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来自知乎百科
没有宗教信仰和没有信仰是两码事
信仰,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东西。
某关公庙的对联:
上联: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
下联: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
我不需要神的奖励和惩罚来决定我是否向善,我的心意指导我的行为。
王阳明曾说,佛教不过“以生死动人”。教徒的行善,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善,而是源自外来的“诱导”。哪种宗教不是以遵从教义便可得未来福利吸引人的呢?教徒的行善,本质上不过是商人的投资,为的是收获天堂。教徒的不作恶,可能是出于对火狱的恐惧,而非对邪恶的厌恶。假如没有上帝,他们是否就可以随便作恶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明末之际出现的经书《关圣帝君觉世经》中有:“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天理即是人心。
善、自律、自省与良知,
不是信了什么教就能获得的,
也不是不信什么教就不能获得的。
我不信宗教,但我有信仰,我也有精神生活。
I am not religious, but I do have faith and a spiritual life.
信教的人,每周都给自己的神说自己干了什么,有什么计划,
我每周都给家人打电话,说说近况,谈谈想法,有机会就去看看家里老人,告诉他们自己一年间有什么收获。
信教的人,做了坏事要忏悔,怕神明责罚他,
我不用和上帝老儿说,自己心里就有个地方扎得难受。
信教的人,感谢神明赐给他食物,
我不谢神仙,我谢谢给我提供食物的人,为我烹调的人,谢谢朋友让我每天都开心,谢谢家人的支持。
而所谓的信教者,抱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是非劲,企图洗脑所有人。救世主,皇帝,都是人编出来企图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一切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东西,在中国就这么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之。
宗教信仰的元素:教义,教仪,教团
教义:比如佛教说要断尽生死脱离苦海,道教说要清虚无为。是精神上的抚慰,可以解精神困惑。中国许多人都接受教义。
教仪:十分繁琐,各类行为规范,中国人秉持的少。
教团:成建制,可以与政治力量对抗。中国基本没有,不会搞大战异教徒这一套。
宗教最可怕的,是教仪和教团走了极端后,强烈的排他性。
中国的宗教信仰很松散,教仪和教团,设计到组织行为的部分,很少,不严格搞仪式。
中国人普遍吸取教义,而不被教仪和教团忽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说中国人的信教比较世俗化。
另一方面,教仪和教团越繁琐越庞杂越排他的宗教,平时看着越虔诚,就越容易出现极端反人类的家伙。
维基百科上,许多国家经济状况都与信教程度成正比。如低收入国家,加纳 尼日利亚 伊拉克等,发达地区,香港日本加拿大 德国 瑞士。美国与中国是不太符合的点。
在美国,收入高,信教程度高,可能因为信教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你说自己不信教可能会被建议去看心理医生,数据可能虚高。
在中国,收入不高,信教程度低。一方面因为历史上中国的宗教很世俗化。论语有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孔子从来不谈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另一方面,新中国在扫盲和破四旧方面是很有一套的,虽然后者毁了很多文物。
小学课本里的西门豹治河伯的故事,便是破除迷信,从实际上改善邺县经济的实例。
政治经常跟宗教狼狈为奸,不仅掌握经济权势,还要掌握思想权势,全方面控制蒙蔽民众,搜刮民脂,从中图利。
综上,没有宗教信仰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美国老太的儿子因为说自己不信教,被建议去看心理医生。她说:这个国家的误解就是这么深。你说你不信教,他们觉得你精神状态有问题。
答主对这样的误解,有三种策略:
1.对于愿意倾听,且包容大度的,会详细说明自己为什么不信教,为什么不信教也可以有信仰,也可以有很丰富的精神生活;
2.对于愿意倾听,仍试图传教的围观群众,会说自己信儒家思想,“从心所欲不逾矩”,意志自决与社会范式并重,个人自由与心中的道德结合;
3.对于不愿意听,强灌三观的,会说自己信共产主义,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你丫有这时间跟我这被洗脑的野蛮人哔哔,你不如去穆斯林社区传教。
近日,在香港与组内信教的同事相处,感觉几处宗教冲突。
比如,同事A说,她身边的人不喜欢中国,但是她很喜欢中国。后来我知道,她喜欢去中国的小山村传教,她觉得那里的人需要被爱拯救。 其实我觉得她需要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去中国传教,还会受到管制,这让他们的传教有了点圣母的悲壮色彩。满满都是自我感动。但是时谁赋予他们自诩充满爱的权力,而鄙视别人不懂得爱呢?
