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 | 光明总存于心间,映于烛上, 无处不在
1527年农历十月初,王阳明抵达江西广信。
广信的信仰者也跑来向他请教。王阳明早就听说广信的弟子们已为他设下接风宴,他不想太高调,所以就在船上陆续接见他的弟子们。由于弟子太多,他发现在船上接见他们有危险性,所以就传话说,等他从广西回来再和他们长谈。弟子们抱着希望,恋恋不舍而散。不过他后来失约了,回到广信的是他的肉体,他的灵魂登上了天堂。
对广信当地的弟子,他可以呼唤散去,可对从遥远的贵州来的弟子,他就不忍心了。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因为真正的光明,只存于心中。
广信的信仰者也跑来向他请教。王阳明早就听说广信的弟子们已为他设下接风宴,他不想太高调,所以就在船上陆续接见他的弟子们。由于弟子太多,他发现在船上接见他们有危险性,所以就传话说,等他从广西回来再和他们长谈。弟子们抱着希望,恋恋不舍而散。不过他后来失约了,回到广信的是他的肉体,他的灵魂登上了天堂。
对广信当地的弟子,他可以呼唤散去,可对从遥远的贵州来的弟子,他就不忍心了。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因为真正的光明,只存于心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