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正见》是一本佛教入门书,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降生于不丹,为文殊师利菩萨之化身。他以生动幽默,又富有智慧和慈悲的笔触,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佛教的真谛。本书的核心就是对四法印的解读,牢记着这四个前提,就是一个佛教徒。正如作者所说言“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说服大家去追随释迦牟尼佛,成为佛教徒……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与其它见地不同的独特部分。” 很喜欢书中的献词:献给印度王子——净饭王之子。若不是因为他,至今我还不明了我是一个漂泊的人。 在阅读相关书籍之前我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是一种有神论宗教,而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并且我认为佛教是消极避世的,是失意者用来安慰自己的;它只追求来世却并不看重今生,是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逆来顺受。而信仰佛教的人大多是愚昧无知的。但在放下成见真正了解佛教之后,我此前对佛教的刻板印象便被彻底颠覆了。这种颠覆我留待后面再详细叙述,下面先简单说明一下书名的含义和四法印的概念。 首先解释一下书名,“正见”是佛教中“八正道”中的一种。“八正道”指佛教的八种修行方法,分别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而“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就是“正见”,即认同佛陀所讲的理论并坚定不移的学习和运用。 再解释一下四法印的概念。四法印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槃寂静。即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盘超越概念(涅盘寂静)。《正见》这本书正是分别对四法印进行通俗解释的一本书。 下面再具体叙述一下四法印的含义。 诸行无常,关于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有为”同义。所有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这就是诸行无常。现象,包括物质与心,这常常是变化的。 关于诸法无我。首先解释一下法这个字,法,梵语为“达摩(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东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按照佛教的解释,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诸法无我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即“我”并不存在。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所以就不会有一个独立的,实在的,主宰一切的“自我”存在。佛教认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色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在这样的结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所以称“无我”。 关于诸漏皆苦。漏在书中解释为情绪,但是作者似乎认为情绪并不足以说明漏这个字的本意,只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指代漏这个字。情绪有粗大的,也有细微的,作者认为我们并没有发觉所有的情绪。有的情绪比如喜怒哀乐被我们发现并命名,而还有更多的情绪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而所有的这些情绪最终都会演变为痛苦。 关于涅槃寂静,由于涉及到了空性的见解,而空性已经超越了我目前的认知范围,所以弃之不谈。 在书中作者为佛教徒下了一个定义,作者认为所有认同并能够实践四法印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佛教徒。而我读完这本书后,我能够理解并认同的只有诸行无常,我认为诸行无常是一个客观事实,诸漏皆苦我虽然我知道它的意思却无法理解为什么说一切情绪都是苦,诸法无我虽然也知道了它的意思,然而目前并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关于涅槃寂静已经超越了我的认知范围。 前文说到我对佛教的刻板印象被颠覆了,下面具体说明一下。 1.此前我认为佛教是有神论的,而佛就是神。而了解以后发现佛教并不是有神论的,而是无神论的。“无神论”是在西方语境里有特定含义的,专门指否认有一个创造世界,宰治一切生命的命运的独一真神。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教恰好是否定了这样的超越者存在。佛教认为世界和生命都是因为“缘起”(因缘合和而生,因缘消散而灭,没有永恒不变的,不依赖于其他东西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因此世界和生命都不是某一个神(或者梵)创造的,其命运也是由于自身的“业”而造成,而非外在的神。而佛并不是神,佛的本意是觉者,即觉悟的人。 2.我之前认为佛教是消极避世的,是对外在环境和命运的一种逆来顺受。但在对佛教有初步了解之后我意识到我此前的看法是错误的,佛教并不消极,反而是积极到了极点。根据诸行无常的观点,既然一切事物,现象都是无常的,而无常体现的正是一种变化,那么根本就不存在所谓命运这种说法。而根据佛教的观点,命运是由于自身的“业”而造成的,而业又是自身的造作。 3.我此前认为佛教只注重来世而不注重今生,在了解佛教以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佛教还是很注重今生的。佛教讲轮回,虽然我无法接受这个观点,但是根据六道轮回的概念,六道中只有人道是最有利于修行的。而修行的目的即是成为佛,即成为觉者。六道分三善道和三恶道。三善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指恶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人道众生有烦恼痛苦,有知苦的认知心,可以有时间修行,离苦;天道众生生活太幸福了,感觉不到烦恼痛苦,不能生起修行心;阿修罗道众生充满愤怒嗔恨之心,亦不能起修行心;畜道众生愚痴,没有认知烦恼痛苦的心,不能起修;鬼道地狱道众生,受苦无间,即使知苦,也没时间修行,各种业报无间循环。所以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当勇猛精进地修行。还有我觉得佛教的八正道中正念的见解也可以说明佛教对今生的重视。正念的意思,就是觉照,同时它也意味着深入地观察。我理解的正念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觉知到自己身体的感觉,脑海中每个念头的出现与消失。《未来简史》这本书里指出,自我可分为“叙事自我”与“体验自我”。“体验自我”指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叙事自我”则永远忙着将过去的丝丝缕缕编织成一篇故事,并为未来制定计划。“叙事自我”就像记者、诗人或政治人物,不会叙述所有的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我觉得正念更像是将注意力放在体验自我上。 4.最后谈一下佛陀,我以前以为佛陀是神不是人,了解佛教之后我知道佛陀是人不是神,佛陀不是神,是个凡人——净饭王之子,加比罗卫国的太子。占星家预言太子将来会出家,于是净饭王尽量不让他接触不美好的事物。但成年后的悉达多依然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种种苦态,为了让自己的家人和子民免于生老病死的折磨,悉达多决定去探求离苦得乐的真理。他悄悄离开皇宫,独自苦修。最后在菩提树下,以吉祥草为坐垫,悟道成佛。佛这个字是梵语的音译,翻译出来的意思是觉者,即觉悟的人,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圆满者。佛教徒拜佛不同于拜神,真正的佛教徒拜佛是为了表达对诸佛菩萨的礼敬、感恩;而从柔软、徐缓而安详的弯腰礼佛动作里,感受到礼佛者的安定与谦卑。当然有的人拜佛是有所求的,比如求富贵平安,但是我认为真正的佛教徒是不会这样做的。给佛磕个头烧点香就想求得富贵平安,这是对佛的一种贿赂啊,而且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便宜的事呢?《金刚经》有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以上。