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孩子离家出走该怎么办?家长应该这么做!(转给家长)
叛逆的孩子孩子离家出走,有这样一些原因:
初中调查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都有孩子离家出走的念头,这是他们自我意识和觉得父母不能理解他。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离家出走。何时候都要让孩子知道家是最安全的地方,父母是能够帮助他克服困难的。
心理和教育专家们分析总结孩子离家出走的有这样一些原因:
一是赌气出走。这样的学生原本处于一个较好的家庭环境,只是父母一方好埋怨孩子,对孩子的生活方式爱挑剔。子女在儿童期的时候,往往能顺从忍受这种教养方式,但到了青春期之后,开始顶嘴、反抗。家长如果不了解子女此时的心理特点,就会认为孩子无法无天。在这种背景下,往往因为不公正的待遇、不适当的批评,孩子觉得再也受不住了,因而情急之下离开家庭,以此作为反抗。
二是一种潜在愤懑、压力的发泄。有的学生生长在父母关系长期不和的家庭中,生活在情感压抑的环境里,讨厌与父母相处。有的父母每天只知道督促孩子学习,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从不关心,使孩子感到压力非常大。还有的家庭中,父母每天只干自己的事情,拼命的赚钱,根本很少问孩子。至此他们便用背离家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三是威逼夜逃。常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满时,动辄即骂,重者则打,甚至有时顺口说出“给我滚”等语言,子女听后产生逆反情绪,“滚就滚,有什么了不起”。这种不自觉的威逼孩子出走的情况造成了许多的既成事实。
四是同伴引诱。这常有个别因环境不良而有离家习性的学生带头,怂恿、引诱较小或没有擅自离家习惯的孩子一起离家外出,去游山玩水或探险。
《孩子问题急救指南》分析孩子离家出走真正原因:
没有多少孩子愿意走到“离家出走”这一步。他们选择离家出走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欠缺。正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温暖,怀着一颗受伤的心又无路可走,只好选择溜之大吉。孩子离家出走怎么办最着急的是家长,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在孩子离家出走怎么办以后才发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所以家长应当充分理解孩子,时刻保持与孩子沟通与交流,以各种方式排遣他们生心中的郁闷和紧张,对于孩子的成败得失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态度,平等地与他们讨论,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训斥或粗暴打骂。其实孩子离家出走的心理也没有真正放轻松,对归来孩子的教育家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温暖,而绝对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能冷潮热讽。与此同时,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承担着对他人的责任,逃避是一种懦弱和无能的表现,不如用积极态度和父母一道向困难挑战。还要告诉孩子,如果不小心受坏人诱骗、误入歧途更将抱恨终生。
离家出走存在许多危害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章第14条规定,旷课、夜不归宿,属于未成年人不得有的不良行为。目前,在校学生中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偏激,自尊心极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我们提示广大学生,离家出走存在许多危害:
(1)离家出走,荒废学业;
(2)出走他处,失去依靠和支持,容易受人欺负和成为被害人,如带着的钱和物,被人偷或抢或骗了,又如被挟制、受胁迫、恐吓、伤害等;
(3)女学生出走后,出于无知和无奈,易走了卖淫道路,或受坏人诱骗被迫卖淫;
(4)在生活无着落、无处觅食住宿的困境下,容易铤而走险,去偷窃、抢东西,陷入犯罪泥坑;
(5)出走以后,遇到种种挫折障碍,加上心境恶劣。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6)造成父母的恐慌不安,耗费钱财和精力去到处寻找。
中小学生的出走不仅给自己身心造成危害,给亲戚朋友带来伤痛,同时也给社会治安造成了隐患。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更没有一个父母面对孩子出走无动于衷。如果孩子突然离家出走,对于他们来说真是吃不香、睡不好,精神也濒临崩溃(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为了找孩子,家人不惜东奔西走,债台高筑,甚至部分父母不堪心理重压,出现精神失常、自杀等事件,真可谓家破人亡。
海南省国营八一总场中学高一(7)班学生谭培荣于2007年10月15日中午离开学校,一个星期后即10月22日傍晚6点23分,他在广西钦州市火车站发生交通事故,重伤身亡。2007年10月18日,郅连合的三个女儿因上网挨批,不满父亲训斥,结伴离家 ,为找女儿,郅连合连续半个多月在街头不停地向路人散发 “寻女传单” 同时也几乎找遍了家附近所有的网吧,甚至就在网吧连夜蹲守。铜梁县某中学学生,2007年2月27日离家,为寻找4名突然离家出走的孩子,5位家长组成同盟泪跪成都街头,手执横幅请求知情者提供线索。
