,他娶了赵夫人,26岁,他在湖州又遇见了他的表妹,昔日恋人已嫁他人并生儿育女,“珊瑚百尺珠千斛,难换罗敷未嫁身”是多么深沉的悲哀。于是他写下了《绮怀》16首。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此时人到中年,漂泊半生,他用了《世说新语》中谢安与王羲之的典故,初读已悲鸣,真读懂其中如此消沉和绝望的情绪,又怎能不使读者流泪呢。 严格意义上说,黄仲则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爱情与婚姻,这么多年都没人说得清楚,其中滋味只有个人去体会。我们不必用现在的环境去评论当时的现象,但如果在现代,夫妻之间一定要相敬如宾,相爱如己,相随如影。 三、唤渡时过从,两小便相识 题洪稚存机声灯影图 君家云溪南,我家云溪北。 唤渡时过从,两小便相识。 人一生有很多朋友,但得一知己足矣。说到黄仲则不得不说一个人,便是洪亮吉。 两人自小相识,但始订文字之交是在黄仲则17岁的时候,在江阴遇洪亮吉于逆旅之中,这次相遇为他以后的际遇埋下了伏笔。洪亮吉的一部《汉魏乐府》开启黄仲则的诗词天赋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如果黄仲则不学作诗,专写八股,生活会不会好点呢。 第二年,黄和洪一块在邵齐焘门下求学,两人才华很快就显现出来,常被称为“二俊”。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黄离开书院,开始浪迹江湖的生活。 这一分离就是4年,直到1771年,两人先后被安徽学政朱筠聘为幕僚。白天饮酒校文,夜晚则共同品诗,但也只不过持续了不到2年的时光,黄因为与同事们合不来,又开始了流浪生活,而洪则回家继续养家,做学问。 1年之后,即1774年,两人同去为恩师邵齐焘祭奠,黄仲则触景伤情,托后事与洪亮吉。 到1783年这9年当中,洪亮吉多次资助、举荐黄,并照料他的家人。黄仲则去世后的遗稿整理、家人安置、子女婚嫁皆由洪承办。当时,翁方纲整理黄仲则的诗词,凭个人好恶将2000多首删至500余首,洪也挺生而出为黄鸣不平。 有友如此,夫复何求,结识洪亮吉,这也许是黄仲则这辈子唯一的幸事。 四、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作诗是痛苦使然,很多人早有论述。黄仲则的一生更是痛苦的,因为从他的诗里作的太好了。他的痛苦一部分源于他家境不好,一部分源于他身体不好,但更多的是源于他才华太高,才华高必然愤世嫉俗,必然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从历史长河中去审视,所有的这种才华汇聚在一起,可以被称作文人风骨。如果他少了这种风骨,他可能高官厚禄,那么历史上只会多一个庸官俗吏,少了一颗熠熠明珠。 少年行 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 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 年轻的黄仲则虽然身体羸弱,但却满腔豪情,凭自己的才学和努力闯出一番天地又如何? 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歌醉中作歌 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筵开。 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仙安在哉。 谪仙之楼楼百尺,笥河先生文章伯, 风流仿佛楼中人,千一百年来此客。 是日江上彤云开,天门淡扫双娥眉。 江从慈姥矶边转,潮到燃犀亭下回。 青山对面客起舞,彼此青莲一抔土。 若论七尺归蓬蒿,此楼作客山是主。 若论醉月来江滨,此楼作主山作宾。 长星动摇若无色,未必常作人间魂。 身后苍凉尽如此,俯仰悲歌一徒尔。 杯底空余今古愁,眼前忽尽东南美。 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丘。 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与江东向流。 这是他游历7年之后,24岁,在采石矶之太白楼醉酒后写下的一首诗。 这是他人生的巅峰,因为在《三都赋》之后,又一次出现洛阳纸贵;在《滕王阁序》之后,又一个天才少年惊艳众人;在《将进酒》后又出现一个白衣酒仙。 如此才华,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却让他更加的孤独和凄凉。 10年后,他也许是厌倦了这残酷的人生,也许是明白了这残酷的人生,在山西解州运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的官署中,他唱起不久前写的一句诗: 添君风雪三更梦,老我江湖十载灯! 终于完成了9岁那年没有写完的诗,这一年,他34岁。 有对亲情的愧疚,有对爱情失望,有对友情的依赖,更有对豪情、才情的蹉跎。于黄仲则,后人同情,哀叹,更多的是自我写照。 瞿秋白曾说过“词人作不得,身世重悲酸。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 郁达夫创作了一篇小说《采石矶》。 对于我们呢,也许你正处于困顿之中,正处于逆旅之中,但请记住,曾经也有过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在如此的情况下,还是把一千年后的唐诗再次推向一个高峰。 无题 十一楼 曾经月下正花红,飞入秋霜变旧容。 杜郎扬州觉是梦,陆翁沈园吊遗踪。 年年空叹娥眉老,夜夜独悲鹤发浓。 莫道多情生此恨,陇头流水各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