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会注考证》
我先聊《史记会注考证》这套书,我选择这套书作为第一期的原因不是因为它对我影响最大,也不是它价值学术地位最高,其实就因为,它最占地方。我扫一眼书架就能看到。所以先聊聊这套书。以后也是,不一定聊哪本,没顺序,看心情。
《史记》厉害啊,不只是因为它是我国正史的第一本,更主要是司马迁文笔好,能记叙,能抒情,能评论,传记写得像小说似的。比如《李斯传》里写秦始皇驾崩之后就很有戏剧性,
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后面挺长,翻译过来就是秦始皇感觉自己要挂,写个诏书给扶苏,说把你兵权给蒙恬,然后马上回咸阳,参加我的葬礼,然后把我埋了。
赵高和胡亥密谋,秘不发丧,俩人你一句我一句聊。
赵高:“现在你爸死了,就给扶苏一封诏书,也没封别的孩子为王,那不用问,扶苏就是皇帝了,你啥也没有啊,你说咋整啊?”
胡亥:“我爸那么牛X的人,肯定有道理啊,那还有啥说的?”
赵高:“其实,要说天下大权就在你、我、李斯仨人手里,要不,你发挥一下想象力啊?”
胡亥:“我明白你意思,那我要是把我哥废了,我自己当了,这就有点不讲究了。”
赵高:“你看看人家商汤、周武都怎么干的,当初不也顶着压力吗。你要相信你就是你,你要相信明天,你要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你就勇敢的大步向前,就会站在舞台中间。”
胡亥长叹一声(司马迁原文这表情都有)说道:“那,那不还有李斯呢吗?”
赵高:“时光匆匆流去,计划来不及,我去。”
赵高和李斯对话又是不少,简单通俗来说:
赵高:“现在谁是太子就你我一句话了,你说选谁?”
李斯:“你有病啊,那不都定了吗?”
赵高:“我就问你,你和蒙恬比,谁有本事?谁功劳大?谁更会算计?百姓喜欢谁?谁和扶苏好?”
李斯:“那是,我都不如蒙恬,人艰不拆,你让我咋样?”
赵高:“反正这二十多年我看被罢免的丞相都被砍了。扶苏上台肯定蒙恬当丞相,你也就完了。我看胡亥不错,你说呢?”
李斯:“你可拉倒吧,我没干错事,应该没事。”
赵高:“那可没准儿,秦国啥样,你心里还没数吗?”
李斯:“那我也不能犯罪啊。”
赵高:“都啥时候了,你可长点儿心吧。”
李斯:“那你这么整,国家还不给整黄了啊”
赵高:“哪能呢?反正你听我的,咱谁都没事儿,不听我的,肯定玩完。”
李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唉~这年头,我也不想死。”
于是李斯和赵高同谋了。
原文比我这长很多,又引典故,有提名人,表情丰富一段聊。有的我瞎写的,有空看原文。
就一个问题,这事这么隐秘,你司马迁看这么仔细,他俩聊你在旁边站着呢啊?
这正是脑补出细节,精分编对话,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后来才明白,《离骚》是浪漫主义,靠发挥想象啊。就像钱钟书评价《左传》里类似写法所说:"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
《史记》有这样的内容不是说司马迁写得不好,相反,能写的这么像真的更不容易。《史记会注考证》自然有对此的质疑和考证。这套书的考证之丰富是选取了两千年各时代的重要注释,编撰者是个日本人,宋以前的一些版本,我国有的找不到了,反倒在日本还有。他收集了,和明清的一起整理了。
这套书是《史记》的权威参考书了,反而间接论述了“不要迷信权威,一切权威都能找到与之相反的权威”。这名言谁说的忘了。质疑权威不是说谁都不信,谁都不服,“服高人”是青少年成熟的标志之一。了解高人的局限,同时能想到它所处时代的不得已,才能明白高人的过人之处。
这套书我没看完,太多了,估计你也看不完,你挑感兴趣的人物看看,要是以后学文史专业,这本书够写论文的了。
最后讲一个《左传》里面的故事。
晋灵公派刺客鉏麑(chú ní)去刺杀大臣赵盾(赵氏孤儿他爷)。夜里鉏麑潜入了赵盾家,发现赵盾盛服坐着闭目养神,准备上朝劝君。鉏麑看赵盾是好官,不想杀,不杀又不能复命,鉏麑在门外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早上,赵盾家人发现鉏麑碰死在赵盾门口的槐树下。
幸亏鉏麑死前发了朋友圈,我们如今才知道了他的想法。
《史记》厉害啊,不只是因为它是我国正史的第一本,更主要是司马迁文笔好,能记叙,能抒情,能评论,传记写得像小说似的。比如《李斯传》里写秦始皇驾崩之后就很有戏剧性,
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后面挺长,翻译过来就是秦始皇感觉自己要挂,写个诏书给扶苏,说把你兵权给蒙恬,然后马上回咸阳,参加我的葬礼,然后把我埋了。
赵高和胡亥密谋,秘不发丧,俩人你一句我一句聊。
赵高:“现在你爸死了,就给扶苏一封诏书,也没封别的孩子为王,那不用问,扶苏就是皇帝了,你啥也没有啊,你说咋整啊?”