怎样避免初中生离家出走?《孩子问题急救指南》给出建议:
1.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受传统观念影响。
如今还有不少家长的潜意识里,仍然受君臣女子、尊卑有别的封建思想影响,认为和子女交朋友没老没少,不成体统。少年思维活跃,有许多话想向人倾诉。如果放下家长架子,和子女平等相处,彼此能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子女就会将你现为知己,无话不谈,少年的烦恼就可在交谈中得到缓解、消除,也就不会离家出走。
2.为孩子寻找有益的同龄朋友。
家长虽然可以做孩子的朋友,但孩子更希望找到与自己同龄的朋友。因为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烦恼告诉给同龄朋友。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交同龄朋友。有的家长不允许孩子交朋友,生怕孩子受坏朋友的影响,敌视孩子的伙伴,不断给孩子灌输思想,人世间有多么险恶多么丑陋。这种做法无疑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阴影,封锁了孩子与同伴交流的渠道。这种做法只会给孩子造成坏的影响,导致孩子孤僻的性格。
3.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当孩子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要鼓励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之后就打骂、讽刺挖苦,以后孩子就不敢对家长说心里话了。这样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丧失自信心,内心的忧伤无处诉说,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逃避现实,最终导致离家出走。
4.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
少年在出走之前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有的孩子突然变得魂不守舍,经常走神儿,两眼发直,好像在想什么事儿;有的孩子则吞吞吐吐,做事情犹豫迟疑;也有的孩子一反常态,变得格外殷勤,大笑大叫,这些都可能是孩子准备出走的先兆,家长往往不注意这些,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预兆,就可能被孩子的突然出走搞得借手不及。
5.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学生自身素质条件、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制订孩子未来发展的目标。合理的目标会成为一种激励力量。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只是方法不对,方向不明,孤立无援,才屡屡受挫。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看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地引导、激励他们,让孩子能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追求新的更高目标。这样,孩子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就会始终充满信心和热情,促使自己不断上进。
让学生正确理解家长、老师的意图,明白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运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遇事冷静思考,不要义气用事等。老师可以科学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问题,从而预防、避免学生离家出走这类事件的发生。
孩子出走后回来家长如何面对?《孩子问题急救指南》给出建议:
对于曾经有过出走经历的孩子,建议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选择离家出走,其次要弄明白一个家对于孩子最有吸引力的到底是什么。
孩子回来后父母不要数落孩子,家长要热情、亲切地给孩子以温暖。应该先让孩子洗个澡,吃饱饭,睡个觉。回家不要先批评孩子的不是,应该问问孩子出去的几天怎么度过的,在哪儿度过,孩子不愿意说就不要马上问。“有本事你别回来”之类的话千万不能说,否则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二度出走。缓和以后,父母应该和孩子进行一次平等的对话,父母首先应该从理解的角度肯定孩子返回的行为,指出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所犯的过失。如果家长、老师有错误要向孩子认错,表示愿意与孩子共同努力改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要鼓励孩子面对挫折。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可以把它作为一页历史翻过去,过后孩子犯错时,不可旧事重提,老账、新账一起算,借此打击孩子。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真的理解他、帮助他、爱他。
