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妈的想象力
说起想象力这件事,作为常被诟病的没有创新力的中国孩子来说,已经不太成为自我批评的焦点了。本来我们按部就班的好好读书、认真工作就可以平安度日了,还需要什么想象力。可是当妈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太匮乏了,看山只是山,看树只是树,玩游戏只是捉迷藏,背儿歌只是小白兔,背古诗不过是屈指可数的五言绝句,十有八九从“鹅鹅鹅”开始。难道我还想让我的孩子复制这些吗?想起大学时老师推荐社会学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尽管没有好好研读,但是这个题目倒是启发了我——作为妈妈,也要发掘和培养无限的想象力。
先说说想象力有什么用。用我生娃后带回家的仅存的一些脑力来思考,想象力大抵有这样几个作用。一是创造力。比如说科学发明或者发现。达尔文在创造“生物进化论”之前,花30多年实地考察、做记录作比较,但是对生物发展的规律始终不得其解。直到他阅读了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人类社会“适者生存”的学说时,让他对生物的发展演变展开了想象,再结合自己收获的样本、记录等等,最终创作出巨著《物种起源》。这种想象经过严密逻辑思维和充分确凿的样本,既胡适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获得了影响重大的研究成果。二是抗挫力,就是现在常说的“逆商”。面对困难,我们当然需要鲁迅所说的“直面”,但是对于孩子,无论是直面惨淡的人生还是淋漓的鲜血,未免让家长心生怜悯疼惜。电影《美丽人生》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在二战的残酷中,幽默智慧而伟大的爸爸为让孩子不被摧毁心灵编出了一条条游戏规则。在人间悲剧无数的战争年代,这样的想象力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同样也是二战时的故事,电影《钢琴家》讲述一位犹太钢琴师的故事,让他坚持下去的,是他在头脑中想象着乐谱,端坐在椅子上摆好演奏的姿势,就像正式演奏一样运用娴熟的指法、沉醉的神情。想象力在这里是一个避难所,创造了心灵的世外桃源。三是艺术力。众所周知艺术家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且不说异常抽象、想象力非凡的毕加索,单说另一位现代画家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就是一幅画里主要元素是像要融化的奶酪一般的时钟),看过一段画家采访,达利说这副画作的创作意向是想表达他感受到的闷热、烦躁、时间缓慢,让他想象到自己就像是要融化的一片奶酪,自此这个融化的时钟就像一个符号出现在他的画作中、雕塑中。也让他成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音乐创作也需要想象力,最近看了几期郎朗在微博上教钢琴,谈他的弹琴体会,他说到音乐神童莫扎特的几个特点,我认为是恰好表现出莫扎特用想象力创作乐曲,比如用钢琴曲表达各种各样的笑声、多愁善感的情绪。想象力让常规思维天马行空,把青春可以比喻成小鸟、把姑娘可以比喻成鲜花,不管是文字的艺术还是绘画、音乐艺术,想象力功不可没。
但是想象力也有可能具有副作用,比如白日梦般的沉溺于幻想,以致于影响现实生活。也有一部电影讲述极端的想象——患有病态的“妄想症”却依然取得伟大成就的故事——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美丽心灵》,主人公约翰·纳什在晚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想象力让他对现实和幻想变得模糊,也许对数学的研究也是有帮助的,但在生活中却波折不断。电影的最后,在他和一位诺奖评审的非正式谈话中,对方问他是怎么看自己的“妄想症”,纳什颤巍巍的说:“你看见坐在远处的那几个人了吗?(画面中那几个人对他似乎指指点点在评论什么)对于这些,我选择是幻想出来的。”尽管想象力出了偏差,但还是对他有点欣慰的帮助。
那么我们当妈妈的人需要用想象力干什么呢?除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抗挫力和艺术力之外,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当然我认为在孩子小的时候(能听懂话到能遵守一些规则期间)可以用,孩子长大了还是要引导而不是躲避。比如带孩子出去,小的时候他要这要那,我们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比如让他看一个很奇怪的人穿的衣服像不像圣诞老人也许就能起作用,但是当他长大一点识破这个伎俩,这种想象力就要升级了,而且如果一味使用想象力,对孩子的经受住诱惑考验的能力没有增强,没有及时的培养出延迟满足和等待的习惯。
