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 晴
关于中日战争,无论是过去的八年,如今的十四年,还是日本人口中的十五年,至少不会是“正义的力量必然战胜邪恶的力量”那般不负责任的定义。但是要说是实力决定一切,又会牵扯到“那场战争”根本不是中国人打赢的,而是美国人在太平洋战场上打败了日本人,中国人搭了顺风车罢了这种论调。不管从民族情感上还是历史事实,都让人难以接受。从这个角度考虑,我认为没有美国人的介入,战争不会那么快结束,但如果一直这么打下去,首先撑不住的会是日本人吗?
在以上两种理解之外,就像蒋介石所说的那样,“儒教的分家日本绝不可能打败儒教的本家中国”。无论怎么看待这句话的煽动意义,事实上他的确“用道德动员国民,同时把国际社会的支援从日本拉到中国一方”,他像他的前任中国统治者满洲人那样“要作为一个世界普遍的,已成为中华传统的道德的体现者来行动”,“只要抓住这个中华的原理最后就绝对能取得胜利”。
这是与那霸润先生的观点。他的观点的最初点是近代工业革命即所谓的“西洋化”与宋朝中国以后的近世化相类似,即“西洋化”和“中国化”在许多地方是重合的,所以东亚地区的中国、朝鲜和日本都缺少“西洋化”的冲动,因为前两者本身已经完成“中国化”,后者自平安时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反对“中国化”。
与那先生的观点我不作评价。但国民政府可以用道德来动员国民,是否一定可以感动国际社会?中华传统的道德或者说中华的原理是否在那时已经被全世界(至少是美英世界)所接受是值得商榷的。
我认为在道德的感化力之上,至少还有一层“认同感”在左右中日战争的走向。这种认同感可以基于历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东亚的霸主)、现实(日本打败中国可能会破坏亚洲的平衡甚至实现德日的全球霸权)、文化(儒家文化在东亚以及东南亚根深蒂固)、利益(中国的资源、人口和市场具有无限的吸引力)。所以我认为实用主义的认同感汇聚成一个共同圈,相对于日本在满洲实现“王道乐土”,在亚洲发动“种族战争”打败白种人、解放黄种人那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对正处于“欧洲中心论”的时代,更有吸引力,也更能左右历史的走向。
所谓实力决定论最后还是要看你背后的利益认同圈有多大。萨达姆的伊拉克实力再强大但他背后没有一个利益认同圈来支撑还是白搭;蒋介石的中国即使被日军打得支离破碎但只要有一个强大的利益认同圈就足以让他翻盘。
利益认同圈与利益共同圈是不同的。后者充其量是一个朝贡主义体系下集合体,是一次仰仗这个集合体里面的某一个超级强者来分配利益的“聚餐”,是一个孤独的强者带领一群机会主义者的冒险。没有认同感,就没有持续不断地追逐共同利益的动力。一个没有真正朋友的国家注定会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