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聊书法
2010.11.14,这篇算是糅杂了书法与古诗的一些小故事集,有的细节现在的我也记不清了,看来还是要多写多动笔才行。
“写于十九岁之前”,写得好乱。又忍不住写了这个,结果中午出去吃完饭回来再写,思路好像更乱了。
你说想看我的文笔,我说我的文笔“很不华丽”。事实上,我喜欢“不华丽”的东西。这篇小文章也是想谈谈我喜欢怎样“不华丽”文章,诗歌等等,略显学术一些。结果埋头写下来,标题成了“小李聊书法”……可见其乱。
虽然如此,如果你来看看的话,我会很开心的。
我分享了一个北大才子写的数学史话,很有趣,我看了好久,最后他深情地写道:
我也写完了,最后一段话和本文无关,写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女孩,每一天到bbs上的时候,我总是假设你也上bbs,你也来看我的连载,希望你能喜欢这些故事哪怕只有一个,尽管你不喜欢数学也不喜欢我。
我是否也有同样的情绪在呢?似是而非吧。而且我和他境遇也不同,至少你喜欢数学。
我说自己文笔“很不华丽”绝对不是谦虚,事实上我也不喜欢动不动显得自己很谦虚。
古文中我不喜欢南朝的骈、赋,虽然是很华丽,只是不喜欢,当然我也写不出。还有桐城派的一些理论,写文章要这个法那个法。韩夫子说文以载道就可以了。
诗词中绝大多数现代诗欣赏不来。另外既然不喜欢骈体,那婉约派自然也没什么感觉,进而读苏辛的词作,也能从“豪放”中读出个“小”来:比如“大江东去”境界似极大,到了“一樽还酹江月”,到底便比不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势。当然东坡先生不是东坡帝,客观条件也写不出“百万雄狮过大江”,平时牵个黄拎个苍就算是“聊发少年狂”了。所以总觉得宋词太“小”。当然好句无数,只是看不进去。
书法中不喜欢的就不多了。感觉书法就像诸子,各家有各家的“道”。就好像总不能说谁家的哲学是错的吧——这本身就不是哲学的说法。唯一讨厌的,就是明清极其工整刻板的馆阁体吧,当然“馆阁体”本来就是个贬称,算不上什么名门正派。
剩下来我喜欢的,就是所谓的“不华丽”了。
古文尤爱读《史记》,大气,干净。“噫,大丈夫当如是”、“彼可取而代之”,这是我见过刻画人物最洗练的笔法了(当然《春秋》没读过)。汤显祖说:“吾欲生拔徐渭之舌”,对太史公我是不敢造次的,只有仰望。
诗歌里就是李白的作品了(我的眼光很大众嘛)。这个听来有点怪,因为按我前面说的,自己喜欢言之有物,洗练现实的“不华丽”的作品。难道李白“不华丽”?当然不是,但总觉得李白是不拘于“华丽不华丽”这一境界的。华丽与否,终究是对文笔的评价。李白的诗,似已不足以文笔而论了,而有种纵横不羁的“文气”一以贯之。以“华丽”相称,未免有些俗化了。当然也很喜欢杜甫的《石壕吏》、《垂老别》中的现实主义。也会时常感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然而诗圣若是高山仰止,诗仙便在云的彼岸,望之不及了。李白爱写古体诗,爱用叠字,爱写白话,我都不自觉地经常模仿。爱写古风的有鬼才李贺;善用叠字的李清照当属一例;以白话为追求的莫过于白香山。然而让我神往的,只有这个“凤歌笑孔丘”的疯子;我所追求的,不过画虎类犬而已。
书法中康有为提出了“北碑南帖”的说法。如果勉强一概而论,似乎北碑一路中我所欣赏的“不华丽”更多些。然而若硬要评个一二三,以我现在的见识,只能以二王为尊。虽然二王的飘逸潇洒,纯属南帖一派,不过参见对李白的观感,他们在书道上也似乎超越了华丽与否的境界。
书法实在很有趣。人们说:“字如其人”,确实大有道理。
【颜真卿】
“柳体为骨颜体为肉”,颜真卿的字雍容丰满,读来便大气磅礴正义凛然,似乎可以想见他最终威武不屈在叛军阵中慨然就义的场景。
小李评其字曰“肥”。(颜公是唐朝时尚潮人)
【赵孟頫】
赵孟頫的字呢?非常非常的漂亮,望之如美人出狱(呸,焚琴煮鹤的死搜狗)……美人初浴,媚而无骨。就冲这字,他跟颜公那种仁人志士就不是一路人。事实上他是赵宋遗孤,出仕元朝就是彻彻底底的贰臣,纵有雄心壮志,也早被时代逆流摩的没了棱角。
小李评其字曰“甜”或“熟”。
【董其昌】