胡亥:“我爸那么牛X的人,肯定有道理啊,那还有啥说的?”
赵高:“其实,要说天下大权就在你、我、李斯仨人手里,要不,你发挥一下想象力啊?”
胡亥:“我明白你意思,那我要是把我哥废了,我自己当了,这就有点不讲究了。”
赵高:“你看看人家商汤、周武都怎么干的,当初不也顶着压力吗。你要相信你就是你,你要相信明天,你要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你就勇敢的大步向前,就会站在舞台中间。”
胡亥长叹一声(司马迁原文这表情都有)说道:“那,那不还有李斯呢吗?”
赵高:“时光匆匆流去,计划来不及,我去。”
赵高和李斯对话又是不少,简单通俗来说:
赵高:“现在谁是太子就你我一句话了,你说选谁?”
李斯:“你有病啊,那不都定了吗?”
赵高:“我就问你,你和蒙恬比,谁有本事?谁功劳大?谁更会算计?百姓喜欢谁?谁和扶苏好?”
李斯:“那是,我都不如蒙恬,人艰不拆,你让我咋样?”
赵高:“反正这二十多年我看被罢免的丞相都被砍了。扶苏上台肯定蒙恬当丞相,你也就完了。我看胡亥不错,你说呢?”
李斯:“你可拉倒吧,我没干错事,应该没事。”
赵高:“那可没准儿,秦国啥样,你心里还没数吗?”
李斯:“那我也不能犯罪啊。”
赵高:“都啥时候了,你可长点儿心吧。”
李斯:“那你这么整,国家还不给整黄了啊”
赵高:“哪能呢?反正你听我的,咱谁都没事儿,不听我的,肯定玩完。”
李斯仰天长叹,挥泪叹息:“唉~这年头,我也不想死。”
于是李斯和赵高同谋了。
原文比我这长很多,又引典故,有提名人,表情丰富一段聊。有的我瞎写的,有空看原文。
就一个问题,这事这么隐秘,你司马迁看这么仔细,他俩聊你在旁边站着呢啊?
这正是脑补出细节,精分编对话,鲁迅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后来才明白,《离骚》是浪漫主义,靠发挥想象啊。就像钱钟书评价《左传》里类似写法所说:"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
《史记》有这样的内容不是说司马迁写得不好,相反,能写的这么像真的更不容易。《史记会注考证》自然有对此的质疑和考证。这套书的考证之丰富是选取了两千年各时代的重要注释,编撰者是个日本人,宋以前的一些版本,我国有的找不到了,反倒在日本还有。他收集了,和明清的一起整理了。
这套书是《史记》的权威参考书了,反而间接论述了“不要迷信权威,一切权威都能找到与之相反的权威”。这名言谁说的忘了。质疑权威不是说谁都不信,谁都不服,“服高人”是青少年成熟的标志之一。了解高人的局限,同时能想到它所处时代的不得已,才能明白高人的过人之处。
这套书我没看完,太多了,估计你也看不完,你挑感兴趣的人物看看,要是以后学文史专业,这本书够写论文的了。
最后讲一个《左传》里面的故事。
晋灵公派刺客鉏麑(chú ní)去刺杀大臣赵盾(赵氏孤儿他爷)。夜里鉏麑潜入了赵盾家,发现赵盾盛服坐着闭目养神,准备上朝劝君。鉏麑看赵盾是好官,不想杀,不杀又不能复命,鉏麑在门外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早上,赵盾家人发现鉏麑碰死在赵盾门口的槐树下。
幸亏鉏麑死前发了朋友圈,我们如今才知道了他的想法。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