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以回眸一笑铭记
《自由与爱之地》是很特别的一本书。
从体例来看,这是一部日记,记载了每天里农庄里发生的事情。每一天的日记都有一个主题。““路口””月亮”“寂静”“果实”,……,除了当天发生的事情之外,还写下了其他时间发生的游览、交往和所思所想,还有文献引用和对历史的讨论,这远远超出了一部普通游记的范畴,让这本书变成一个非常有厚度的文本。
这是一个对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有相当程度了解的中国人,在从思维层面,自以为熟悉了这个国家之后,才真正来到它的经度和纬度,感受它的风土和人情,直接接触它,把自己的汗水掉在它的土地上摔成八瓣儿……是从理性入感性,从构思到亲手触摸这样一个过程的结晶。
“ 我写了一本无法归类的书,我称之为‘’反游记”的游记。 内奥•茨马达是以色列的一个村子,在该国东南角,从村里往外开车,不出两百米就是茫茫沙漠,站在村里看周围的山,也都是以荒地为主,棕榈树都是后栽的,一棵一棵有点稀。村里有大人孩子二百多个。每天上工之后,大人们就分散出去,到各个安排好的岗位上劳动:锄草,剪枝,插苗,侍弄椰枣,帮厨,盖房子,牧羊,酿酒,包装小食品……村里每天都有一些志愿者,我作为其中的一员,在这里待了31天,每个工作日早晨和下午各有一轮劳动。我本以为不可能待这么久,但结束时,我扪心自问:在这里再熬两个月,还是可以忍受的吧?”
我们对游记的期待,往往是非常高效的:暗暗希望随作者走到古迹抚摸一块石头,看到几张儿童的笑颜,想想人类历史好长啊,就悟到了什么生活真谛了灵魂升华了……这本书完全不是这样。在云也退看来,“以色列是一个不适合写游记的地方”:
“我相信,以色列是一个不适合写游记的地方,‘触景生情’之‘情’’往往是硬挤出来的。以色列没有休闲的老头老太,让你感慨他们的岁月静好,不像中国人那么焦虑到死,也并没有举目都是艺术品的宗教场所,这里的博物馆都不大,其中最有名的是大屠杀纪念馆,从里面出来,你除了感慨灾难之可怕,表示’永志不忘’外,恐怕就没别的想法了。基督教的圣地,犹太教的圣地,伊斯兰教的圣地,它们之间会互相叠合,普通游客根本分不清,只能在乏善可陈的纪念品市场里扔下几文钱,扭头就去死海买面膜及其他护肤品。说穿了,以色列的景观根本不理会游客,它们只对在这里生活的人有意义。”
云同学如实写下基布兹的辛苦劳动,展现了以色列人的有趣和特别之处,描写了沙漠里的小花,也拍了农庄里的猫,还谈论了以色列的政治。但是对于以色列,他没有下定义,也不认为自己有资格下。我们阅读这本书,并不能找到一个“下定义“之处,而这本书本身也是颇难定义的。
事实上,这本书展现的是一个很大的野心,一个单纯的野心:走到一个很远的地方,验证自己所知是否是对的,发现自己不懂什么。
我非常喜欢书里的一些细节。
我喜欢书里在辛苦地赶了一天路之后,吃一顿简朴的晚饭。
“忽然之间,全身被一种幸福感充满了。幸福来得太突然,太简单,两支餐具,一个 餐盘,一口沉重的满是面条的大玻璃缸,就是一切。红的是番茄汁,绿的是罗勒,跟面条混在一起还能分辨得出来的,还有青椒、胡萝卜、土豆和某种豆类,我的叉子插入这一大团淤泥之中用力搅拌着。幸福就是在一个榨干人性的夏日,坐了长达六个半小时的车后,吃上一份免费的、可以无限续盘的螺旋意面,内奥·茨马达的意面。”
我喜欢基布兹里早晨的冥想仪式和安息日的舞蹈。
还有这一段,承包了我一礼拜的笑点,讲的是他的室友美国人马克。
“每个清早都是他比我早起,坐在床头系衬衫的扣子,从底下往上系,我朦胧地看见他像缝合一只绒布熊一样,把胸毛一点一点地口在里面,看不见了。”(我的笑点没有很奇怪吧?)
我还非常非常喜欢这个封面。
浙大社当时给这本书做了好几个封面。云同学传给我看,我很激动地说:“要这个这个!最吸引人的就是美女了!”
很小的时候,我看过一个报道,内容是某调查公司揭示美国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是什么。四样:“性”“健康”“美女”“新鲜”。萨拉在自行车上的回眸一笑,恰是四种优点齐备。甜蜜的微笑,蜜色的皮肤,健康匀称的身形,还有自行车共谋的活力清新之感。
作为一本非常严肃的作品,你不能找到比这个封面更加吸引人的封面了!——或许这也是云同学在基布兹的一个月最难忘的画面了吧。
要说到这本书的缺点,我觉得是许多作家的第一本书的缺点,就是太实诚了,几乎要把整颗红心,不,是整个人,都塞到一本书里,满满地呈现给读者。观点连着观点,思考接着思考,引用连着引用,塞得结结实实的干货,令人目不暇给,读起来有点儿累。

桃花石上书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她是美容大王,也是疯批小妹,华语娱乐圈话题女王的陨落 (32人喜欢)
- 凌晨3点半起床的妈妈,和《再见爱人》里被困住的儿子 (36人喜欢)
- “如果羞耻也有立场的话,那么今天羞耻的立场必须改变。” (403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