董其昌的字好像康熙独爱,看起来清清爽爽。有好友初看之下认为胜过二王,其实他也是以修习二王为本而终成大家的,所以很有些魏晋风流的衣钵。然而隐士“潇洒”固然好,像他这样朝廷重臣却满脑子“潇洒飘逸”未免就会在国事上显得迂腐了。印象中董其昌曾经洋洋洒洒地给崇祯上书力陈熊廷弼还是袁崇焕的不是,大致是说天佑上国,当与女真野战一鼓作气,不宜倚城坚守云云。对此金庸讽刺说这万字奏章大概只有书法研究的价值。
小李评其字曰:“清”。
【宋徽宗】
别看唐太宗喜欢王羲之的字如痴如醉(奇怪,他特别鄙视王献之);也不论乾隆是否写诗近十万首超过陆游;中国历史上的诗人皇帝不过李煜(说是词人更好,另:他爸也微有秀气),书法家皇帝不过宋徽宗一人(兼画家,钦宗也小有成就)。当然从广义上来说,曹操可以归为第一类,毛则两类都算。第一次看宋徽宗的瘦金体其实是在书法老师家中,他儿子是练瘦金体的。一看确实锐气逼人,锋芒毕露。线条大开大合,绝非池中之物,透着一种皇室气质(同样是帝王手笔,但不同于毛那种睥睨天下的霸气,而是深宫中养优处尊的高贵)。另外画马画鹰都是一绝。有人说宋徽宗如果不生在帝王家就能有更高造诣,也不必晚年流离失所于五国城中,那是想的幼稚了。没有深宫中各种名家名帖,没有蔡京米芾这种书法大家充当“书待诏”的角色,他也未必能有这么高的成就。皇帝搞艺术本来就开挂的,再天生聪颖些就基本无解了。
小李评其字曰:“鹤”。
【蔡京】(开始乱喽,后面就纯粹是小故事了)
蔡京的字看的不多,大概评价不高所以流传地也不多,不敢妄论风格。不过书法界倒有件有趣的公案。既然这文章越写越不知所云了就不妨与大家分享下。
我一度很反感政府动不动就三讲五美四热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什么的,整天跟数字过不去。其实转念一想,中国人自古不就如此吗?忘了是谁说的,反正古时中国的各县县志中一定要凑齐xx八景这个“八”子,如果实在没东西好吹就写几个“小池明月”,“古井残阳”之类口水的场景。总之,重点是“八”而不是“景”。
书法中也有同样的习惯,喜欢说四大家四才子之类的。比如楷书有四大家,欧,颜,柳,赵;宋朝四家,苏黄米蔡;明朝的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微明和徐祯卿(不是什么风流才子系列的);清朝四家: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宝(此人属于“小池明月”系列的,为了维持满汉1:1的比例)。
好像漏了元朝,元朝书法上其实没好意思评四大家,毕竟人家赵孟頫已经是楷书四大家了,相比之下余皆碌碌。就像浙大复旦交大中国第三争得挺欢乐,谁敢去和清北争争第一?
唐朝不评是因为猛男太多,光楷书四大家就占了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还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外草书还有草圣癫张狂素哥俩在那儿压阵;此外again除了李斯以外小篆最牛的好像也在唐朝。可惜我不会写小篆,忘了名字。看来什么都是第一才保险啊。大家别觉得李斯治国好、文章好、小篆还练地那么好那么有才,其实小篆就是他发明滴。
差点把正主蔡京忘了……所谓公案就出在“苏黄米蔡”这个“蔡”上。书家就“蔡京”还是“蔡襄”争论不休。我以前一直觉得是蔡襄:毕竟大多数人说是如此。后来听了“蔡京”派的一种说法后深以为然:如果是蔡襄的话就应该叫“蔡苏黄米”了,毕竟蔡襄资历老得多,对小辈也很和蔼。不论蔡襄书法水平如何,在古代想忽视辈分而将将蔡襄摁到第四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实上蔡京书法上造诣不低,不然怎么和徽宗如胶似漆呐。
人们不说是蔡京,无非是因为他是佞臣罢了,正如蔡姓后代总是自称蔡襄后人,显得好像蔡京早就断子绝孙了。当然,比起只是因为品行不端而被人把名去掉的蔡京而言,楼下这位就悲剧多了。
高中把以前写的三国后传给猫猫看。其中有一段为了烘托主人公的高大全,让“魏军阵中冲出两员上将蔡封蔡广”,结果被主角:“斜刺里杀出,更不答话,只三合,斩于马下。”
由于我总是按自己喜好把同学名字做个变形塞进故事里,猫猫说:“为什么叫蔡封蔡广啊?”
