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作品集评
《刺客聂隐娘》,完全非人类。不看此片,就不知道《一代宗师》有多好。古装美术可资借鉴,除此外一无是处。感谢侯大师,戛纳电影节的神圣拜你所毁,但请勿继续贻毒青年,扰乱影市,收山归隐吧。钟阿城,我曾经的文学偶像,唉……
闷片大仙侯孝贤,努力把电影拍得像生活似的没有戏剧性,这样的好处是,任何两组镜头都可以随意组接,而没有违和感;戏剧性镜头则必须按照逻辑关系组接到一起,对侯氏而言,简直太难了。侯氏就是拿着胶片摆拍生活、意淫生活,说白了,他拍的就是伪纪录片。这一顿悟来自《恋恋风尘》观片过程中。
坚持看完《恋恋风尘》,品出了些味道,各种叹息:过去的美好时光啊……比《聂隐娘》有价值。这就像你随便拿手机抓拍些什么,一百年后看,一定有价值。依我的情趣与品味,很想把片名改为《趁虚而入》。候氏电影有戏剧性,但他努力把戏剧性削弱、虚写、切除,这与正常创作正好反着来,于是也便成了风格。
不喜欢侯氏电影,第一是他没有解决好电影的观赏性,太闷;第二,他总是降低剧作难度,而不是迎难而上。这片里,男女主角非但没有任何亲昵行为,情感交流也清浅无鱼,素到令人生厌。
不看《青春祭》,你就不明白什么是好电影,二者差的正是侯氏赖以欺世的文学性。
《风柜来的人》,叙事与抒情的完美调和,人性与诗性的有机统一。只可有一,不可有二。不可学。
《悲情城市》,不敢说不好,也说不上喜欢。通过基隆一家人,写台湾二二八惨案(略同于乌市的漆捂事件),却没有史诗的野心。高估了观众智商,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基本上看不懂影片。叙事过于含混,好多观众都以为梁朝伟是开头诞生的婴儿;弹幕上,有观众看到最后还在问这片子是不是倒叙;不管是能力所限,还是故意而为,让观众看不懂剧情都是不应该的。音乐很棒,却往往游离于剧情之外,就像罗丹斩手,因为这手雕得太完美了。侯孝贤是我华语电影的最后补课,比较喜欢《风柜来的人》和《恋恋风尘》,但依然不是我的菜,敬而远之、束之高阁的大师。
《童年往事》,侯孝贤的最高分电影,自传体,空虚的少年时光,又闷又长,大可不看。自恋到《童年往事》地步的,不可能再有第二人。松散的记忆片段组接,既没有上升到文学高度,也没有写出深厚的亲情抑或别的情,更没有写出美好时代一去不返的怅然。因其简单易学,不知把多少没有创作能力的年轻人忽悠到电影界来,真是造孽啊,他们明明更应该去拍纪录片而不是作为虚构艺术的电影。阿弥陀佛。
闷片大仙侯孝贤,努力把电影拍得像生活似的没有戏剧性,这样的好处是,任何两组镜头都可以随意组接,而没有违和感;戏剧性镜头则必须按照逻辑关系组接到一起,对侯氏而言,简直太难了。侯氏就是拿着胶片摆拍生活、意淫生活,说白了,他拍的就是伪纪录片。这一顿悟来自《恋恋风尘》观片过程中。
坚持看完《恋恋风尘》,品出了些味道,各种叹息:过去的美好时光啊……比《聂隐娘》有价值。这就像你随便拿手机抓拍些什么,一百年后看,一定有价值。依我的情趣与品味,很想把片名改为《趁虚而入》。候氏电影有戏剧性,但他努力把戏剧性削弱、虚写、切除,这与正常创作正好反着来,于是也便成了风格。
不喜欢侯氏电影,第一是他没有解决好电影的观赏性,太闷;第二,他总是降低剧作难度,而不是迎难而上。这片里,男女主角非但没有任何亲昵行为,情感交流也清浅无鱼,素到令人生厌。
不看《青春祭》,你就不明白什么是好电影,二者差的正是侯氏赖以欺世的文学性。
《风柜来的人》,叙事与抒情的完美调和,人性与诗性的有机统一。只可有一,不可有二。不可学。
《悲情城市》,不敢说不好,也说不上喜欢。通过基隆一家人,写台湾二二八惨案(略同于乌市的漆捂事件),却没有史诗的野心。高估了观众智商,不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基本上看不懂影片。叙事过于含混,好多观众都以为梁朝伟是开头诞生的婴儿;弹幕上,有观众看到最后还在问这片子是不是倒叙;不管是能力所限,还是故意而为,让观众看不懂剧情都是不应该的。音乐很棒,却往往游离于剧情之外,就像罗丹斩手,因为这手雕得太完美了。侯孝贤是我华语电影的最后补课,比较喜欢《风柜来的人》和《恋恋风尘》,但依然不是我的菜,敬而远之、束之高阁的大师。
《童年往事》,侯孝贤的最高分电影,自传体,空虚的少年时光,又闷又长,大可不看。自恋到《童年往事》地步的,不可能再有第二人。松散的记忆片段组接,既没有上升到文学高度,也没有写出深厚的亲情抑或别的情,更没有写出美好时代一去不返的怅然。因其简单易学,不知把多少没有创作能力的年轻人忽悠到电影界来,真是造孽啊,他们明明更应该去拍纪录片而不是作为虚构艺术的电影。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