同事B,总说浪费食物就是对不起非洲的小朋友,不管你的饭是食堂大妈多给的,吃完了会撑到胃胀,从各方面攻击你,心里认定你是个某方面没有爱心的人。
信仰,是刻在文化基因里的东西。
某关公庙的对联:
上联: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
下联: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
我不需要神的奖励和惩罚来决定我是否向善,我的心意指导我的行为。
王阳明曾说,佛教不过“以生死动人”。教徒的行善,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善,而是源自外来的“诱导”。哪种宗教不是以遵从教义便可得未来福利吸引人的呢?教徒的行善,本质上不过是商人的投资,为的是收获天堂。教徒的不作恶,可能是出于对火狱的恐惧,而非对邪恶的厌恶。假如没有上帝,他们是否就可以随便作恶了?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明末之际出现的经书《关圣帝君觉世经》中有:“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天理即是人心。
善、自律、自省与良知,
不是信了什么教就能获得的,
也不是不信什么教就不能获得的。
我不信宗教,但我有信仰,我也有精神生活。
I am not religious, but I do have faith and a spiritual life.
信教的人,每周都给自己的神说自己干了什么,有什么计划,
我每周都给家人打电话,说说近况,谈谈想法,有机会就去看看家里老人,告诉他们自己一年间有什么收获。
信教的人,做了坏事要忏悔,怕神明责罚他,
我不用和上帝老儿说,自己心里就有个地方扎得难受。
信教的人,感谢神明赐给他食物,
我不谢神仙,我谢谢给我提供食物的人,为我烹调的人,谢谢朋友让我每天都开心,谢谢家人的支持。
而所谓的信教者,抱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是非劲,企图洗脑所有人。救世主,皇帝,都是人编出来企图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一切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东西,在中国就这么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之。
宗教信仰的元素:教义,教仪,教团
教义:比如佛教说要断尽生死脱离苦海,道教说要清虚无为。是精神上的抚慰,可以解精神困惑。中国许多人都接受教义。
教仪:十分繁琐,各类行为规范,中国人秉持的少。
教团:成建制,可以与政治力量对抗。中国基本没有,不会搞大战异教徒这一套。
宗教最可怕的,是教仪和教团走了极端后,强烈的排他性。
中国的宗教信仰很松散,教仪和教团,设计到组织行为的部分,很少,不严格搞仪式。
中国人普遍吸取教义,而不被教仪和教团忽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说中国人的信教比较世俗化。
另一方面,教仪和教团越繁琐越庞杂越排他的宗教,平时看着越虔诚,就越容易出现极端反人类的家伙。
维基百科上,许多国家经济状况都与信教程度成正比。如低收入国家,加纳 尼日利亚 伊拉克等,发达地区,香港日本加拿大 德国 瑞士。美国与中国是不太符合的点。
在美国,收入高,信教程度高,可能因为信教是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你说自己不信教可能会被建议去看心理医生,数据可能虚高。
在中国,收入不高,信教程度低。一方面因为历史上中国的宗教很世俗化。论语有句话: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孔子从来不谈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另一方面,新中国在扫盲和破四旧方面是很有一套的,虽然后者毁了很多文物。
小学课本里的西门豹治河伯的故事,便是破除迷信,从实际上改善邺县经济的实例。
政治经常跟宗教狼狈为奸,不仅掌握经济权势,还要掌握思想权势,全方面控制蒙蔽民众,搜刮民脂,从中图利。
综上,没有宗教信仰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
美国老太的儿子因为说自己不信教,被建议去看心理医生。她说:这个国家的误解就是这么深。你说你不信教,他们觉得你精神状态有问题。
答主对这样的误解,有三种策略:
1.对于愿意倾听,且包容大度的,会详细说明自己为什么不信教,为什么不信教也可以有信仰,也可以有很丰富的精神生活;
2.对于愿意倾听,仍试图传教的围观群众,会说自己信儒家思想,“从心所欲不逾矩”,意志自决与社会范式并重,个人自由与心中的道德结合;
3.对于不愿意听,强灌三观的,会说自己信共产主义,前进,不择手段的前进,你丫有这时间跟我这被洗脑的野蛮人哔哔,你不如去穆斯林社区传教。
近日,在香港与组内信教的同事相处,感觉几处宗教冲突。
比如,同事A说,她身边的人不喜欢中国,但是她很喜欢中国。后来我知道,她喜欢去中国的小山村传教,她觉得那里的人需要被爱拯救。 其实我觉得她需要的是一种自我满足。去中国传教,还会受到管制,这让他们的传教有了点圣母的悲壮色彩。满满都是自我感动。但是时谁赋予他们自诩充满爱的权力,而鄙视别人不懂得爱呢?
同事B,总说浪费食物就是对不起非洲的小朋友,不管你的饭是食堂大妈多给的,吃完了会撑到胃胀,从各方面攻击你,心里认定你是个某方面没有爱心的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