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刘鑫案,急着吃人血馒头的人,有谁看完了25段视频?
江歌案,变成了江歌刘鑫案。江歌已逝,面对法律无法制裁的刘鑫,人们的道德谴责没有缺位,甚至有“网络暴力刘鑫除外”的说法。在不少网友的印象中,江歌死后,刘鑫过得很好,她残忍冷血,300天内对救命恩人的母亲避而不见,简直“人渣”。人们对刘鑫的这种印象来自哪里?跟事实有差距吗?
- 如果看过视频就会知道:“刘鑫过得很好”没什么依据;证明她“残忍冷血”的两句话有语境,伤人但可算“气话”;刘鑫和江母中迟迟没见面,不全是刘鑫的责任。
- 面对凶杀案,不妨做一回“坏人”,遵循平衡原则,给相关各方一个说话的机会
究竟有多少人看完了25段视频?
现在,人们渐渐能接受刘鑫不承担法律责任的观点,但对她的谴责和谩骂从未停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在江歌死后的表现太恶劣,“吃喝玩乐,残忍冷血,300天故意避而不见”。
但如果看完了《局面》25段3个多小时的视频,恐怕很难得出上述结论。在《局面》的视频中,刘鑫表示她每天不敢出门,活得很痛苦。在采访休息时,她甚至突然崩溃,大哭起来。
也许马上就有网友反驳,她是装的,根本就不痛苦,活得好着呢!这印象可能来自《刘鑫江歌案: 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这类爆款文:

然而,这个图已经被证伪。它是江歌母亲在曝光刘鑫家人信息时用的,而爆款文的作者却有意无意地用这张图来证明刘鑫过得很好,实际上这是刘鑫和江歌聚会时的图片。剪发的照片是真的,但即使父母死了,一个人就不能剪个发,有片刻的欢愉?就算两张照片都是真的,就能证明刘鑫这300天过得很开心?

刘鑫在微博中抛出了原图打脸,中间者就是江歌
也许又有网友说,我们说她残酷冷血,是因为她说“如果再出这种新闻,我就停止协助警察”;她的母亲说,“她命短了,不是为了我闺女”。
单拎出来,两句话当然冷血。不过如果看过《局面》的视频,就应该知道这两句话有具体情景。先看第一句,“如果再出这种新闻,我就停止协助警察”。这是2016年11月6日刘鑫对江母说的。
无独有偶,事情回到远点,2016年11月6日,刘鑫给江母发来微信,表示自己在配合警察调查,除了警察谁都不能见(现在我们知道,为了保证证据真实和有效,日本警方确实曾如此要求),江母的微博已经对自己造成了伤害(公布了自己的名字和照片)。
刘鑫还怀疑是江母引导网友攻击她,并反问“你找不到我,为什么不问身边的警察和翻译,网络传成这样是有原因的,也请你理解一下我,我求你了……人命关天的案子,只要活下来的人都不好受”。

江母和刘鑫很早就爆发了冲突
在给江母发送了一些网友评论截图后,刘鑫才说出了“再出这种新闻,我就停止协助警察”当天对话结束。
到了11月8日,对话又开始,江母先对刘鑫说了下面这段话:

2017年5月21日,江母发布微博《泣血的呐喊:刘鑫,江歌的冤魂喊你出来作证》,曝光了刘鑫及家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电话号码、车牌号等。刘鑫再次和江母联系,表示自己从一开始就没说不做证,只是不想和江母联系,因为江母从一开始就在网上散布她的信息。
这次沟通依旧非常不愉快,江母拒绝撤回微博,斥责刘鑫不是人,表示江歌是被刘鑫害死的。5月22日,刘鑫约见江母,表示“我想和爸爸妈妈去你家……要是你一直不回复,我们就当你拒绝了”,同时责备江母已经侵犯自己和家人的隐私,江母在作证问题上撒了谎:

2个小时候后,江母对见面未置可否,却说出了下面这句话:

网友非常气愤的“300多天故意避而不见”。上文已经说了今年5月,刘鑫已经提出见面,江母未置可否,双方言语冲突,未能成行。有网友会说,这是被逼的啊,在日本的时候为什么不见?
的确,在日本停留的16天里,江母一直很想见刘鑫,想知道当晚发生了什么,并希望她能参加江歌的葬礼,刘鑫没有见,也没有去葬礼,但如果看过视频就应该知道,刘鑫在江母第二次赴日处理江歌案期间,刘鑫也曾约见过江母一次:

2016年12月14日,陈世峰以杀人罪被正式起诉,刘鑫就再也没有回复江母的见面要求。关于为何不见面,刘鑫的说法主要有两点:一是不知道怎么面对江母;二是做笔录期间警察不让见。
现在,网友知道在配合警方调查期间,警方确实有要求,但剩下的时间不见面,刘鑫确实不对,也难逃不近人情的指责。
最近,刘鑫和江母终于见面了。有网友认为这是迫于媒体压力,这当然是一种可能;但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呢——有了中间人,弥合了双方见面细节的不同要求,刘鑫也敢单独面对江母了(此时江母认为刘鑫反锁房门,害死了自己的女儿)。
如果看过《局面》视频和制片人王志安《关于“江歌案”:多余的话》,就应该知道双方对见面有技术上的不同:江母要求在自己家见,必须有记者在场;刘鑫想在咖啡厅或小饭馆等公共场所,不希望有记者,后来在王志安的协调下,双方决定在江母所在的村委会见面,有记者在场。