本文来自: 《孩子问题急救指南》家庭教育课程
初中调查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都有孩子离家出走的念头,这是他们自我意识和觉得父母不能理解他。但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离家出走。何时候都要让孩子知道家是最安全的地方,父母是能够帮助他克服困难的。
心理和教育专家们分析总结孩子离家出走的有这样一些原因:
一是赌气出走。这样的学生原本处于一个较好的家庭环境,只是父母一方好埋怨孩子,对孩子的生活方式爱挑剔。子女在儿童期的时候,往往能顺从忍受这种教养方式,但到了青春期之后,开始顶嘴、反抗。家长如果不了解子女此时的心理特点,就会认为孩子无法无天。在这种背景下,往往因为不公正的待遇、不适当的批评,孩子觉得再也受不住了,因而情急之下离开家庭,以此作为反抗。
二是一种潜在愤懑、压力的发泄。有的学生生长在父母关系长期不和的家庭中,生活在情感压抑的环境里,讨厌与父母相处。有的父母每天只知道督促孩子学习,面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从不关心,使孩子感到压力非常大。还有的家庭中,父母每天只干自己的事情,拼命的赚钱,根本很少问孩子。至此他们便用背离家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三是威逼夜逃。常有的家长对孩子不满时,动辄即骂,重者则打,甚至有时顺口说出“给我滚”等语言,子女听后产生逆反情绪,“滚就滚,有什么了不起”。这种不自觉的威逼孩子出走的情况造成了许多的既成事实。
四是同伴引诱。这常有个别因环境不良而有离家习性的学生带头,怂恿、引诱较小或没有擅自离家习惯的孩子一起离家外出,去游山玩水或探险。
《孩子问题急救指南》分析孩子离家出走真正原因:
没有多少孩子愿意走到“离家出走”这一步。他们选择离家出走固然有自身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欠缺。正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温暖,怀着一颗受伤的心又无路可走,只好选择溜之大吉。孩子离家出走怎么办最着急的是家长,绝大多数家长都是在孩子离家出走怎么办以后才发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所以家长应当充分理解孩子,时刻保持与孩子沟通与交流,以各种方式排遣他们生心中的郁闷和紧张,对于孩子的成败得失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态度,平等地与他们讨论,切忌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训斥或粗暴打骂。其实孩子离家出走的心理也没有真正放轻松,对归来孩子的教育家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温暖,而绝对不能歧视他们,更不能冷潮热讽。与此同时,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承担着对他人的责任,逃避是一种懦弱和无能的表现,不如用积极态度和父母一道向困难挑战。还要告诉孩子,如果不小心受坏人诱骗、误入歧途更将抱恨终生。
![]() |
离家出走存在许多危害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章第14条规定,旷课、夜不归宿,属于未成年人不得有的不良行为。目前,在校学生中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偏激,自尊心极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批评,我们提示广大学生,离家出走存在许多危害:
(1)离家出走,荒废学业;
(2)出走他处,失去依靠和支持,容易受人欺负和成为被害人,如带着的钱和物,被人偷或抢或骗了,又如被挟制、受胁迫、恐吓、伤害等;
(3)女学生出走后,出于无知和无奈,易走了卖淫道路,或受坏人诱骗被迫卖淫;
(4)在生活无着落、无处觅食住宿的困境下,容易铤而走险,去偷窃、抢东西,陷入犯罪泥坑;
(5)出走以后,遇到种种挫折障碍,加上心境恶劣。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
(6)造成父母的恐慌不安,耗费钱财和精力去到处寻找。
中小学生的出走不仅给自己身心造成危害,给亲戚朋友带来伤痛,同时也给社会治安造成了隐患。
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更没有一个父母面对孩子出走无动于衷。如果孩子突然离家出走,对于他们来说真是吃不香、睡不好,精神也濒临崩溃(尤其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为了找孩子,家人不惜东奔西走,债台高筑,甚至部分父母不堪心理重压,出现精神失常、自杀等事件,真可谓家破人亡。
海南省国营八一总场中学高一(7)班学生谭培荣于2007年10月15日中午离开学校,一个星期后即10月22日傍晚6点23分,他在广西钦州市火车站发生交通事故,重伤身亡。2007年10月18日,郅连合的三个女儿因上网挨批,不满父亲训斥,结伴离家 ,为找女儿,郅连合连续半个多月在街头不停地向路人散发 “寻女传单” 同时也几乎找遍了家附近所有的网吧,甚至就在网吧连夜蹲守。铜梁县某中学学生,2007年2月27日离家,为寻找4名突然离家出走的孩子,5位家长组成同盟泪跪成都街头,手执横幅请求知情者提供线索。