怎样培养自己和孩子的想象力呢?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近来发生的几个小故事让我觉醒自己的想象力是多么的匮乏。正因如此我才想到一定要抓紧学起来,不然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恐怕早就被孩子的想象力赶超。 其实我也试图用自己的想象力来启发孩子,我听同事说她家孩子最早说话是指着天上的月亮说,妈妈,看,薯片。我也看过一个同事的儿子刚上幼儿园,放学后来我们办公室玩,给他一根香蕉,他说香蕉好像月亮。哦,在孩子的眼里,满月像薯片,弯月像香蕉。前几天赶上农历十五的时候我们正好在室外,我说宝宝你看月亮真大,像什么?小孩没回答,问我你看像什么,呃,我总不能说像薯片,于是脱口而出,像咸鸭蛋黄!看来我也是吃货系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近小孩的爷爷退休了,每天都能陪孩子玩几个小时,我家的宝宝已经两岁9个月,每天和爷爷玩的不亦乐乎,甚至等我晚上下班回来,她要推开我说妈妈我要和爷爷接着玩。我观察了几次他们俩最喜欢的游戏,无非是场景模拟和角色扮演。模拟吃饭、购物、去医院、坐公交车等等场景,小孩扮演大人,让爷爷扮演小孩。比如去医院打针,小孩扮演医生,说你哪里不好,我给你体检,给你打针,你哭吧。爷爷就要哭出来,哭的声音小了还不行,她会喊,爷爷你大点声哭。还有一个经常玩的场景是模拟早上去上班,小孩在关上卧室门出去之前,和爷爷说,我上班去了,你哭吧。于是又让爷爷大声哭一场。她高兴的跑掉,拿一本书回到卧室,说也下班了,给你带回一本书。整个就是在模仿我每天上下班的场景。不过她已经不会在我上班前大哭了,只是会提出要求,妈妈你下班给我带点好东西。他们俩通过一系列的场景和角色想象,把孩子心中认为比较难处理的情绪表达出来,再次遇到这样的实际情况时,就不会采用哭闹的方式应对了。
另外还有一段时间姥爷带孩子玩,他们两个经常用方形的地垫搭建城堡、隧道、或者做一个大的礼物盒子,孩子坐进去突然打开给别人惊喜。在育儿路上每个过来人都会是我们的老师。有次我带孩子在周末的时候来单位值班,另一个值班的同事大姐已经年近五十,她非常喜欢和孩子玩,她俩就在值班室因陋就简玩了几个小时。在我看来本来没有什么游戏因素的地方,能想象出很多游戏花样。比如一个窗帘拉绳能玩上好半天,一开始是把窗帘拉绳想象成钓鱼线,用扑克牌做小鱼;或者把拉绳当做秋千,小孩来回跑动假装荡秋千。玩累了动作游戏后,小孩拿起彩笔在绘本上噌噌噌乱涂,我坐在一旁听着声音就觉得不对劲,肯定是乱涂乱画呢。我问她你怎么乱画呢,同事大姐却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呢?小孩指着书上被涂满一团团线的小猫说,我在给小猫穿毛衣呢,天冷了怕它冻着。瞧孩子的想象是这样的,而在我木讷的思维里,却是乱画的。真是惭愧、我想能够融入到孩子的想象力之中,和她尽兴的想起所想、做其想做,正是高质量的陪伴吧。
当然在不得其解的时候,还是学学达尔文看书去吧。 游戏是最具象的想象力展现。《游戏力1、2》里面都讲述了游戏的重要性,在果妈阅读中以前详细的分享过。我看豆瓣上的评价,有的读者认为缺少干货。正好让我联想到昨天在人民大学听到的关于东西方文化在教育中的差异的讲座,普利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谢宇老师在讲座中讲述了他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他认为欧美家庭中对子女教育的期望要低于东亚家庭,。欧美人倾向于认为教育更具有代际的传递,也就是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期望高,重视程度高,而家庭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对教育的期望低,更偏向于认为人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而不像东亚家庭,家庭经济社会地位高和低的家庭都非常重视子女教育,更强调个人的努力对教育成就的作用。这样看来,源自西方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如果是面向大众的意向,那么作者对于教育重要性的启发可能要花更多的笔墨,而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能买书去了解家庭教育方法的代表这个家庭本身已经很重视教育的作用,更需要的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因此,如果看一本书、两本书不能给你找到好方法的时候,那就再看第三、第四本,如果你愿意在图书馆花上一下午,我相信在北京各区县的图书馆都能在书架上找到至少5、6本关于游戏方法的书,现在国内也有很多作者写游戏的书,还有日韩作者的书籍,总有一本、总有一两个游戏让你收获,我认为有些书不用买,直接去图书馆借来看就足够学习一段时间了,如果怕记不住不妨用手机拍下来,没事看看,回家就带着孩子玩。
好了,写到此处我也该回家发挥想象力了。今天赶紧完成一篇文章,有些事如果现在不一气呵成,那就会一事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