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来自中国改革的真实经验 温铁军
全书以建国后发生的八次典型的经济危机为切入点展开论述,意图采用去意识形态化的方式力求客观、简明的地分析八次危机的成因及解决方式。
首先作者对于三农问题非常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的生存处境尤为关心,本书的立场也是以三农问题为核心,注定了该本书为一家之言,此言绝非贬义,因为就立足于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进行论述的著作实在太少,温教授的著述填补了很大的空白。
总体而言,作者认为经济危机中凡是能向三农转嫁制度成本的改革均能软着陆,反之则为硬着陆,进而通过数据分析,点出全书核心——农村作为经济改革的蓄水池能维持多久,尤其是在形成了向农村转嫁制度成本的路径依赖之后,农村在未来到底能承担多少制度成本?在未来不能向农村继续转嫁高额的制度成本后,改革应当何去何从,尤其是当矛盾已经极为尖锐时,大量群体性事件高发时,改革将显得举步维艰,作者提出了类似大禹治水的办法,疏导结合,一方面继续维持和保护农村蓄水池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完善的政治制度,降低改革的制度成本。
全书关键词:
分税制改革(主要在于地方以地生财,大肆占用土地,导致大量农村群众失去依托,涌入城市;同时容易滋生贪腐,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增加改革的制度成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劳动群体的话语权问题(庞大的务工人员缺乏相应的话语权代表,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之间的制度障碍,务工群体实质上处于两者的夹缝地带);
金融资本对美国的再依附(建国初期,中苏关系恶化后,我们自主实现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同时实现了对苏的去依附化,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全球化时代来临后,由于美国牢牢占据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为了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我国对于美国又形成了金融资本的再依附,东亚实质上成为“美元湖”,成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最大的受害者,我国此后面临的金融危机输入型特征明显);
政党“去政治化”和政党“国家化”(全球范围内政党出现法西斯化倾向,民主政治失去原有含义,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不再是劳工阶级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权,而是现代垄断金融资本的利益诉求);
劳资矛盾的可控性释放,经济危机社会化,城乡真实人口比,过快的城镇化的弊端,亚欧大陆桥(面对东亚复杂的政治局势,面向内陆,亚非欧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
灰色收入(由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崩坏,劣绅驱逐良绅,导致基层政权黑社会化,黑恶势力和灰色收取之间极易演变为财阀制的政治类型,同时灰色收入掩盖了日益扩大的贫富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不断扩大);
三农问题(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有将近三万亿流向农村,以作为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对农民转嫁制度成本的“还账”,维护农村蓄水池的作用);
金融资本与地产资本相结合(分税制改革遗留下来的弊端,以地生财导致金融资本与地产资本相结合,是目前炒房热的原因之一,也是地方政府目前债务繁重的原因之一);
中产阶级的话语权(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迅速崛起,但是缺乏能够代表他们的社会团体,意见繁杂且难以统一,关于中产阶级的治理问题将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本书意图在去意识形态化的背景下论述历次经济危机的成因,但是在中国语境下去意识形态化而论述经济问题是非常困难,尽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事实证明在1960年面临的经济危机很明显是由顶层苏化与经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因而脱离意识形态来论述我国的经济问题非常困难,但是作者仍旧通过经济数据客观论述我国经济危机,这一点非常难得。
其次作者对三农问题情有独钟,多次呼吁中央加强对于三农的关注,最终也获得了高层的重视,本书也是不断在强调三农作为改革压力的缓冲区和经济的蓄水池到底能维持多久,以及如何维护的问题,因而相对忽视了导致经济危机的其他诱因,比如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等。
首先作者对于三农问题非常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的生存处境尤为关心,本书的立场也是以三农问题为核心,注定了该本书为一家之言,此言绝非贬义,因为就立足于三农问题对中国经济进行论述的著作实在太少,温教授的著述填补了很大的空白。
总体而言,作者认为经济危机中凡是能向三农转嫁制度成本的改革均能软着陆,反之则为硬着陆,进而通过数据分析,点出全书核心——农村作为经济改革的蓄水池能维持多久,尤其是在形成了向农村转嫁制度成本的路径依赖之后,农村在未来到底能承担多少制度成本?在未来不能向农村继续转嫁高额的制度成本后,改革应当何去何从,尤其是当矛盾已经极为尖锐时,大量群体性事件高发时,改革将显得举步维艰,作者提出了类似大禹治水的办法,疏导结合,一方面继续维持和保护农村蓄水池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完善的政治制度,降低改革的制度成本。
全书关键词:
分税制改革(主要在于地方以地生财,大肆占用土地,导致大量农村群众失去依托,涌入城市;同时容易滋生贪腐,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增加改革的制度成本),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劳动群体的话语权问题(庞大的务工人员缺乏相应的话语权代表,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之间的制度障碍,务工群体实质上处于两者的夹缝地带);
金融资本对美国的再依附(建国初期,中苏关系恶化后,我们自主实现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同时实现了对苏的去依附化,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全球化时代来临后,由于美国牢牢占据全球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为了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我国对于美国又形成了金融资本的再依附,东亚实质上成为“美元湖”,成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最大的受害者,我国此后面临的金融危机输入型特征明显);
政党“去政治化”和政党“国家化”(全球范围内政党出现法西斯化倾向,民主政治失去原有含义,西方政治制度的基础不再是劳工阶级提出的自由民主人权,而是现代垄断金融资本的利益诉求);
劳资矛盾的可控性释放,经济危机社会化,城乡真实人口比,过快的城镇化的弊端,亚欧大陆桥(面对东亚复杂的政治局势,面向内陆,亚非欧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
灰色收入(由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崩坏,劣绅驱逐良绅,导致基层政权黑社会化,黑恶势力和灰色收取之间极易演变为财阀制的政治类型,同时灰色收入掩盖了日益扩大的贫富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不断扩大);
三农问题(2008年的四万亿计划有将近三万亿流向农村,以作为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对农民转嫁制度成本的“还账”,维护农村蓄水池的作用);
金融资本与地产资本相结合(分税制改革遗留下来的弊端,以地生财导致金融资本与地产资本相结合,是目前炒房热的原因之一,也是地方政府目前债务繁重的原因之一);
中产阶级的话语权(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迅速崛起,但是缺乏能够代表他们的社会团体,意见繁杂且难以统一,关于中产阶级的治理问题将是未来的工作重点)。
本书意图在去意识形态化的背景下论述历次经济危机的成因,但是在中国语境下去意识形态化而论述经济问题是非常困难,尽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事实证明在1960年面临的经济危机很明显是由顶层苏化与经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因而脱离意识形态来论述我国的经济问题非常困难,但是作者仍旧通过经济数据客观论述我国经济危机,这一点非常难得。
其次作者对三农问题情有独钟,多次呼吁中央加强对于三农的关注,最终也获得了高层的重视,本书也是不断在强调三农作为改革压力的缓冲区和经济的蓄水池到底能维持多久,以及如何维护的问题,因而相对忽视了导致经济危机的其他诱因,比如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等。
-
Kimberl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3 21: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