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在眼前,却不能占有
引言
生如蚁,美如神。
怎样平凡而有诗意地过一生,
千百年来的艺术家已经发现了不少,
保藏在他们的作品里,
待我们不断挖掘,
仍会有新的发现。
一代美学大师宗白华,
与你一起品读经典。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我们的世界是已经老了!在这世界中任重道远的人类已经是风霜满面,尘垢满身。他们疲乏的眼睛所看见的一切,只是罪恶,机诈,苦痛,空虚。但有时会有一位真性情的诗人出世,禀着他纯洁无垢的心灵,张着他天真莹亮的眼光,在这污浊的人生里重新掘出精神的宝藏,发现这世界崭然如新,光明纯洁,有如世界创造的第一日。这时不只我们的肉眼随着他重新认识了这个美洁庄严的世界,尤其我们的心情也会从根基深处感动得热泪迸流,就像浮士德持杯自鸩时猛听见教堂的钟声,重复感触到他童年的世界,因为他又来复了童年的天真!

少年歌德是这样的一个诗人,少年维特是这样的一个心灵。他是歌德人格中心一个方向的表现与结晶。所以《少内在的悲剧,它不是一部普通的恋爱小说,它的价值,就基础于此。
我们知道歌德式的人生内容是生活力的无尽丰富,生活欲的无限扩张,彷徨追求,不能有一个瞬间的满足与停留,因此苦闷烦恼,矛盾冲突,而一个圆满的具体的美丽的瞬间,是他最大的渴望,最热烈的要求。
但是这个美满的瞬间设若果真获得了,占有了,则又被他不停息的前进追求所遗弃,所毁灭,造成良心上的负疚,生活上的罪过。浮士德之对于玛甘泪就是这样的一出悲剧。这也就是歌德写《浮士德》的一大忏悔。但是设若这个美满的瞬间,浮在眼前,捕捉不住,种种原因,不能占有,而歌德式热狂的希求,不能自已,则终竟惟有如膏自焚,自趋毁来,人格心灵的枯死,倒不在乎自杀不自杀的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歌德在文艺里面发挥完成他自己人格中这一悲剧的可能性,以使自己逃避这悲剧的实现。歌德自己之不自杀,就因他在生活的奔放倾注中有悬崖勒马的自制,转变方向的逃亡。他能化泛滥的情感为事业的创造,以实践的行为代替幻想的追逐。
歌德生活的扩张,本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两方面。积极的方面表现于反抗一切传统缚束以伸张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所遇到的阻碍与悲剧表现于他的《瞿支》、《卜罗米陀斯》、《格丽曼》等作品中,尤其在《浮士德》的第一幕因无限知识欲的不能满足而欲自杀,这是一个倔强者积极者的悲剧。而在少年维特则是歌德无尽的生活力完全溶化为情感的奔流,这热情的泛溢使他不能控制世界,控制自己,而毁灭了自己。
少年维特是世界上最纯洁,最天真,最可爱的人格,面却是一个从根基上动摇了的心灵。他像一片秋天的树叶,无风时也在颤栗。这颗颤摇着的心,具有过分繁富的心弦,对于自然界人生界一切天真的音响,都起共鸣。他以无限温柔的爱笼罩着自然与人类的全部、一切尘垢不落于他的胸襟。他以真情与人共忧共喜,尤爱天真活泼的小孩与困苦中的人们。但他这个在生活中的梦想者,满怀清洁的情操,禀着超越的理想,他设若与这实际人事界相接触,他将以过分明敏的眼光,最深感觉的反应,惊讶这世界的虚伪与鄙俗。我们读少年维特的头几章,就会预感着这样的一个心灵是不能长存于这个坚硬冷酷的世界的。他一走进实际人生,必定要随处触礁而沉没的。少年维特的悲剧是个人格的悲剧,他纯洁热烈的人格情绪将如火自焚,何况还要遇着了绿蒂?
