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余乱想
这本书,看完一遍后便搁在床头,电视之余不禁又翻了一遍。这么一重翻,发现自己的记忆力真是不行了,才几天的工夫,有些情节便忘得精光。
当然,有些情节有些话还是存有印象的。但毕竟已经碰过面,不再似初见时那么惊心,再见,有了几许似曾相识、略略会意的味道。
扔了书,发起了呆,忽地想起读书时常会碰到的两种境遇来。
一是意气相投相见欢。有人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说读书读书,实质上是心灵的走亲访友。私下觉得这话说得蛮妥帖的。人是社会性动物,共鸣感的寻求是人类情感生活的基本诉求。总有这样的时分,因一段文字一段描述而心生微澜,“哇,这人也这么想的呀”,顿觉得作者眉目亲切了起来,继而生出莫名的好感。
另一种有意思的状况想必就是不打不成交了。现实生活中,真做到心悦诚服地被另一个人说服,说教方也罢领教方也罢,想必都不是一件轻易的事儿。别人不好说,至少我是这样的,遇到意见相左者第一反应就是下意识地抗拒;还有影视剧中那些桥段,一句“领教了”从来都是从一个阴沉着脸的人的嘴巴里蹦出的,一字一顿,似乎牙都咬断了。
但读书过程中的“领教了”就不太一样了。读书的好处是虽局促一室,却可以摆脱时空的局限,在书中览阅古今中外各色人等的生活场景。他们的生活有的和我们差不多,有的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同的生活催生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滋生各样的想法。有些人的想法猛一看真叫人那个胆颤心惊,下意识地不敢苟同。可倘若作者是位叙事拉理的高手,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随着思想阐述的层层深入,渐渐地,我们的心理或会发生些许微妙的变化,对那些看上去新鲜奇异的想法有了或深或浅的理解,甚至产生一定的认同。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内心经历了一场看不见的动荡,曾经的认同出现细细裂纹,新的认同开始缓缓孕育。是不是常有这样的经验呢,有些书看完后我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认知?
和生活中受人指教心里难免不疙里疙瘩不同的是,读书过程中观念的改变我们倒常是能怡然处之的。究其缘由,排除生活中受人指教往往出于被动、读书过程中的领教了多出于主动不说,说教者的水平差异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字的驾驭毕竟是作家、特别是好的作家的看家本领,即便是说教之事,常也技高一筹。中国向来有文以载道的传统,一个好的说教者,内心主张是笃笃定定的,行文说话却朴实散淡,娓娓道来如叙家常,让人不自不觉地“上了当”,非但如此,上当后还偷着乐呢,所谓“心悦诚服”。
读书如此,交友好像也有类似的境遇。来来去去中,走着走着,我们会遇到意气相投者,也会遇到想法很不一样的人。能和意气相投者相遇,真可谓一份莫大的福气。因为这份共有的“同”,平凡岁月里会多出多少心领神会的时刻;而与后一种人遭遇呢,因这种种的“异”,彼此或会越走越远;但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我们的想法发生了变化,眼界变得更为开阔,思路得到了拓展——是的,我们成长了起来。
不过,求同常是源于本能,存异却多多少少要考验胸襟的。比如一日,和某人就某事议论起来,声音不知不觉就高了上去,愤愤然激动地给对方贴标签。这架势,呵,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两口子要怎么了的呢。
即便是夫妻,一旦遭逢异见都会有类似的尴尬,何况与他人。细一想来,这世上很多词汇出口便易成空,比方说,这“求同存异”。
所以,有些话说前真的要仔细想一想,做不到的话还是不说为好;或者,泡在书里熏一熏,把自己异化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