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
给你讲个笑话。” “哦?” “报纸上居然说《水浒传》是农民起义。” “这又怎么了?” “拜托,你读没读过《水浒传》啊。《水浒传》一百单八将里面,有几个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啊。宋江是公务员,卢俊义是大地主,吴用是教书先生,李逵就是个小流氓……这里面哪儿有农民?” 我没有回复,只是停下了手中的笔,冷峻的目光从镜片向上透去。 “梁山泊一共有多少人?” “一百零八人。” 他像看白痴一样的看着我,但很快地,他的表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你是说……” “你用脚趾头想都能想明白,单单只有一百多人,这几个人怎么能成为令朝廷震骇的地方割据势力?赵家朝廷所忌惮的,不仅仅只是这一百零八个将领,更重要的是他背后三四万梁山士兵的战斗力。” 他把手里的报纸放下,开始饶有兴趣的听我讲话。 “那么问题来了,这数万人的士兵,是怎么来的?我问你,倘若你是个古代有吃有喝的地主,或者是奢谈风月的文人墨客,一个朋友平白无故拉你去打仗当炮灰,你去不去?” “我想应该不会。” “只有什么情况下,你才会连老婆孩子都不要,被逼上梁山?” “活不下去的时候……嗯……” 他开始陷入沉思。 “只有当参军的生存可能性,远大于直面残酷的现实环境时,人们才会选择刀头舔血的日子。而从这个角度出发,无论是在饥荒或者不景气的年岁里,有钱有闲的既得利益团体,永远比没钱没闲的被奴役者要有更多缓冲的余地。可能某个贵族会一时兴起的去参军,但绝大多数士兵的还是穷人;在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背景下,就是农民。” “那照你这么说,士兵都是农民出身。那中国五千年来的所有战争,岂不是都是农民战争了!” 他幸灾乐祸的笑着。我叹了口气。 “你说的没错。无论是中国还是在外国,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领导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罢了。只要被奴役者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处在一个共同体当中,也就是所谓的阶级意识觉醒,到头来无非就是被“忠君爱国”、“自由平等”这眼花缭乱的旗帜煽动下的炮灰罢了。” 我不想扯得太远,说什么“世界大战是各国工人间的战争”之类的话,于是我又转移了话题。 “所以你要明白这里面的逻辑链条。” “什么逻辑链条?” “正因为农民的物质条件(生存状况)出现了问题,农民们选择孤注一掷,才会出现大量的潜在兵源;而正因为有着这些大量的兵源,《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才可能招收到足额的士兵,以至于形成能和朝廷相匹敌的一股势力。” “你的意思是,假如没有农民的物质条件(生存状况)出问题,就算是梁山好汉也没用?” “没错。不仅梁山好汉没用,就算三国群雄、乃至大罗神仙也没用。这就是历史中的奥卡姆剃刀,你会记得起兵初期就宣告失败的,瞬间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的那些人的名字吗?这也就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最大的不同:你崇拜的是英雄,我关心的是士兵;而令绝大多数人之所以选择成为士兵的,是其客观的物质条件(即其对应的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从来都不是自上而下书写,而是自下而上产生的。他不像你听评书,将领振臂一呼就多了1000个士兵。他也不像你玩游戏,选择英雄点击命令花费点儿金钱,就增加1000个士兵。他更多的是因为1000个农民无处可去,于是变成了士兵;而士兵需要一个领导者,所以历史的画卷上就多了一个将领或者英雄。” “那你说说我们这儿的将领什么时候出现吧。” 他嘲讽地撇了撇嘴。 “我哪儿知道。我们都是生活在历史长河中,河底最普通的砂砾罢了。眼光只能顾得上自己周围的一亩三分地,连既定的历史都看的不是很清晰明白,又怎么能奢谈未来发生的事情呢。” 我又叹了口气,继续埋头书写。一摞洁白的A4纸印刷的维稳材料,正安静的躺在我的右手旁。 编
-
弧标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28 17: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