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平乳还是尖胸,都是旗袍审美的黄金时代

这背后的故事,我也说不清楚,时代背景太大了,
平胸其实是封建社会留下来的审美
然后在旗袍上凸显出来
而后面的尖胸形态更多是女性独立自主的表现

《良友》杂志封面,1935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多张照片滑动展示)
1926年春,《良友》诞生在最具国际气息和时尚敏锐感的上海。这是中国第一份大型综合画报,封面以女性为主。她们多着高领斜襟长旗袍,放松自然,神态或沉静、或天真,逐次看过来,气质给人的感觉倒是出奇地一致。

源起——男子穿袍,我们为什么不能穿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提到“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
之所以在这个时候选择旗袍,大多解释因为女权。既然男子穿袍,女子追求平等进步,也要穿袍,好像穿了同样制式的衣服就可以与男子平起平坐。
后来张还做了更具体的证实。
“1920年的女人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等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差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20年代流行的新式旗袍,平直宽身,很像男装长袍

20年代中期最为流行的“倒大袖”窄滚边旗袍,宋庆龄
20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到了30年代就已经盛行,旗袍成为中国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装,名媛、明星、女学生、工厂女工几乎全都接受了旗袍的样式,只是面料、质地、做工和穿着方式有差异而已。

30年代左右,上海当红女星着旗袍合影

就从样子说起
陈丹青说,我喜欢看样子,所谓民国范,先是一种样子吧。民国时期在旗袍的黄金时代里女性又是什么样子呢。
1932年以后,旗袍变得更加合体,下摆开始趋长,甚至及地,使娇小的东方女性更显妩媚修长。
30年代最主流的旗袍样式高领长旗袍,上半身紧束、下半身飘拂。当时的女性便有了一个统一的模样:一绺细条似的的清秀身材,竖颈、平胸、微驼的身型。

女性的平胸形态和当时内衣的制式有很大关系。民国初年便开始流行一种俗称“小马甲”的内衣。小马甲多以丝织品为主,普通人家用布,短小紧束,在小马甲的前片,缀有一批密密的纽扣,使用时将胸乳紧紧扣住。

当时以平胸为美,以致小马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审美观念无可厚非,但是以帛束胸或小马甲的实现方法,确实不能接受。后来的天乳运动也正是对这种审美观念的极致反弹。
而30年代平胸微乳的身体形态,却被旗袍审美史记下了。


旗袍的另外一种审美——尖胸旗袍
建国后,由于服饰的变革,旗袍在大陆几乎绝迹,仅有少数高层在外交场合穿着旗袍。

外交场合着旗袍的王光美
旗袍在内地虽然销声匿迹,但在大陆以外的华人地区依然存在。很多上海裁缝师从内地南移香港,香港因此成为旗袍最重要的保留地。

与此同时,人们从二战的混乱中走出来,女性特质再次被强调。导弹式的圆锥形内衣诞生。



这种新的内衣制式也直接影响了当时香港旗袍的形态。(补尖胸旗袍的形态特征)


六十年代,香港妇女更多地开始从事办公室的专业工作,而中产阶级和上流阶层的人士则开始工作,旗袍成为当时正式场合的首选,再次在社会的舞台呈现出来。


按作家曹聚仁的说法“一部旗袍史,离不开长了短,短了长,长了又短,这张伸缩表也和交易所的统计图相去不远”。平乳、尖胸,旗袍史上截然不同的两种审美观,表面上是形态变化,与内衣制式相关,其实是女性的释放和表达自己的一个过程,是当时社会形态和思潮最直接的体现。
陈丹青在“民国范儿”的采访中说到“长衫旗袍的岁月已逝,重要的是今天,当代中国人是什么范儿……”对于女性,更是如此。

__________
亚楠/ 文章撰写
大排 / 文字编辑
扎宁 / 文案校对
JunJun / 平面设计
Lola /后期审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为STEAMDesign原创,欢迎分享
合作转载等事宜,请联系我们
steamdesign0616@sina.com


© 本文版权归 STEAMDesig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