小李答曰:“因为此时主角需要两个比较菜的人。”
【秦桧】
秦桧是个书法家,因为所谓“宋体”就是他写的。我们看现在的“宋体”,方方正正,规规矩矩,如果按“字如其人”的理论,无论如何也与奸臣扯不上关系。其实这就是人家的厉害之处了。大奸似忠。奸臣也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他们忍辱负重,强颜欢笑,又有谁解得其中三昧呐?要做顶天立地的奸臣更要有深厚的职业操守,就像宋体字,滴水不漏,规规矩矩,长袖善舞,八面玲珑。
说句题外话(我的题是啥?),最近看到一些人鼓吹宋朝战斗力强大,什么“翻阅宋人笔记,宋朝对外作战比唐朝胜率要多”之类云云,实在很扯。宋军战斗力差有很多内在原因:“重文轻武”,“守将换防”,“天子守边”等等不一而足,《国史概要》中说的很明白。
说什么“宋人笔记”就太搞笑了,我打开中国的足球报一看,哇!遍地妖人!这边“国足虽败仍有一大收获,为何说他比肩马特乌斯?”,那边“中国xx带刀侍卫,一绝技令c罗汗颜。”真实情况呢?遍地都是王大雷王二雷,雷不死你死不休。宋朝历史翻宋人笔记,就是这效果。
只是想借此说,大家不要把所谓“岳家军”想的太神勇了。那只是宋朝士子空虚的精神寄托而已:“看!我们很牛的,要不是自毁长城,早就一统宇内,没你成吉思汗什么事了。”
岳飞固然是个会用兵的民族英雄,可你觉得他用兵如神的内在原因不过是宋朝舆论强大掌握了话语权罢了,吹得你不由得不信。如果继续打下去,我认为直捣黄龙的希望很渺茫。原因很简单,只要《国史纲要》中分析的制度上积弊不除,宋军的战斗力就依旧低下。当年宋太宗全胜时期尚且不足与契丹一战,遑论偏居一隅的南宋。(南宋的赋税几乎是太祖定国的二十多倍)。这只战无不胜的岳家军大概和英伦媒体口中始终“三十年最强”的英格兰队差不多,确实强,然而强的有限。
这样看,我们的大汉奸多少有些悲情,毕竟没了战无不胜的岳家军,南宋还活的比曾经欺负他的辽,金,西夏乃至远在西南的大理都长。可他永远只是个汉奸。被反绑在西湖边,被炸进油锅里。
我无疑为谁翻案。岳飞不那么神勇,秦桧却也没什么高尚可以翻案。然而,对我们秦大书法家这种墙倒众人推的行为无疑又反射出一种不那么阳光的民族心态——我就不信与金兵求和的政治构想是秦桧或者他老婆王氏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朝野内外就没有任何群众基础?今天刚一批斗秦桧,各个都成了仁人志士,连路边卖黑炒的二大爷都整出个油炸桧出来。
纵然秦桧确实该骂,然而从骂秦桧中体现出的这种偏执的民族心态迟早会带来国家性的悲剧。
事实上明朝就已经证明了这个悲剧解的存在性了。
袁崇焕守边,无非就是依仗坚城大炮,坚壁清野,坐等后金奴隶社会下不稳定的经济系统自行崩溃。简单而有效。果然努尔哈赤来求和了。这时恢复贸易争取时间整理内政实在是个太便宜的交易。如此十年,则明愈强,金愈弱,一战可擒。然而袁崇焕请和的奏章却让朝野哗然。因为“和”即是“秦桧”,“秦桧”即是“卖国”。谁请和谁就活该被油炸。连崇祯和国防部长讨论具体事宜时都得千叮咛万嘱咐不得泄露半点消息,最后自然也无疾而终。
直到最后崇祯中反间计凌迟袁崇焕,北京市民争相生吃其肉时,无非把他视为又一个秦桧吧了。
董其昌与秦桧,这正派邪派两大书法家,最后都做了自毁长城的肮脏事情。而这肮脏中,似乎又以秦桧更为光明磊落一些。(袁崇焕下狱时董其昌早老死了,这里代指像他一样的腐儒,文学手法上叫借代,俗称胡扯)
【文征明】
其实还有很多有故事的书法家(最后几个实在离题万里),比如二王及后人永法师;癫张狂素中的张旭、怀素,看外号就知道窘事一大堆;无所不会无所不通的天才苏轼;宋朝大家米芾,他的行书我非常喜欢,也有不少故事,因为他又叫“米癫”;还有我自己临的碑《张猛龙》等等,以后有时间再写。
期中考试临近,由于始终没有好的学习状态(迪哥都大胆预言我周末不看书了,牛人说话都是很严谨的),数分果然悲剧了,最后写一个励志一点的——文征明。
小时候看“风流少年唐伯虎”,好像有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四大才子,对照明朝四大家,至少有一个是打酱油的,忘了是谁了。(百度了一下周文宾是虚构的,囧)
