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帝王喜欢玩平衡术?| 西游记照妖镜03
【西游记照妖镜】
第03篇 为什么帝王喜欢玩平衡术?
《西游记释疑》第三回讲到,玉帝不仅不昏庸,而且还很高明。这表现在玉帝的平衡术上——大量使用亲佛派、积极帮助佛教做大。古今帝王,喜欢玩平衡术的不少。皇帝为什么要玩平衡术?这得从君臣关系说起。
首先,看看君臣关系的理想状态。君臣之间,君为主,臣次之。君强臣弱是理想的状态。
君主强,表现在名强和实强。名强,就是皇权稳固,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臣民不敢有僭越之心。实强,就是君主有统治的能力,臣子没有弄权的机会。
臣子弱,表现在名弱和实弱。名弱,就是臣子为皇帝办事,把功劳归于皇帝,把错误归于自己。让天下人知道君主的德行,而不刻意提升臣子的威望。这样,便省却了君臣之间的互相猜忌。实弱,表现在大臣们应各司其职,没有独揽大权、只手遮天的权臣。
君强臣弱,君主臣辅。这种健康的君臣关系,往往产生在政权的建立之初。开国之君都有雄才伟略,臣子不敢有不轨的举动;打江山不易,让君主愈发励精图治;常年的戎马生涯,让君主有充沛的精力处理政事;阅人无数,让君主有睿智的眼光使用人才。开国之君的代表,有李世民,朱元璋等。
在开国之君之后,皇位若传给有统治能力的皇子,必然会诞生一个盛世。例如汉武帝,清康熙。可惜,大多数皇子不适合或暂时不适合当皇帝。因此,君臣关系就不一定是上面这种理想状态。君臣关系还存在三种状态:
第一种,君名强实弱,臣名弱实强。表现是,皇权非常稳固,但君主没有统治的能力或愿望,导致了权臣产生。大多数皇帝都在这一类里。这种君臣关系的产生,或是因为君主年纪较小,未能控制权力,例如少年康熙和鳌拜;或是因为君主无心处理政务,把事情都交给臣子代劳,例如嘉靖和严嵩。
当皇帝是个苦差事,很多皇帝身体长期劳累过度(工作或玩乐太多),留下幼子登基和一干辅佐的大臣。辅佐的大臣里,难免会产生一两个权臣。小皇帝长大成人,当然要扶持一批自己的势力。重用的标准是,谁反对权臣,皇帝就重用谁,这就是平衡术。
当皇帝是个枯燥无聊的差事,每天面对如山的奏折,很多皇帝都不想干。嘉靖皇帝就是其中一个。嘉靖皇帝二十年没上朝,把国事都交给严嵩去办。为什么明朝没有乱,还有一定的成绩?靠的就是平衡术。嘉靖虽然重用严嵩,但从来没有只重用严党。
第二种,君名弱实强。表现是,政权更迭太快,所以都没有形成稳固的皇权。皇权没有形成,谁做皇帝都可以。今天是臣子,明天也许就兵变当皇帝。这样的君臣关系主要集中在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
南北朝时期: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平均42年;北朝(439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平均28年。 五代十国: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和是个小的割据王国。五代(907年—960年)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平均10年。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公元951年,后周太祖郭威,用黄袍加身夺了后汉的江山。九年后(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又黄袍加身夺了后周的江山。
针对五代十国的乱象,赵匡胤登基没多久,就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了武将的兵权。然后又使用各种分权制度分散将领权力,同时重文抑武。从根本上解决了五代之后,武将专权的乱象。这也是平衡术。
第三种,君名弱实弱。这种关系往往存在于王朝的末期。表现是,皇权已经沦为笑柄,地方上军阀林立。例如战国末年的周赧王,唐朝末年的唐昭宗。
这时君主已经没有丝毫的权威,也没有实力力挽狂澜。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周旋于割据实力之间,苟延残喘。周旋于割据之间,也要靠平衡术。
综上可见,不是帝王喜欢玩平衡术,而是他们必须使用这个策略。让臣子之间维持平衡,才能巩固皇权。
《西游记》里的玉帝是哪种情况呢?应该是名强实弱。玉帝名为三界至尊,但实力并不强。满朝文武,大多是“三清”(三位阁老)的门生。玉帝当然要引入新的政治力量,制衡“三清”势力。
●待续●
扩展阅读 玉帝真的昏庸吗?| 释疑 03
【西游记释疑】
本文致力于解答《西游记》中的疑问, 让读者读懂《西游记》。 这里没有阴谋论, 只有纯粹的逻辑分析。
本公众号所有文章为原创 转载请注明 公众号:西游记释疑 作者:曹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