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之 第二次日本 | 那是我的一部分

回到深圳,睡眠充足,处理了一些工作,展开了一些新的计划,看了一部电影,打开Itunes,Apple Music推荐了一首叫做《Beam》的歌,只有旋律没有人声,感觉很不错。
15天的日本旅行结束了,想起了中途在京都的时候,因为当地气候特别干燥,身体不舒服时很想念家,现在已然在家中。时间总在结束时让人感觉到特别匆匆。
回来后,趁夜整理了行李,分好为家人朋友带的手信,发现给自己买的东西和上次相比要少很多。或许是第二次去了,过了更慢一点、少一点的生活。
昨晚依然是躺在床上看着书就睡着了,没有关灯,没有梳洗,睡眠强悍,和在日本的那几天一样。完全不像以往晚睡的我。这可能和时差有关。日本时间比中国快一个小时,也就是说比起我以往的起床时间要早一个小时,再加上现在每天17点就日落,常常是我出了旅馆,坐了车,进餐厅吃了饭,逛一逛,天就黑了。可这个季节的日本实在太美了,天空蔚蓝,阳光和煦,白云舒展,层林尽染的枫叶黄、红、绿,波光粼粼的江海青、碧、蓝。每每都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受。




所以现在我特别想做一些事情,做一些让时光不会浪费,让美妙的回忆能被记住,而不是拖延中消弭殆尽的事。我决定写字,然后用新买的水彩画画,或许还会整理一下手机里的照片、Kindle里阅读过的书籍、衣橱里的旧衣……
倒了一杯广岛带回的梅酒,兑了一些气泡水,味道甜腻到刚刚好,于是有了这篇文字。Apple Music的音乐持续播放着,现在是《Walk into a Storm》,很好听。有时,大数据,或人工智能真的比较懂你的心。
在日本的第二周,都是在广岛度过的。因为参加一人一故事剧场的亚太区研讨会,简称APPTC。其实那段时间真的很紧凑,每早七点多(天啦,那是中国六点多!)就得起床,接着就是不同的workshop,homegroup,show……午饭午休时间只有短短的1-1.5小时,吃的还只有一小瓶水和两个三角饭团,正式行程结束后往往都入了夜,晚上想要和朋友们聊天、聚会,就几乎都是凌晨一点多才入睡。
紧凑的、劳累的、充实的、快乐的日子。
有新认识的朋友说我是Social Queen,其他朋友跟着起哄说,是啊,你好会Social啊。我脱口而出,那是你还不了解我。或者说那只是一部分我。
我是为了找回对Playback最纯粹的热爱才参加的APPTC,却意外地找到很多更深层的连结,了解了很多朋友更多的部分,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或许许多人不知道,那些我在APPTC期间,热烈地聊天、拥抱的人们,都是认识了一年、两年、三年,乃自四年、六年、七年……的朋友们。我说过,我喜欢真实的拥抱,多过于社交软件上的点赞;我喜欢面对面的倾谈,多过于手机里的问候。我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不会去压抑对第一次见面的人的情感,也不会刻意去亲近。我相信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需要沉淀的,就像我们第一次见面,认识的仅仅是对方的一小部分,而更多的部分,需要我们付出时间、精力,建立更多的联系与更深的连结,才有机会了解到的。有时,这还需要缘分。





“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是近几年我在友谊中的感悟。告别了校园生活,在社会里,朋友们渐渐都有了在各自阶段中更重要的事情,有的是家庭,有的是事业,有的是恋爱,有的是孩子,有的是找寻自我……不会再有那么多聚在一起的时光,不会再有那么多时间的闲聊,甚至有时,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过去的我对此是有些怨言的,总觉得没有真正在乎到朋友。但每当真的需要时,朋友们总会在身边。因为真的朋友,不是那个在乎你飞得有多高的人,而是那个在乎你飞得累不累的人。
“涓涓细流不因石而阻,真挚情谊不因远而疏。”这是我初中最好的朋友之一给我的毕业赠言。时光荏苒、岁月变迁,我和她也失联了几次,疏忽联络着,这句话,却一直萦绕在我心里。曾经的我认为,朋友走了,是我能想到的最大的悲哀。但年岁越长,经历了越多的来来往往,就会发现,所有的人都是生命中的过客,都只能陪伴你走一段路。有的人离开了,说不定会在某个时候再相遇;有的人离开了,或许就永远不会再见了。所以,珍惜当下的关系,用真诚坦率的心去交往,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机会,多一些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耐心,真到需要离别时,那就潇洒地挥一挥手,道一声珍重与再见,或再也不见。
That's all. That's a part of all.


-
Louis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1 01: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