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人自醉,茶过亥时性转阴,情用几寸方知尽!(婚恋观被人工智能修正)
很久没在豆瓣发东西,今天就把一篇策论写成散文!
在人前我们说话总是很小心,捧别人的时候多,批评别人的时候少,“你好我好大家好”,实际上内心都有小九九。越是亲密关系反而越敢说一些真话,但深入一定程度也会止步,因为你知道你说了对方也改变不了,还不如不说。语言的韵味在于点到为止,自带密码,听不懂就代表对方还没有准备好。
90年代是PC,2000年代是互联网,2010年代是移动互联网,各领风骚十数年,科技界下一个最大的风口,无疑是人工智能。人和ai的竞争,完全不在一个维度,只要人工智能能胜任的,对人类就是碾压,但人工智能进不来的领域,就一点作用也起不了。人脑vsAI的结果,就0和1两种状态,没有中间态,真是绝妙……未来能逃过人工智能竞争的领域,就是人类的心灵,属于神灵禁区,因此现代人,或多或少都要懂一些心理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以便应对未来有前沿意识。
中国出现了2亿的单身潮,这个数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代表了一种思潮:人们对于婚姻的挑剔度越来越高了。过去两个人在一起主要是为了找个伴儿不寂寞,同时降低生活成本,一起养孩子,算是比较偏务实的选择,困扰当代年轻人婚姻的两点是:1、阶层分化严重,又通过传媒让大家都知道攀比的级差在哪儿,又有各种诱惑各种渠道,实在很难让人安心,敢于去坚信神圣的东西。2、物质条件逐渐满足需求后,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现在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如果两个人不能创造1+1>2的愉悦感,单独活反而更轻松自在,又何必在一起?
提三个看似不想关的点,试着把他们连起来:1、再次回到人工智能的话题上,阿尔法零战胜阿尔法狗的战绩是100:0,且阿尔法零没有学习过人类的棋谱,换句话说:人类过去认知围棋的方法可能是比较low的。也许,人类过去认知两性关系的方法,也是比较low的,只是我们没见到过更好的方法。2、国外出现一些新的择偶网站,方法完全不是你主动去选择另一半,而是填完问题调查和心理测试题后,系统自动帮你匹配合适的对象。开始,用户都难以接受,因为匹配出来的“对象”跟自己的常识判断差得有点远,甚至有些对象条件匪夷所思!不急,这网站(eHarmony)没死,有些人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去尝试和ai匹配对象见面,事后发现居然有惊人匹配度(不是百分之百成功)。算法找对象VS人脑找对象已经在婚恋平台上展开竞争,类似eHarmony的网站越来越多,我们是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啥?3、社会价值观绑架了个人价值观,婚恋市场的标准已将个人条件变成了商品。自己在这个标准找自己的坐标,知道自己的价码,也知道对方是不是低配、标配、高配……文艺范足一些的觉得这是种悲哀,爱情也能当买卖?但多数人潜意识已经被这种宣传侵蚀,甚至如果两个人不是外人看起来的“标配”,还会引起亲朋好友责难,挖墙角者觊觎。也许,更高层面上看,两性关系就是一种交易,只是从单纯的物质交易要扩大到精神、情感等更精微、更不可见的领域,但受本能冲动驱使的芸芸众生们,还是倾向于“眼见为实”。
综上,有三个推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真正要什么,过去识别爱人的方式或许是有欠缺的,为了快速脱单,多数人选择了节省时间的方式(市场定价+标配法)
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是本科水平,分析问题研究生水平、能解决问题就是博士!鄙人不才,抛砖引玉先到此,如有高人有兴趣讨论,可聊一聊如何破:)
在人前我们说话总是很小心,捧别人的时候多,批评别人的时候少,“你好我好大家好”,实际上内心都有小九九。越是亲密关系反而越敢说一些真话,但深入一定程度也会止步,因为你知道你说了对方也改变不了,还不如不说。语言的韵味在于点到为止,自带密码,听不懂就代表对方还没有准备好。
90年代是PC,2000年代是互联网,2010年代是移动互联网,各领风骚十数年,科技界下一个最大的风口,无疑是人工智能。人和ai的竞争,完全不在一个维度,只要人工智能能胜任的,对人类就是碾压,但人工智能进不来的领域,就一点作用也起不了。人脑vsAI的结果,就0和1两种状态,没有中间态,真是绝妙……未来能逃过人工智能竞争的领域,就是人类的心灵,属于神灵禁区,因此现代人,或多或少都要懂一些心理学和艺术方面的知识,以便应对未来有前沿意识。
中国出现了2亿的单身潮,这个数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代表了一种思潮:人们对于婚姻的挑剔度越来越高了。过去两个人在一起主要是为了找个伴儿不寂寞,同时降低生活成本,一起养孩子,算是比较偏务实的选择,困扰当代年轻人婚姻的两点是:1、阶层分化严重,又通过传媒让大家都知道攀比的级差在哪儿,又有各种诱惑各种渠道,实在很难让人安心,敢于去坚信神圣的东西。2、物质条件逐渐满足需求后,精神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现在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如果两个人不能创造1+1>2的愉悦感,单独活反而更轻松自在,又何必在一起?
提三个看似不想关的点,试着把他们连起来:1、再次回到人工智能的话题上,阿尔法零战胜阿尔法狗的战绩是100:0,且阿尔法零没有学习过人类的棋谱,换句话说:人类过去认知围棋的方法可能是比较low的。也许,人类过去认知两性关系的方法,也是比较low的,只是我们没见到过更好的方法。2、国外出现一些新的择偶网站,方法完全不是你主动去选择另一半,而是填完问题调查和心理测试题后,系统自动帮你匹配合适的对象。开始,用户都难以接受,因为匹配出来的“对象”跟自己的常识判断差得有点远,甚至有些对象条件匪夷所思!不急,这网站(eHarmony)没死,有些人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去尝试和ai匹配对象见面,事后发现居然有惊人匹配度(不是百分之百成功)。算法找对象VS人脑找对象已经在婚恋平台上展开竞争,类似eHarmony的网站越来越多,我们是不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啥?3、社会价值观绑架了个人价值观,婚恋市场的标准已将个人条件变成了商品。自己在这个标准找自己的坐标,知道自己的价码,也知道对方是不是低配、标配、高配……文艺范足一些的觉得这是种悲哀,爱情也能当买卖?但多数人潜意识已经被这种宣传侵蚀,甚至如果两个人不是外人看起来的“标配”,还会引起亲朋好友责难,挖墙角者觊觎。也许,更高层面上看,两性关系就是一种交易,只是从单纯的物质交易要扩大到精神、情感等更精微、更不可见的领域,但受本能冲动驱使的芸芸众生们,还是倾向于“眼见为实”。
综上,有三个推论: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真正要什么,过去识别爱人的方式或许是有欠缺的,为了快速脱单,多数人选择了节省时间的方式(市场定价+标配法)
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是本科水平,分析问题研究生水平、能解决问题就是博士!鄙人不才,抛砖引玉先到此,如有高人有兴趣讨论,可聊一聊如何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