绿蒂是个与维特正相反的个性,她的幽娴贞静,动作的和谐,能在平凡狭小的生活中表现优美与和平;窈窕的姿态,使一切世俗琐碎皆化成和美的音乐。她的自足,她的圆满,虽然规模狭小,却与那在无尽追求中心灵不安定的维特成了个反衬。所以她成了维特漂泊人生中的仙岛,情海狂涛里的彼岸。他自己所最缺乏而希求不到的圆满宁静与和谐,于此具体实现。她是他解脱的导星,吸引向上的永久女性。而他的这个生活上唯一的希望,唯一的寄托,却可望而不可即,浮在眼前,却不能占有。

《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歌德在文艺里面发挥完成他自己人格中这一悲剧的可能性,以使自己逃避这悲剧的实现。歌德自己之不自杀,就因他在生活的奔放倾注中有悬崖勒马的自制,转变方向的逃亡。他能化泛滥的情感为事业的创造,以实践的行为代替幻想的追逐。
歌德生活的扩张,本有积极的与消极的两方面。积极的方面表现于反抗一切传统缚束以伸张自我的精神。这种精神所遇到的阻碍与悲剧表现于他的《瞿支》、《卜罗米陀斯》、《格丽曼》等作品中,尤其在《浮士德》的第一幕因无限知识欲的不能满足而欲自杀,这是一个倔强者积极者的悲剧。而在少年维特则是歌德无尽的生活力完全溶化为情感的奔流,这热情的泛溢使他不能控制世界,控制自己,而毁灭了自己。
少年维特是世界上最纯洁,最天真,最可爱的人格,面却是一个从根基上动摇了的心灵。他像一片秋天的树叶,无风时也在颤栗。这颗颤摇着的心,具有过分繁富的心弦,对于自然界人生界一切天真的音响,都起共鸣。他以无限温柔的爱笼罩着自然与人类的全部、一切尘垢不落于他的胸襟。他以真情与人共忧共喜,尤爱天真活泼的小孩与困苦中的人们。但他这个在生活中的梦想者,满怀清洁的情操,禀着超越的理想,他设若与这实际人事界相接触,他将以过分明敏的眼光,最深感觉的反应,惊讶这世界的虚伪与鄙俗。我们读少年维特的头几章,就会预感着这样的一个心灵是不能长存于这个坚硬冷酷的世界的。他一走进实际人生,必定要随处触礁而沉没的。少年维特的悲剧是个人格的悲剧,他纯洁热烈的人格情绪将如火自焚,何况还要遇着了绿蒂?
绿蒂是个与维特正相反的个性,她的幽娴贞静,动作的和谐,能在平凡狭小的生活中表现优美与和平;窈窕的姿态,使一切世俗琐碎皆化成和美的音乐。她的自足,她的圆满,虽然规模狭小,却与那在无尽追求中心灵不安定的维特成了个反衬。所以她成了维特漂泊人生中的仙岛,情海狂涛里的彼岸。他自己所最缺乏而希求不到的圆满宁静与和谐,于此具体实现。她是他解脱的导星,吸引向上的永久女性。而他的这个生活上唯一的希望,唯一的寄托,却可望而不可即,浮在眼前,却不能占有。
心灵愈益彷徨憔悴,枯竭,则不死何待?何况即使是美满的瞬间能以实现,而维特式歌德式向前无尽的追求终将不能满足,又将舍而之他,造成良心上的负疚,生活上的罪恶与苦痛,则浮士德的中心问题又来了!
所以《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浮士德》同是歌德人格中心及其问题的表现。它不是一部普通的恋爱小说,它启示着人生深一层的境界与意义。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这本书的艺术方面。
这本书是歌德从生活上的苦痛经历中一口气写出的。内容与体裁,形式与生命成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要知道了他内容的故事与故事中的意义,然后才能完全了解他艺术的外形。所以我们先叙述一下这本小说内容的大概,然后再观察他的体裁形式与描写的技术。
书中的主人是一个绝顶聪明,纯洁多情的少年,性质类似少年歌德,不过还更多感更温柔更软弱些。他的软弱并不是道德的自制的情操比他人不足,乃是热烈深挚的情绪与感受性过分的浓郁。他的愉快与痛苦都较常人深一层。他的热情已邻近疯狂。他像一个白日做梦者走过这世界,光明与惨暗都是他自己心情的反射。他爱天然,爱自由,爱真性情,爱美丽的幻想。
他最恨的是虚伪的礼教,古板的形式,庸俗的成见。社会上的人物劳碌于琐碎无意义的事业,他都看不起。宇宙太伟大了,自然太美丽了,人为的一切,徒然缚束心灵,磨灭天性,算得什么?但他自己虽无兴趣于世俗琐事,却不是懒惰。他内心生活的飞跃,思想与情绪汹涌于胸际,息息不停。他的闲暇,全都用于观察一切,思索一切,尤在分析自己。——以至毁灭了自己!