刘鑫与江歌母亲的会面
总之,如果看过视频就会知道:“刘鑫吃喝玩乐,过得很好”没什么依据;“邪恶冷酷”的两句话有语境,伤人但可算“气话”;不见面有悖情理,但有相似经历的人可以理解,双方关系的迅速恶化,则加剧了见面的难度。
在一起凶杀案中,如何做一回“坏人”?一位失去女儿的单身母亲,其悲痛旁人无法体会万一,她做什么、说什么都可理解。
然而,理性的媒体,还是应该对受害者家属讲述的“事实”有所保留,给关键证人(也是受害者的一方),甚至是凶手说话的机会,至少应本着平衡审慎的原则对各方观点加以呈现。
如果看过《局面》的视频就会发现,刘鑫和江母对一个关键事实有着根本不同的认知,这也是《局面》想展示给公众的(前后用了3段视频):江母认为是刘鑫反锁了门,导致江歌无法进门被陈世峰杀害,江歌替刘鑫死。
而刘鑫眼中的“事实”(可能也是刘鑫家人眼中的“事实”)是,刘鑫自己没有反锁门——自己推开过一次门,但被反推回来,之后就再也推不开了,警察来的时候,她很确定没有开锁,直接就推开了门。
面对凶杀案,有时不妨做一回“坏人”
在《局面》的视频中,江母曾到刘鑫工作的一所日语学校(已被辞退)的学校问刘鑫的电话,学校的负责人说,“我觉得我应该做一回坏人”,没有提供刘鑫的联系方式。这个“坏人”拒绝为江母侵犯他人隐私提供帮助。
在一起凶杀案中,如何做一回“坏人”?一位失去女儿的单身母亲,其悲痛旁人无法体会万一,她做什么、说什么都可理解。
然而,理性的媒体,还是应该对受害者家属讲述的“事实”有所保留,给关键证人(也是受害者的一方),甚至是凶手说话的机会,至少应本着平衡审慎的原则对各方观点加以呈现。
如果看过《局面》的视频就会发现,刘鑫和江母对一个关键事实有着根本不同的认知,这也是《局面》想展示给公众的(前后用了3段视频):江母认为是刘鑫反锁了门,导致江歌无法进门被陈世峰杀害,江歌替刘鑫死。
而刘鑫眼中的“事实”(可能也是刘鑫家人眼中的“事实”)是,刘鑫自己没有反锁门——自己推开过一次门,但被反推回来,之后就再也推不开了,警察来的时候,她很确定没有开锁,直接就推开了门。
这显然不是江母相信的“事实”——刘鑫故意反锁了门,江歌替刘鑫死了。而网友更相信江母的说法,因为江母说她手头有案件的卷宗,但有保密协议,不便透露。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江母不让记者复印卷宗,日本警方也不愿向记者核实案件细节——这意味着目前难有客观证据印证江母的说法。
最近,江歌一方的代理律师大江洋平还透露了一个陈世峰的说法,陈世峰承认杀害江歌,但他否认自己是有计划和预谋的。在供词中,陈世峰说杀害江歌的刀不是自己事先准备的,而是江歌携带在身上的。
在日本庭审完毕,真相大白之前,别那么大义凛然
暂且做个“坏人”,不是好坏不分,而是对真相保持敬畏。因为真相很难得,“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电影《罗生门》),司法机关需要时间才能确定真相,司法意义上的真相有时也不能解开人们的所有疑惑。
于是在江歌刘鑫案中,一些自媒体选择做一个“好人”。他们纷纷挤上道德高地,不提江母和刘鑫心中不同的“事实”,想办法证明刘鑫过得很好,用两个单句证明刘鑫家的冷酷与邪恶,直斥刘鑫为“人渣”。
哪怕他们看过第一段视频,就应该知道早在案发后不久江母和刘鑫已经有了误会,“不协助警方”是气话;如果再多看几段视频,就能知道没有证据证明刘鑫活得很好,江母和刘鑫的不信任在一次次互动中不断强化,早已因怨生恨;更应知道江母和刘鑫对案件的关键事实有着根本不同的认知,真相远未大白。
面对被掀起的汹汹民意——“为什么刘鑫不去死”,这些自媒体却沉默了。11月13日,王志安在《关于“江歌案”:多余的话》中解释,“我们的节目应该努力聚焦一场悲剧后次生伤害形成的过程,探究这背后的成因。我们试图追问,在某个时间点,如果某一方的行为有所改变,双方的误会和怨恨是否会有所缓解,甚至从一开始就不会产生?当伤害已经发生时,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人和人之间的道义和体恤,承担和宽容,界线在哪?这个悲剧,该如何才能打开那个结?与此同时,我们坚定这样一个原则:避免节目的播出,给本就有着极大不信任的双方,制造额外的伤害。”
效果甚微,11月15日,王志安只能呼吁,“大家在表达立场前能够专注新闻本身”,江歌案的25条视频是一个整体,“请你静静看完这25条视频”。
这时,那些长于煽情、长于道德互撕的自媒体去了哪里?到底是谁嗜吃别人带血的馒头?难道这类自媒体的正义只是抽刀向更弱者,爱的只是抽象的人类,而不是具体的人?
12月11日,陈世峰杀害江歌案将在日本开庭审理,届时,无论是符合你的想像,还是完全意料之外,真相都会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请把你的情绪忍耐到那个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