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之你管我怎么写呢
《二十二》
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有将近20万妇女沦为日本的性奴隶,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慰安妇”。郭珂导演,以这一历史为背景拍摄了纪录片《二十二》。该纪录片一经上映甚至是在宣传阶段就引起了不少的关注。
《二十二》从2014年开始拍摄到现在历经三年,从刚刚拍摄时中国内地的“慰安妇”剩余二十二名,故该片取名为《二十二》,但经过三年,中国现存的“慰安妇”仅仅只剩下了八名。看到这一数据的人心里都会一沉。或许《二十二》是最后一次真实记录老人们现今生活的艺术作品。很多人为了留住历史,为了看看曾经饱受磨难的老人们如今的生活而走入了电影院。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任何一个被贴上“爱国”“勿忘国耻”的标签的艺术作品或多或少都会为整部作品赢来不小的关注。而《二十二》选择了人们容易忽视的群体作为拍摄主题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这却是一种勇气。首先中国的现存“慰安妇”的数量太少,拍摄素材十分稀缺,其次如何在真实回顾历史的同时不去揭开老人们的伤疤和扰乱他们正常的生活这也是一大难事。但导演在这方面却把把握得很好,导演为了保护老人们的正常生活几乎放弃了所有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尽力的掩饰了镜头的存在,只有少有的几部分,记者提起了老人痛苦的往事时,老人摆摆手哽咽的说不想再提了,这时就会立马终止采访。《二十二》很少人们想象的那些哭诉和泪水,多得是老人们可爱的笑脸和正常的生活状态。这得益于导演的拍摄也归功于老人们乐观的心态。这部作品中让人感受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其中一位老人,在拿出那些我们认为十恶不赦的罪人的照片给她看时,如今她却只有笑笑道:“日本人老了,胡子都没有啦。”一部有意义的纪录片不是重现历史的悲痛而是记录现在的豁达,我们永远谴责那些历史的罪人,更为现在任抱有希望的老人们感到骄傲!
但终究纪录片不是调研报告,只是一味的做到记录的功能还远远达不到艺术作品的标准。《二十二》选题和背景的意义毋庸置疑,但这部纪录片从拍摄手法等艺术手段上来看着实辜负了这一沉重的话题。作品的内容过于碎片化,画面的组接上也显得有些生硬,从观影体验和作品的完整度上来看都让人有些失望。最让人觉得心寒的是中国观众对这类片子的维护,仿佛一部以“爱国”为主题的片子你只有支持它才能不被扣上一顶“卖国贼”的帽子。如果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做到只在选题上得民心的话,那这无疑不是中国艺术市场的耻辱。我们不能忘却历史,但更需要记住发展和进步,如果艺术作品总是被“爱国主义”护体,那中国电影的艺术价值谁来维护呢?
《二十二》究竟是好作品还是坏作品不是凭借某一个点来定论的,我们不可以因为作品主题的特殊意义就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的问题,更不能过于刻板的否认全片,从《二十二》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国人的爱国情怀,也看到了中国艺术作品的上升空间。中国需要弘扬主旋律,需要更多这种看到细节的纪录片,更需要一部内外兼修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