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

周末当然要出去走走,一大早跟瑞清去了省博物馆。上次去看过《泰坦尼克号》的展览,颇有收获。博物馆是长见识的地方,最大的成本只是时间,划算,还能提高审美。
我们这次一口气看了六个展厅,分别是潮州的木雕,陶瓷展览,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广东自然博物馆,黄金时代,南北通融,学到了很多,但也非常的累,不仅是双腿,还有脑子和眼睛。
首先是潮州的木雕,也是看的最认真的。潮州的木雕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以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的艺术风格著称。造型各异的器物类别,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意韵深厚的题材纹饰,惟妙惟肖的雕刻工艺,流光溢彩的漆金技法。满目琳琅,多姿多彩。玲珑剔透、精雕细刻的神龛、神亭、神轿、熏炉罩、糖果架、纸媒筒……展览利用高达宽敞的展厅空间,还原传统潮州民居的厅堂、卧室、书房等场景,生动得再现了木雕制品在潮汕民间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看了一件件雕刻作品之后,真心感叹民间技术的高超。感觉潮州那边有文化底蕴,历史感强,且透过这些雕刻艺术,能看出那是得繁荣景象。想象以前的大家族是如何的雍容华贵,过着哪般奢华的生活,连普通的糖果架、水果盘都可得如此精美。印象深刻的还有小姐房,想必是大户人家的小姐闺房,房内五脏俱全,有床、衣柜、梳妆台、椅子桌子等等,木雕而成,非常讲究。潮汕地区是礼俗较多,很多人外出经商,发家致富后便回乡大建祠堂等等,家族人口众多,家庭观念也浓厚,很多礼法讲究,宗族观念强,能够明显感受到地区独有的文化氛围。

看完木雕,沿着路线,爬上一条古风的木头阶梯,便来到了夹层陶瓷展厅。水、土、火的碰撞,产生了绚丽多彩的陶瓷文化。展厅陈列从新时期时代到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展现陶器和瓷器起源和初步发展。到了隋唐至宋辽,陶瓷迅速发展,全国各主要著名窖口,如长沙窖、钧窖、定窖、官窖、景德镇窖等器物,异彩纷呈。到了明清时期更是鼎盛时期,着重展示了景德镇瓷器的辉煌,青花瓷、颜色釉瓷、釉里红、粉彩瓷等各领风骚。

看过很多陶瓷的展览,学问知识不够,大多是走马观花。只能肤浅的看看哪个花纹好看,或是那种瓶身惊艳。每每都感叹古人的工艺精湛,相比于陶器,更喜欢瓷器一些。陶器的历史比较久远,用泥土捏成,表面粗糙,朴素,文物既视感,普遍偏向深棕色。而瓷器则高贵一些,光滑,图案精美。青花瓷的花纹令人着迷,广彩瓷五颜六色让人眼花缭乱,色彩斑斓。但相比于这些,我更爱纯色的白瓷,干净通透,简单却不是高雅的气质,虽然只是一个白白的盘子,但正因为这种毫无杂质,更令人怜爱。

接下来的是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这个展厅空间巨大,时间跨度久远,全方位的展现了广东的历史文化,从马坝人到新中国成立的变迁。展厅追溯广东人的来源,民族融合的过程以及广东三大民系的形成和民俗文化特色。看到了马坝人头骨、南越王油画、广东茶楼、猎德龙舟、潮州大吴泥塑、客家围屋……之后便体验广东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精彩历程,海上丝绸之路。满载瓷器的广船、聚集奇异洋货的十三行、精美绝伦的广彩,广雕以及风靡一时的外销画中西合璧。在民国时期,广东人共同演绎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现代风雨。洋务运动的倡导者、维新变法的领袖、辛亥革命的先驱等等,点点繁星,闪耀光芒。





这个展厅,感觉没有尽头,一直从远古到当代,把广东的历史复习了一边,从课堂上的书本知识,搬到了现实中,直观的感受到历史的演进。印象深刻的是近代的中西结合,贸易线异常繁荣,虽然在课本上学过“十三行”,但一直搞不懂,原来是乾隆时期实行“一口通商”的政策,而唯一开放的港口便是广州的十三行,所以通向国外的贸易都从这里开始。可想当时的繁忙盛况,这是广州的机会,也因此,广州的近代历程变得先进夺目,在全国的前列。近代涌现的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接下来的展厅几乎是走马观花式的,已经累了,审美也出现了疲劳。但最后还有个让人惊艳的展厅,叫《黄金时代——18至20世纪俄罗斯帝国珍品展》,整个空间装修得异常精美,大幅面的绯红色高墙,顶部用金边装饰,高强下大斜面铺放帝国双头鹰皇室御旗,皇室成员油画像环绕四周。还有东正教的圣物、圣像画、金冠、福音书等等,体现着皇室和宗教的威仪。其中最闪耀的是一顶金冠,表面镶嵌了280颗各色的宝石,金、银、珍珠、红宝石、祖玛绿、钻石等等,采用了烫金、压花、珐琅画的技法工艺,在柔和的灯光下,折射出各种光芒,闪闪发光,让人挪不开眼睛。


总之,这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学到了很多。周末看看展览,再好不过了。
-
念無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14: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