高二暑假跟宋安梁去上海博物馆,鼎啊编钟什么的我实在不懂,就在书法展区乱逛。无意中发现一幅小楷,很惊艳。(我现在懒了,练字也以小楷为多,方便省力)感觉功力很深,一看是文征明的。小楷赵孟頫也是一绝,然而文征明的字不像赵字那么“媚”,像是柳下惠正襟危坐,倒也煞是好看。
回家偶然翻书才知道,原来文征明素以小楷闻名。原因是小时候考试被考官说字难看,竟发愤苦练,每天抄素永法师(这个也有故事,右军后人)千字文十遍,小楷终登书家之堂。我这个暑假闲来无事,每天抄于右任先生编的草书千字文一遍,大概三小时,不过坚持了十来天。真的很累。
听说元朝有书家自夸每天可速写三万字,一来那是行草,远较小楷要快;二来学大家交流电都知道一个有效值概念,他三万不过是最高值,人家文夫子每天稳定一万以上,或许还偶尔写写情诗情书情话,那就不可估量了;三来文征明从十几岁起,整整坚持这个习惯到八十多岁老死!史书上不过“遂日录千字文者十,终八十之岁,竟不敢辍。”寥寥数字,带过了多少辛劳。
以前同学问我现在能不能出王羲之那种书法家,我说不可能因为环境变了。古人不只书法创作时用毛笔,写情诗打欠条写篇日志骗回复用的都是毛笔,自然而然地有一种情愫在里面。所以书法作品自然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现在不管如何模仿,这种古人的气度已经学不来了,往往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不是同义词,两种意思兼有吧)。比如很多人临唐碑,一定要在拐角处顿一顿,硬造出一个生硬的折笔出来,以为如此才逼真。其实唐碑的折笔很多不过是因为唐朝的毛笔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他们书写方式也略有不同罢了。同学深以为然。
可现在我却觉得,即便回到古代,又有多少人有文夫子这种毅力呢?要知道文征明的小楷还不如赵孟頫,赵孟頫之上更有大神王羲之,要超越这些人谈何容易。
当一个问题抽象时,由于无法定性定量地描述可能遇到的困难,往往会产生“它并不很难”的错觉。比如高考前有同学问我,如果他大爆发,各科威武,是否能考到上海状元呢?我说你别想那么远,你觉得你考过上中理科班这几十个人的概率是多少?
想超越王羲之的人,不妨先看看文征明。
文征明到了五十四岁才得了个“翰林待诏”的小功名,所以又叫文待诏。我甚至都怀疑“待诏”是不是功名,毕竟宋徽宗身边就是各种“棋待诏”、“诗待诏”,好像就是帮闲打趣的小角色。
所以这位老先生并不聪明,聪明绝地的如苏轼肯定也不会天天这样傻练——宁肯字臭一辈子。当然了这只是假设,苏轼啥都牛。
然而文征明毕竟以不太高的天赋成为一代书家,虽然既不惊天也不动地,却是他自己的梦想。
超一流的成就需要天赋,对此我深信不疑。譬如书道中的赵孟頫王羲之,如果你生下来奇经八脉没有哪条错了位想追上人家还真是不太可能。
但是要成为文征明这样的一流书家,似乎不难,或者说解是存在的,就是苦练喽。
虽然超一流远在天边,可是我们不太平凡的梦却在脚下。
纵观全文,其实只说明了一个道理,不写提纲就下笔真是会悲剧的。
最后谢谢祝福我的朋友们~你们的关心对我很重要~
最后的最后,送上两首我很喜欢的词,也是我认为人力所不能及的超一流作品:
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都是李白大神的游戏之作……相比之下……呵呵小苏啊
有人根据这两首词称李白是“百代词家之祖”,这个夸张了。
历史上好像第一首评价更高,王国维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可是我却更喜欢第二首,尤其是“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白话也能写到那么美。这大概就是我追求的“不华丽”的最高境界吧。
有人楼上愁。
窃书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悟空传与特朗普:黑神话与哪吒2的精神导师与意外恩人 (1人喜欢)
- 蛇年的财神:从生殖崇拜到升值崇拜 (1人喜欢)
- 别让AI拔掉你的舌头:Deepseek时代的写作与思考 (8人喜欢)
- 当年明月今何在:疯癫与历史叙述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