怎样避免初中生离家出走?《孩子问题急救指南》给出建议:
1.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受传统观念影响。
如今还有不少家长的潜意识里,仍然受君臣女子、尊卑有别的封建思想影响,认为和子女交朋友没老没少,不成体统。少年思维活跃,有许多话想向人倾诉。如果放下家长架子,和子女平等相处,彼此能推心置腹地进行交谈,子女就会将你现为知己,无话不谈,少年的烦恼就可在交谈中得到缓解、消除,也就不会离家出走。
2.为孩子寻找有益的同龄朋友。
家长虽然可以做孩子的朋友,但孩子更希望找到与自己同龄的朋友。因为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烦恼告诉给同龄朋友。所以,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交同龄朋友。有的家长不允许孩子交朋友,生怕孩子受坏朋友的影响,敌视孩子的伙伴,不断给孩子灌输思想,人世间有多么险恶多么丑陋。这种做法无疑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阴影,封锁了孩子与同伴交流的渠道。这种做法只会给孩子造成坏的影响,导致孩子孤僻的性格。
3.给孩子倾诉的机会。
当孩子遇到挫折与困难的时候,家长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要鼓励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之后就打骂、讽刺挖苦,以后孩子就不敢对家长说心里话了。这样做只能使孩子自卑心加重,丧失自信心,内心的忧伤无处诉说,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逃避现实,最终导致离家出走。
4.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
少年在出走之前一般情况下总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有的孩子突然变得魂不守舍,经常走神儿,两眼发直,好像在想什么事儿;有的孩子则吞吞吐吐,做事情犹豫迟疑;也有的孩子一反常态,变得格外殷勤,大笑大叫,这些都可能是孩子准备出走的先兆,家长往往不注意这些,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预兆,就可能被孩子的突然出走搞得借手不及。
5.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学生自身素质条件、个性特点,因势利导制订孩子未来发展的目标。合理的目标会成为一种激励力量。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只是方法不对,方向不明,孤立无援,才屡屡受挫。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看到他们的长处,肯定他们的闪光点,不断地引导、激励他们,让孩子能够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中,追求新的更高目标。这样,孩子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就会始终充满信心和热情,促使自己不断上进。
让学生正确理解家长、老师的意图,明白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期望,运用正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遇事冷静思考,不要义气用事等。老师可以科学的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教育,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正确处理问题,从而预防、避免学生离家出走这类事件的发生。
孩子出走后回来家长如何面对?《孩子问题急救指南》给出建议:
对于曾经有过出走经历的孩子,建议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要选择离家出走,其次要弄明白一个家对于孩子最有吸引力的到底是什么。
孩子回来后父母不要数落孩子,家长要热情、亲切地给孩子以温暖。应该先让孩子洗个澡,吃饱饭,睡个觉。回家不要先批评孩子的不是,应该问问孩子出去的几天怎么度过的,在哪儿度过,孩子不愿意说就不要马上问。“有本事你别回来”之类的话千万不能说,否则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二度出走。缓和以后,父母应该和孩子进行一次平等的对话,父母首先应该从理解的角度肯定孩子返回的行为,指出孩子在整个过程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和所犯的过失。如果家长、老师有错误要向孩子认错,表示愿意与孩子共同努力改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要鼓励孩子面对挫折。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可以把它作为一页历史翻过去,过后孩子犯错时,不可旧事重提,老账、新账一起算,借此打击孩子。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真的理解他、帮助他、爱他。
![]() |
本文来自: 《孩子问题急救指南》家庭教育课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