在春光明媚的五月,这个光明美丽的心灵来到一个新鲜的客地。他完全浸沉于大自然的生命中,就像一只蝴蝶在香海里遨游。荷马的古典诗歌使他心地宁静庄严。小孩儿与平民的接触使他和悦天真。他的心情像一个春天的早晨,清朗而新鲜,精神愉快而纯洁,使我们读者也觉心花开放,感到一种青春光明的人生意义。在这少年心灵的太空中不是完全没有暗淡的愁云轻轻掠过,但他自信随时可以自由脱离尘世,不足为虑。然而我们已经感着他人格根性上的悲观,而一种不祥的预兆已触动我们的心。我们觉着这个可爱少年心灵的组织太纤细温柔了,是不宜于这世间的。
于是从五月到六月,他在一个跳舞会里认识了绿蒂,而他全部的灵魂一下子就堕入情网。他飘浮在恋爱的愉快中,也不管绿蒂是已经与人订了婚的。绿蒂的家庭与小孩儿们都欢迎他,他就无日不去陪伴她。他崇拜绿蒂如天人,一切与她接触过的,带着她的氛围气的,对于他都是神圣。
这是他最光明最愉快的日子。自然界也以晴光暖翠掩映于他们的情爱中。但是到了七月终,绿蒂的未婚夫来了,维特从甜梦中惊醒,他想走开让他。但阿培尔是个好人,并不猜妒,对维特态度甚佳。于是维特自哄自的不听他朋友威廉的函劝,徘徊流连而不言去。

但是他以前纯真的天趣已渐失了,心胸里开始矛盾了,情感与理智开始冲突了。他还常往自然里走动,而这慈母的自然对于他已不复是宁静与安慰。以前大自然是个无尽生命新鲜活跃的场所,现在却变成了一座无边惨淡的无底坟墓。他认识了自己矛盾的现状,却没有力量超脱,只有望着黑暗的未来流泪。
他已经想到自杀。在八月三十日写给威廉的信中说:“我看这苦痛的终局只有坟墓。”他的朋友威廉劝他走开,他终于振作起来,于九月十一日离开他这快乐与烦恼的地方。这是第一篇的终结。第二篇开始——十月二十日——维特在使馆里任职了。他过得很好。远离着绿蒂,有秩序的工作使他心灵和静。但又来了别的刺激使他不快。公使是个拘谨执着的人,他不满意维特文字的自由风格,他要维特修改他的句法。他表示得很不客气,这种贵族社会里的浅薄,傲慢的等级观念,使他难堪。于是一年过了,在第二年的二月间他得知阿培尔与绿蒂的结婚,他写了一封很有礼很同情的信贺他们,他只希望在绿蒂的心中占第二座位置。我们对于他觉得很有希望。但到了三月的中间一种意外的事情使他非常难受,极端损害他的自尊心。有一位伯爵请他去吃午饭,饭后他谈话流连不知去,不觉到了晚间。他陪着一位他很乐意陪的小姐在客厅里。而晚间伯爵是宴请一班贵族社会的客人,伯爵见维特忘形不去,只好催他走开。这种事情立刻传播于宴会间,而那位小姐的姑母很责备她不应下交维特。维特受了这个刺激,就向使馆辞职。他本来是不宜于这个社会这种职业的,何况又受了这个侮辱,他失恋的心情又加上自尊心的损害真是不堪的了。
于五月间应了一位公爵的召请投奔于他,而公爵待他虽很好,却是一位庸俗无味的人。他感到异常无聊。他想去从军而公爵劝阻了他。他留住下过了六月,终于顺从心的不可抵抗的要求,奔赴着旧的命运,他回往绿蒂处!

绿蒂与阿培尔很欢迎他,但是他发现这个世界已大变了,因为他现在的心情不复是从前的心情了,自然界对于他不复是活跃和谐的生命,而变成类似剧台上机械的布景。他自己丰富美丽的心泉已经枯竭。荷马诗里光明的世界已不感兴趣,而爱浸沉于变相的哀调中寂寞惨淡暗雾朦胧的北欧诗境。绿蒂与阿培尔幸福么?阿培尔愈过愈成一个干燥,拘束,在繁多职务里烦闷的人。绿蒂做了一个忠实干练的家庭主妇。她也觉得维特心灵的灰暗,不能复得愉快的共鸣。她谨守着她的内心情感,不使流露于外。维特以极注意极灵敏的感觉捕捉绿蒂无意中表现的同情,就像一个沉没海水中的人挣命捉住一点木板,绿蒂的同情与了解是他世界中唯一的安慰,唯一的依赖。他更不能离开这个地方了。他的前途十分渺茫,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自尊心已经破灭。生活的力量已经颓丧,恋爱已经绝望。心灵的枯死,仅待肉体的自杀了。自杀的念头日强一日,对自杀感到有神圣的光辉。自杀是解脱肉体返归于万有的慈父唯一的出路。
于是经过十一月及十二月的大半,外界景象愈枯寂,暗淡,心里更抱死念。他意已决了!但头一天尚欲见绿蒂一面。她碰着他一个人在屋内,使她非常不安。为着排遣此紧张的可怕的时间,她请他译读莪相的《哀歌》。可尔玛尼与阿尔品悼亡的哀调使他们泪如泉涌。稍停一会,再继续念道:
我的哀时已近,
狂风将到,
吹打我的枝叶飘零!
明朝有位行人,
他是见过我韶年时分,
他会来,会来,
他的眼儿在这原野中四处把我找寻,
可是我已无踪影……
这诗句的凄哀正映着他自己的命运,他完全失了自制力,他失望到了极点,他跪倒在绿蒂的面前,紧握她的两手,压着自己的眼睛与头额。绿蒂伤心而怜惜着他,俯身就他,而他就发狂拥着她接吻,庄重的绿蒂推开了他,他于次晚自杀。

后记
我们以紧张的同情读完这本朴质凄美的长诗,一个高尚热情的青年,在我们眼前顺着他内心的命运毁灭了自己。我们二十世纪唯物冷静的头脑读了也要感动,何况多情伤感的狂飙时代!
我们读这本小书时,历过四季时令的自然风色。春天的繁花灿烂,夏季浓绿阴深,秋风里的落叶萧瑟,冬景的阴惨暗淡。此外浓烈的日光,幽美的月景,黑夜,雾,雷,雨,雪,一切自然景象,而此自然各景皆与维特心情的姿态相反映、相呼应,成为情景合一的诗境。
景物之外有人格个性的描写。少年维特是最引人同情的一个高贵,纯洁,优美,却又不是假想的人格,是有血有肉,好像我们自己认识亲爱的一个朋友,每一个聪明优秀的青年都会有一个维特时期。尤其在近代文明一切男性化,物质化,理知化,庸俗化,浅薄化的潮流中,维特是一些尚未同化、尚未投降于这冷酷社会的青年爱慕怀恋的幻影。而他的悲惨的命运更使人不能忘怀,有无限的悼念。
从情感的抒写方面说,则全书是写一青年从平静和悦,浸沉于大自然的愉快里走进恋爱生活的陶醉。然后又从恋爱纠纷的苦痛里,感到心灵的彷徨,动摇。再加在社会上自尊心的受刺激,遂至沉沦于人生的怀疑,精神的破产,而以肉体的自杀告终。是一首哀艳凄美的诗,一曲情调动人的音乐。在这情与景的灿烂的描绘以外,在全书内尚遍布着许多真诚的,解放的,高超的思想。这是由心灵真挚的体会里迸出的微妙深刻的思想。对于人生,自然,艺术,他都有不同流俗的见解。这实为当时狂飙运动里潜伏在人人的心灵中,尤在青年热情的心理中的思想趋势,而歌德竟能如此美妙地写出。而且在这书内用了朴直,纯洁,高贵的文笔,如口说一般的写出。这些思想里许多对于人生,世界,善恶,规律与自然,欲望与义务等等永久的问题,引着我们从无限的“永久的”立场观照这小说中的人生与世界,而能对一切有深一层的体会与谅解。
最后,最动人的,每一页每一句呼吸着何等的生命与热烈!何等的自然与真挚。文笔风格甚高,却自然如口语。我们觉得在与人对语,很亲热,很聪明,有时作长谈,委婉曲折,而极其自在。而这书的笔调完全适合情调,有时崇高的口气谈着宇宙人生问题,有时单纯朴质写着静美的境界。有长函,有短简,有时幽冷如隽语,雅致如小诗,有时紧张如剧本,雄浑如颂歌。这本信札小说灼烁于各式风格中,而自成一综合的乐曲。我们于百余年后读这本书有这样的感动;当时在暴风雨欲来的时代,一切苦痛,压迫,不自然,不自由的情调散布着悲观笼罩全世,歌德感触最深,表白得最沉痛,为一代的喉舌,则当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